中共党史中的抗日战争史研究
2021-09-28徐飞
前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一度刮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歪风却总在试图使研究方向跑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研究中共党史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评历史,用翔实史料讲好党史故事。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过程中,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党史自信。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受列强欺压的对象。正是由于中國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抗战的展开和胜利而得以提高。这种大国地位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要了解中国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了解中国今后将向何处去, 就必须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问题。而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此予以正确认识和评价,才能抵制一些人别有用心地打着“重新认识历史”的旗号,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观点来混淆视听。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为何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能够逆势上扬
(一)土地革命、统一战线争取了民众,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为中共夺取政权奠定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发动土地革命,通过减租减息和合理负担满足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诉求。在减租减息运动中,随着对保障佃权认识的加深,中共对佃权的规定经历了从没有佃权保障,到单纯强调保障农民佃权再到强调保障农民较长期佃权的转变,在保护租佃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树立起平等的租佃关系,有助于减租运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解放生产力。
研究表明,减租对土地占有状况的影响,如山东莒南地主富农的地权及其财富逐渐向贫雇农转移,减租减息运动在客观上达到了土地改革的目的;陕甘宁边区的减租运动也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地权转移和乡村权威的更替;淮北根据地的减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关系,促使土地逐渐从地主向农民手中分散,为此后的土地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华中根据地的佃农现,通过政府主导、群众供给、机关援助等路径,以开荒、兴修水利、精耕细作、选种、畜牧饲养等为主要内容,系统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陕甘宁边区各种类型合作社的成功,带动了晋绥等其他根据地变工互助运动的快速发展与组织形式的提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抗日战争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夺取政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赋予民间文艺活动新内容,开展宣传教育,进行战时社会动员,成功唤醒了民众参与抗战、服务抗战的觉悟。
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国人民参加的总体战,动员各界民众参加到抗战的洪流中,是一项重要而持续的工作。通过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实践赢得了民族主义旗帜,通过民主政权建设给农民当家作主的感受,给乡村精英政治上的安抚和补偿。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的动员体系,使中共得以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游刃有余,不断发展壮大。
研究表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在抗战动员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充分利用和改造民间文艺活动的旧形式并赋予其新内容,进行战时社会动员,成功唤醒了民众参与抗战、服务抗战的觉悟,对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以及民众社会文化生活的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文化教育在抗战动员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媒体在抗战动员中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等。
近些年来,一些研究开始从实践层面梳理不同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开展状况,反映根据地政府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和利用文化教育设施激发民众抗战意识方面的努力。通过引入新文化史的方法,探究中共利用民俗进行抗战动员问题。如考察春节被中共用以抗战动员的方式方法与经过,说明经过中共一系列政治技术运作后,华北根据地乡村社会中的春节经历了从延续传统到革命化的变化过程。无论是新年画,还是春节娱乐,中共都从利用旧形式开始,通过置换内容实现改造的目的。
中共还在根据地提倡妇女解放,毛泽东提出的 “走出家庭”与“巩固家庭”成为妇女解放的路径,其间的统合和张力围绕着劳动、集体化、传统伦理和革命理想的糅合三个主要议题展开。有研究分析华北及陕甘宁边区女性英模的生成逻辑和组织机理,并从其日常生活实态着眼,多角度展示女性英模的生活本相。
(三)贴近中国革命现实的党员群体构成与基层党组织运行状况,使中共能够获取足够的政治资源。
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是中共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主体力量。由于以往偏重宏观研究,基层党组织状况和具体的干部队伍建设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实证史学理念被普遍接受以及跨学科方法的引入,有关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发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培养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且有明显增加之势。
第一,党员发展与基层党组织抗战时期中共的空前发展建立在党员与基层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基础之上,主要集中在山东和太行等华北根据地。党组织的空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党所采用的现实策略与权变之道。不同阶层民众入党动机有阶段性变化,呈现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的时代特征,民族意识、阶级觉悟、好感和感恩以及个体的诉求和需求等相互纠结、共同作用,折射了中共革命的复杂面相。
关于党员的群体构成与基层党组织运行状况,研究表明,抗战时期党的主体力量是农民(主要是贫农和中农)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 (产业工人),这虽然有违党的组织路线,却恰与近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布的实际状况同构,从而决定了中共有可能真正贴近中国革命的现实,获取足够的政治资源。中共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在于它适应了社会现实,在政治力量发展、扩张过程中,外来者与本土势力的融合是关乎兴衰成败的关键之一。
第二,干部的培养与管控干部是政治组织的核心,也是中共革命的决定力量。详细考察抗战时期中共干部大规模养成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体、群体及政党机器的多方互动情况表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中共在坚持使用、提拔工农干部的同时,放手培养大批知识分子干部,促进干部群体的气质发生变化及整体提升;通过教育、培训、考 核、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种措施,形成动态而稳定的干部养成路径。分析抗战相持阶段影响华北根据地干部升降进退的诸多因素,认为忠诚度与能力的平衡、干部成分、人际网络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根据地干部队伍的群体状况和内部结构。
第三,推行精兵简政、运用群众路线极大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共需要不断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本文关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如晋西北根据地中共基层干部多来自社会底层,虽对中共依赖性极强,但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行政经验缺乏、革命意识不强,有时而难承重任。在山东根据地,中共先通过培养本地干部等方式增加基层干部数量以解决干部缺乏问题,后又通过转化成分、提升干部遴选标准、整风自省和思想教育等方式解决干部素质较差的问题,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但思想与作风问题等仍难以根绝。太南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因为文化水平所限,又缺少长期系统教育训练,革命观念、品行和能力参差不齐,县委多次组织训练班集训,反复讨论、启发和鼓动,以解决村干部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并要求区、村两级干部深入到农民中去发现、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干部脱离群众和村干部贪污腐化等现象得到遏制,干群关系也发生了立竿见影的变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整体见识和能力有限,对于必须依靠农民革命的中共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抗战时期特别是精兵简政后,中共切实运用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以简政放权的方式清除上级领导包办代替的作风,在干部作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以上研究多侧重政治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呈现了抗战时期中共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党员干部作为中共革命工作的引领者、组织者,在抗日游击战争及根据地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续深化中共基层党组织与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对准确认知中共革命的力量来源,理解中共革命的行动和贯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抗战时期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发动的政治运动——延安整风影响深远。关于延安整风的缘起,是针对延安干部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毛泽东提出要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初皖南事变的发生,促使毛泽东下决心解决苏维埃革命后期的路线是非问题;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和毛泽东主持编辑《六大以来》一书,为整风运动的发动作了重要准备;1941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是整风运动启动的标志性事件。编辑 《六大以来》一书,使毛泽东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分清了两条路线的本质。学习研究《六大以来》贯穿于高干整风的全过程,奠定了高级干部思想认识统一的基础。因此,《六大以来》一书直接促成了整风的进行,推动全党思想认识的统一以及对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态度的转变,为七大的成功召开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1)组织抗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面抗战的杰出的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核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加快侵华步伐,并于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人民集中国力为抗日而奋斗。同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深刻指出:中国革命战争将进入“抗日民族战争的阶段”。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军内部多数人主张杀蒋报仇,而毛泽东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力排众议,最终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推动国民党政府从片面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明确指出,应该使我们共产党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必须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会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把共產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路线。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的大仁大义和大智大勇,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共计发动对日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多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他们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大量敌人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从大江南北到珠江两岸,中国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与人民同甘共苦,同人民一起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壮歌。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付出极大牺牲,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更是牺牲巨大,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71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1943年秋,敌后战场逐步转入局部反攻,从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收复县以上城市150座。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历史事实。
(二)毛泽东是抗战胜利的伟大领袖
(1)毛泽东主持中共最早提出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的宣言》,9月20日、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连续多次发表决议、宣言、告全国人民书等,提出组织东北人民群众,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联合各抗日组织和军队共同抗日。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到1932年底,中共中央先后发表10多个文件。这些文件大多是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制定的。到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已经成为东北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共3万多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与日伪军进行数千次战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涌现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一批民族英雄和先烈。而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9日,即美国对日宣战之后。
(2)毛泽东主导制定了中共领导下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持久战的总方针、一整套的战略战术,成为正确抗战的指导者、引领者。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进行全民总动员,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民参战、全面抗战的路线,提出了游击战的一系列战略战术。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中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持久战战略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的战争形态,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积小胜为大胜,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收复了大量失地,成为全面反攻的战略基地。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作战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解放人口1700多万。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到1945年底,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建立了辽阔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东北、华南,一直到海南岛,建立了广阔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扩大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是战略上以弱胜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最有效的作战形式。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发展的战略作用。
(3)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抗日战争中确立,毛泽东思想在抗战中成熟。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许多光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涉及战略方针、军队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为我们党的成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展现出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风范。
毛泽东亲自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成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三、抗日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一)抗日战争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根本性质来说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革命战争。近代以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出现,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中国缓慢地向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而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允许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然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决定了它没有能力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在中国实现强国的梦想。
抗日战争是一场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命运的战争,给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以战略机遇与历史舞台。通过抗日战争,中国不仅大大加快了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步伐,而且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战争赢得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和根据地,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抗日战争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中国人民就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抗日战争的旗帜可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团结抗战的局面。正是依靠全民族的坚强团结,我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战的历史证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打一场人民战争,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
日本灭亡中国的情势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奋起反抗才有生机,积贫积弱的弱国现状决定了中华民族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有胜算。中国共产党作为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首先发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总动员,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成全民共同抗战的坚固长城,一切为着夺取抗战的胜利。在民族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觉醒的中国各种势力迅速在以中国共产党为旗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聚集起来,实现了全民族共同抗战。
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彻底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弱国不被消灭而要战胜强国,就必须全民动员起来开展持久的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敌人。中国人民的全民抗战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只有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国共两党互相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策应,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过去曾经是一盘散沙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出现了“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的生动局面。抗日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人民战争。
抗日战争提振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抗日战争的烽火,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铸了中华民族强健的魂魄,不仅使民族生命得以延续,而且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民族活力得以激发,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面对强敌,永远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为全民族的光荣和后世的光荣理想而奋斗,这就是抗日战争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中升华的民族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抗日战争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崇高威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推进世界历史进步的战争。这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上。可以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之长,涉及之广,军民牺牲之惨烈,财产损失之巨大,都世所罕见。中国是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作出犧牲最大的国家。据统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多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以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正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其一,东北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世界东方形成了第一个战争策源地,点燃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第一场战火。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毅然举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东北抗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其二,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中国此时既是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而战。中国抗战的顽强坚持,极大地消耗了日军力量,束缚了日军在亚洲侵略扩张的手脚,迫使日本放弃了北进计划,并对其实施南进计划起了有效阻滞作用,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
其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所向披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战场上的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得毙伤日军5万余人的骄人战绩。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日本有110万左右的军队用于中国战场,超过了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兵力总和。到抗战胜利前夕,日本在中国战区的兵力多达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50%以上。中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担负着抗击日本法西斯主力的重任。由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日军无法向太平洋战场转移更多兵力,这就有力地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方面的作战。
正是由于中国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苏、美、英同为当时世界上坚持与轴心国作战的4支主力军,中国获得了“四强”之一的称号。战时“四强”此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战后维护世界安全的核心组织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由一个战前屡遭侵凌的弱国,成为一个承担维护国际和平任务的核心国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对世界历史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历史对中国抗战伟大功绩的肯定。
通过抗日战争,中国重新确立了大国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艰苦斗争,以及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1942年1月1日,中国与美、英、苏四国领衔发表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献——《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签署的《莫斯科宣言》,正式确立了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四强”地位。随后举行的开罗会议,中国首脑与美英首脑以平等的身份会晤,共商世界大事。会议所发表的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恢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中国积极参与了发起创建联合国的工作,并提出了建立强有力且灵活敏捷的世界和平机构的主张,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中国是在用5种文字书写的《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国家。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标志着中国跨入大国行列,奠定了负责任的东方大国的地位。
(作者简介:徐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