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参加对越边境作战纪实
2021-09-28张相良
1979年对越大规模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越军仍不断对我边境进行袭扰破坏和领土侵占。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保障边境安全,原各军区部分部队奉命轮换赴南疆进行对越边境作战。1984年6月,奉中央军委和总部命令,由原沈阳军区炮兵组成两个轮战分队,携带刚完成设计定型并列装的“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轮战。在历时十个月战斗中,配属前线炮兵部队对越军实施迅猛、有效的炮兵火力打击,取得了重大战果。通过实战验证了我军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研发的“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主要战术技术性能,达到了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
一、“系统”研制历程
原沈阳军区炮兵机关,根据中苏边境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中,炮兵侦察和指挥装备暴露出的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和调研,提出研制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方案构想。1970年,在上级领导机关支持下,开始组织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沈阳自动化所、长春物理所、长春光机所及3301工厂、8201工厂等科研生产单位,以军民融合的方式,展开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研制工作。系统创新采用当代尚处于前沿科技领域的激光、计算机、数字通信等高新技术,经过十三年拼搏努力和艰苦攻关,自主研制成功了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1983年完成定型样机试制,并通过了国家常规兵器试验基地严格的定型试验。原军委炮兵遂决定列装,并命名为我军炮兵第一代自动化射击指挥装备“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该“系统”由激光测距机、电子计算机、数字通信机组成,将炮兵侦察、计算、通信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统一整体,实现了炮兵从手工作业到自动化射击指挥质的飞跃。
二、轮战主要经过
1984年,奉中央军委命令,由原沈阳军区炮兵第11师43团2营组成两个轮战分队,并抽调部分科技人员(负责维修保障),携带两套“系统”,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边境作战。两个轮战分队携“系统”配置在被称作“八十年代上甘岭”的八里河东山偏马观察所,与老山隔盘龙江相望,可直接观察老山主战场20余座高地,对越南境内清水口、大青山、小青山等作战地域一览无余。轮战分队配属原昆明军区陆11军32师炮兵团、原南京军区陆1军1师炮兵群等参战炮兵部队,遂行炮兵反击作战的射击指挥任务。
在历时十个月轮战中,轮战分队与所配属的炮兵作战部队,共进行二百余次炮兵火力反击作战,充分发挥“系统”先进的战术技术性能,以突然、猛烈、迅速、准确的炮兵火力,杀伤了敌众多有生力量;摧毁了敌若干火炮、车辆等技术装备;破坏了敌多处掩蔽部、屯兵洞和观察所等工事设施,取得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战果,出色地完成了前线指挥员赋予的各种作战任务。“系统”经过近一年的实战检验,证明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研发的新型炮兵指挥装备,卓有成效地提高了炮兵作战效能,从而表明了我军炮兵指挥装备的发展,已经开始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三、轮战主要特点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是在亚热带高温、高湿环境的山岳丛林地进行的作战。因此,“系统”遇到许多必须适应的特点和问题,其战术技术使用性能及环境适应性受到严重挑战和考验,主要是:
(一)打击目标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机动性
“系统”参加轮战时,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已经进行了五年,战场态势基本形成敌我双方对峙局面。越军多年的战场建设,形成大量隐蔽火力点、火炮短洞、屯兵洞、观察哨所等比较坚固的防御工事,并有一些天然洞穴可供依托。由于越军常年作战,经验丰富、狡黠鬼咋,使我炮击目标比较分散、移动迅速,所以战机稍纵即逝,炮击歼敌难度很大。特别是敌游动火炮和掩蔽工事内的火力点,对我前沿步兵威胁较大,成为炮兵“拔点”作战的主要目标。因而对炮兵火力运用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反应快速、精准歼敌;对“系统”单机和联动配套使用要灵活多变,必须视目标性质和指挥员决心临机处置。
(二)电子装备器材要经受恶劣气候环境的严峻考验
轮战区域地处祖国南疆,地理和天候条件极为复杂,对精密电子装备器材影响较大,高温、高湿环境极易使电子原器件出现故障。虽然系统各单机密封较好,参战前一年均通过常规兵器军工产品定型检验,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长期使用,难免不会出现故障。因此要求器材操作手在热带雨林战场环境下,必须摸索总结“系统”单机使用经验和应对措施,千方百计的精心维护器材,如经常开机通电检查,驱除潮气,保持机内干燥,随时处于待机应战状态等。只有出现处置不了的故障,才送至后方由技术保障人员检测维修。
(三)参战人员忘我的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轮战分队指战员,在战场前沿坚守三百余个日夜,承受了严酷的生死存亡的考验。轮战中曾多次遭受越军炮火袭击,系统工程车两次被越军炮弹击中炸毁,指挥所被敌炮火炸塌,炮弹直接打进猫耳洞。另外,观察所地处前沿,曾多次遭遇敌特工人员袭扰,死亡威胁无处不在。同时,轮战分队长期居住在简易猫耳洞工事内,高温、高湿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每人都患有顽固的皮肤病,痛苦不堪。面对如此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考验,轮战分队指战员为了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尊严,不辱使命,发扬大无畏的血性精神,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超人的意志,在充满战火硝烟的战场上长期坚守、顽强奋战,直至圆满完成轮战任务奉命撤出老山前线。
四、“系统”的实战运用
历时十个月,轮战分队运用“系统”参加上百次战斗,通过实战的磨练,系统单机操作手得到了最实际、最直接的训练。不仅操作技术娴熟,而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系统和单机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一)激光测距机是火炮的“千里眼”
激光测距机为所配属的炮兵部队实施观察敌情、监视战场、捕捉目标、测定目标方位距离、修正炸点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轮战中共计侦测、记录、上报和传送各种目标数据达7000余个(炮击目标达2000余个)。在山岳丛林地区作战中凸显了激光测距机的重要性,充分發挥其单观测距精度高、速度快的性能特点,对临时出现的活动目标和爆烟、火光等,均能迅速测定距离和方向,保障我炮兵对敌出其不意、精准快速的火力打击。如1985年“1.15”战斗,激光测距机操作手娄宏伟,果断地抓住并及时测定敌火箭炮发射的烟雾和火光,为歼灭敌火箭炮兵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电子计算机是火炮的“大脑”
计算机成为配属炮兵部队指挥员最信任、时刻不离、不可替代的“计算中心”。无论大小战斗,所有炮击目标的射击诸元,必须经计算机计算处理和确认,并直接下达到火炮阵地。轮战期间,操作手利用计算机共计算、整理并存储各种目标射击诸元达5000余个。在“1.15”战斗中,我轮战分队与所配属榴炮营支援步兵1团作战,战斗异常激烈,连续作战近八十个小时。计算机操作手刘贵生始终坚守在计算机旁,根据步兵呼唤火力要求,为炮兵指挥员及时计算处理炮击目标的射击诸元,有力的保障了炮兵以快速、准确的火力支援步兵战斗行动。
(三)数字通信机是火炮的“顺风耳”
数字通信机在作战中,充分发挥数字通信的优势,既有利于战场保密,又避免了口令传送时间长和易于出现差错。根据战场情况随时变换有线、无线和接力三种不同数字传输方式,保证及时可靠的将炮击目标射击诸元数传到炮兵阵地。有几次战斗中,在电话线被敌炮火炸断的情况下,数字通信机操作手及时转换无线和接力数传模式,保证了炮击作战的顺利进行。数字通信机高速、保密数传射击诸元和口令,验证了野战通信装备首创应用数字通信技术,是非常成功的。
实战中,对一些瞬间出现、快速消失的活动目标,配属炮兵部队运用“系统”联机配套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自动化联网先进性能的优势,对敌实施异常迅猛的炮火急袭射击,显著提高了炮兵火力的突击作用和作战效能,使炮兵火力运用“如虎添翼”,极大的体现了运用“系统”后炮兵火力歼敌的神威。
五、轮战典型战例
(一)转移射击歼灭溃逃之敌
1984年10月22日,轮战分队配属原昆明军区陆11军32师炮兵团2营,分别对越军清水口第204、205、206号三个火力群行歼灭射击。当对206号目标射击时,激光测距机手报告,敌205号目标越军后撤逃跑,观察所指挥员轮战分队欧前宾营长决心果断,立刻指挥“系统”操作人员转移火力歼灭205号目标逃跑越军。仅1分钟左右(含炮手操作和射弹飞行时间),配属炮兵营炮火迅速覆盖目标,溃逃越军大部被毙伤。前沿步兵指战员看到如此迅速、精准的炮击效果,无不拍手称快。此次炮击共摧毁敌七个火力点工事,毙敌20余人,受到陆11军通报嘉奖。
(二)歼灭越军苏式冰雹火箭炮兵连
1985年1月18日,“1.15”战斗进行的第四天,越军早七时即开始组织反扑,妄图夺取被我占领的146高地右侧3号高地。激战至九时,越军反扑被击溃,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十时许,我观察所指挥员轮战分队副营长刘春霖等人,发现我步兵阵地浓烟滚滚,并伴有炮弹爆炸声。与此同时,激光测距机操作手娄宏伟报告:“已抓住敌郎屏方向树林上方火炮发射烟雾团”。刘春霖副营长即刻与所配属原南京军区陆1军1师炮兵群2营营长宋春松,共同下定了对我步兵威胁较大的敌炮兵行歼灭射击的决心。随之宋春松营长向炮兵营阵地下达“6发急促射装填!”的口令,命令阵地随时做好发射准备。几分钟后,娄宏伟大声报告:抓住敌炮兵发射火光,并将目标数据自动传输至计算机,仅几秒钟,计算机即将射击诸元数传到各连炮兵阵地。刘春霖副营长同时下达:“火箭炮,6发急促射,放!”的射击口令。约1分钟,首群炮弹即覆盖目标,6发急促射发射完毕,敌炮兵阵地蘑菇状浓烟腾空而起,爆炸声轰隆震响,并伴有特大火光和持续的爆炸声。观察所人员判定:一定打中了一个大家伙!晚22时,陆1师指挥所通报:据我技侦大队查证,击毁越军火箭炮3门,重创2门,摧毁弹药车3辆(弹药被引爆),毙伤敌30余名,特通令嘉奖。此次炮击作战,快、准、狠地歼灭了一个越军苏式冰雹火箭炮兵连。
六、后记
轮战期间,由于轮战分队与配属炮兵部队协同作战表现突出、战果显著,多次受到原总参炮兵部、原昆明军区炮兵部、原陆11军的通令嘉奖,原陆1军1师党委专门为轮战分队上报请功。轮战结束后,两个轮战分队分别被原沈阳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三等功,参战人员6人荣立二等功,9人荣立三等功。1984年,在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期间,经国家科技成果评选委员会审定通过,“八四式地炮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当时正处于“军队要忍耐,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大背景,总部虽然已将该系统列装,但最后仍与许多重要国防科研项目一并下马,未能安排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之后,研制单位科技人员和军代表并没有停下继续研发的步伐,而是克服重重困难,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十多年所积淀的专业技术优势,全面吸收参战部队指战员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又成功研制出“轻便型炮兵营连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1988年,“轻便型系统”分别荣获军队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先进的配套联网模式和战术技术性能,为以后我军炮兵射击指挥装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系统”的研制方案,是祖国北疆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诞生的产物。历经十余年后研制成功的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经过十个月祖国南疆老山战场实战检验,标志着彻底改变了炮兵有史以来落后的手工作业指挥方式,彻底解决了几十年影响和制约炮兵火力发挥的瓶颈问题,展现了炮兵射击指挥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实战检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应用高新技术优先发展炮兵侦察和指挥装备,是有效提升炮兵整体作战效能的倍增器,是炮兵武器装备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着眼于战斗力标准,走高新技术与常规武器装备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作者简介:张相良,1958年入伍,1960年入党,历任战士、排长、指挥连长,军区炮兵机关作训参谋、处长,軍区炮兵部长等职。1969年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后,组织研发成功我军第一代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实现了我军炮兵指挥装备从手工作业到自动化射击指挥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参与组织我军第一代贫铀弹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