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筑起科研平台 “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2021-09-28葛阿婧
葛阿婧
“每年4月到10月是玉米的生长期,也是‘科技小院里最热闹的时候,20名师生忙着开展科研和服务。”吉林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孙承常说。在9月6日举行的第二十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科普大集上,梨树玉米科技小院作为吉林省最早一批被授牌的“科技小院”代表,来到由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农业博览园主办的科普大集现场进行宣传展示。
一个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此“小院”非彼“小院”!“科技小院”与农民需求和农村产业发展密切贴合、紧密联系,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科技小院”未来可期!
1、走出校园 田间地头筑起科研平台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东北平原腹地,有“东北粮仓”的美称。
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与梨树县经过多次调查走访、反复研究、多次座谈,将“科技小院”正式落户梨树县,成为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及科普宣传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
“在学校时,就常听师哥、师姐们提起‘科技小院!那时候,我就对‘科技小院有种莫名的向往。没想到在去年,我真的被派驻到梨树县四棵树乡付家街村常驻,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即使每天扛着种子和化肥奔走在田间地头,也一点都感觉不到累。当地人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农民大学生。”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孙承常说,以前在实验室做科研,接触范围小,只能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来到“科技小院”試验田后,实践多了,书本上的知识就理解的更透彻了。我们日常就是一边做试验、一边学习,还会对当地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同时,县里领导、高校专家还会定期来做讲座培训以及专题报告,把很多外省“科技小院”的运营模式推荐给大家,将很多经过时间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真是受益匪浅!
2、科技兴农 “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如今,决定我们饭碗中口粮的黑土地却正在变薄、变硬、变瘦。近年来,吉林省将保护性耕作确定为黑土地保护首推重大技术,与中科院、中国农大等院校合作,在梨树县建立研发试验基地。在校地双方、各协同院所的努力下,创建了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的玉米耕作方式——“梨树模式”。
如何让黑土地重生呢?“我所在的试验田主要研究条耕旋耕试验,玉米秸秆粉碎的长短,旋到地里的深度,都跟“梨树模式”直接相关,我们梨树玉米科技小院主要承担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条耕旋耕试验环节。”孙承常说,他们这批常驻研究生共7个人,以科研为主,都在做自己的大田试验,研究采土化验,采玉米植株化验、土壤水分测验等试验课题。
研究生在试验课题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朋友提供技术咨询,遇见弄不懂、解决不了的种植问题,就反馈给老师,老师会作为科技顾问亲自到现场为农民朋友解惑答疑。
“每年春耕或者秋收时节,我们研究生团队会召开专项会议,向当地农民朋友传授科研新技术。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减少人为对土壤的扰动,也减少了机械压实土壤,尽量少动土乃至不动土,最大限度发挥秸秆覆盖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孙承常说,运用自己所学所长,多去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穆晓东表示,今年科普大集最大的亮点是来自桦甸市、九台区、辉南县3个优秀国家科普示范县和梨树玉米、通榆谷物等7个科技小院、农技协专家团队等现场宣传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让科技之声传递给更多的群众。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普工作,科技小院建设工作已写入2021年吉林省委一号文件。吉林省“科技小院”的建设,为联系涉农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使涉农科技人员团队能够直接驻扎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开展科技创新,指导增产增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为推进农业提升发展质量和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千里沃野,正释放着生机和活力。黑土地上,那沉甸甸的收获正化作科技的火种助力吉林乡村振兴。“未来,我们勇于创新,努力践行,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孙承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