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美肄业馆的两份劄文
2021-09-28李珍
李珍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有这样两份档案:一份为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一份为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的劄文,此可喻为清华大学的“准生证”与“出生证”。
一、清华大学的前身
清华的前身——游美肄业馆,原系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其创办源于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计9.8亿两,史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按比例分得3200多万两白银,合2400多万美元,而实际损失为1100多万美元。随着银价下跌,金价日增,“各国赔款,不允还银”。1904年底,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就还金还银问题会晤,谈话中海约翰曾透露所获赔款“原属过多”,梁诚得知这一信息后劝说美国核减退款。经多方努力,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部分超收赔款退还中国政府,作为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之用。这一举措的真实意图在于培养一批亲美分子,借以控制中国,扩大在华利益,如1906年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Edmund J. James)给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所言:“我们现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1]
二、游美肄业馆选址清华园
1909年1月1日,美国开始正式退款。是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与学部共管,专办遣派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并附设游美肄业馆一所,“延用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习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扞格。此馆专为选取各省学生暂留学习,以便考察品学而设”[2]。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周自齐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任会办,先在东城侯位胡同赁得一所民房暂为办公之地,不久又迁至史家胡同,于1909年8月招考了梅贻琦、金邦正、张子高等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47名,当年11月在会办唐国安、英文文案唐孟伦的护送下抵美。选派赴美留学生的同时,游美学务处亦积极筹备游美肄业馆。如1909年9月28日,外务部会同学部具奏:“拟于明年春夏间即行参照原定办法,考选学生入馆肄习,现在应即赶速筹建肄业馆,俾诸生得以及时就学,免至有误进修。当经饬行游美学务处于京城附近地方详加相择,查有西直门外成府东北清华园旧址一区,方广约四百余亩,尚存房屋数十间,卉木萧疏,泉流映带,清爽高旷,于卫生最为合宜,且与京张铁道路线距离仅有半里,往来亦称利便,以之建筑讲堂、操场、办事室、图书馆、教习寓庐、学生斋舍,庶几藏修游息各得其宜。该园现归内务府官房租库经管,合无仰恳天恩俯准,将该园地亩房屋全行赏拨,作为游美肄业馆之用。”[3]清华园原称熙春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皇三子胤祉赐园;道光二年(1822)被一分为二,东部叫“涵德园”,西部叫“春泽园”;咸丰二年(1852)东西两园分别改称清华园、近春园;同治年间,近春园收归内务府,后拆其砖木重修圆明园为慈禧庆寿而沦为废园,清华园则后因其主人贝勒载濂参与义和团运动而遭内务府查封并收归皇室,逐渐荒芜。
外务部会同学部的奏折于1909年9月30日获宣统皇帝批准。[4]同日,外务部发文内务府、学部钦遵办理及游美学务处查照,后又就何日移交清华园地亩兴筑游美肄业馆事宜致咨内务府。目前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的这份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是外务部发给游美学务处传达宣统皇帝朱批赏拨清华园作为游美肄业馆选址的正式文件:“外务部为劄行事。本部会同学部具奏,拟请赏拨清华园地亩兴筑游美肄业馆一摺於八月十五日具奏,本日奉硃批:著照所请。”[5]由此,游美肄业馆落址于京西清华园,“园中房屋,均宫殿式,初进为大宫门和东西门房,大殿曰永恩寺……再进为二宫门,悬有咸丰帝书‘清华园三字匾额。内为工字殿……殿西有垂花门,旧额曰‘怡春院……怡春院西南有房屋一所,曰‘古月堂……”[6]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实为读书治学的理想之所。
三、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
此后,游美学务处开始着手游美肄业馆校舍等具体筹建工作,原定于1910年秋开学,后因工期延误改为1911年初春开学。根据1908年中美政府草拟的派遣留美学生办法,“自拨还赔款之年起,初四年每年派学生约一百名,自第五年起于赔款期内每年至少亦续派学生五十名”[7]。但因当时国内生源的限制未能完成原定直接赴美留学生名额计划,且时间仓促亦未实现既定派遣方案,即“第一年就要派出的学生将培训六个月,以后派出的学生则将培训一年。在此期间,将对学生的品性和能力进行仔细考察,只有表现令人满意的学生将被派往国外。如果发现不适合派出者将被除名”[8]。此外,外务部与学部招生意见也不统一,“外务部主张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幼年生,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已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主张招收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否则‘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鉴于以上诸种原因,遂采取折中的方案,决定“专设游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从长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9]。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呈文外务部、学部拟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游美肄业馆原为选取各生未赴美国之先,暂留学习而设,故命名之初,取义尚狭。现在该馆分设高等、初等两学堂,学额推广至五百名,以后每年遵照奏案,尚须添招学生,而遣派名额岁有定数,旧生未尽派出,新生相继入堂,自非预定规划,不足以宏作育。现经拟定办法,于该馆高等、初等两科各设四年级,并于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庶将来遣派各生,分入美国大学或直入大学研究科,收效较易,成功较速,而未经派往各生,在馆毕业,亦得各具专门之学,成材尤属较多。如此办理,则该馆学生不仅限于游美一途,自应改定学堂名称,以为循名核实之计……查该馆地基原系赏用清华赐园旧址,文宗显皇帝御书匾额,现仍恭悬园内,拟请仍延用旧称,定名为清华学堂,以崇先朝手泽之贻,即彰朝廷右文之盛。而因名见义,于事实尤属相符……”[10]。
1911年1月5日,学部札核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并应将初等科改名中等科、编定高等中等两科课程报外务部查核。[11]该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4月9日,外务部会同学部奏请宣统皇帝,隔日获朱批,正式将游美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有清政府外务部关于宣统三年(1911)朱批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的劄文:“外务部为札行事,宣统三年(1911)三月十一日,本部会同学部具奏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订立章程、先行开学一折,本日奉朱批‘依议,钦此……”[12]清华学堂设正副监督,其中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任正监督,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副监督。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参合中国及美国中学以上办法,设高等中等两科。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学年计”。学科主要分为哲学教育、本国文学、世界文学、美术音乐、史学政治、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动植生理、地文地质及体育手工十大类别。[13]通过各省报送、游美学务处在北京直接招考等途径,再经复试,最终录取学生468名,其中五分之三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这是清华学堂最早的一批学生。1911年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自此开启了清华历史的帷幕。
清华学堂诞生于内忧外患之际,创建伊始便深刻民族耻辱的烙印。“清华之成立,实导源于庚子之役。故谓清华为中国战败纪念碑也可;谓清华为中国民族要求解放之失败纪念碑亦可;即进而谓清华为十余年来内讧外侮连年交迫之国耻纪念碑亦无不可。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長于国耻之中。缅怀往迹,曷禁悲伤!所可喜者,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14]忆昔抚今,可谓“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15],百又十年来历经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如今的清华大学已成为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代代清华学子肩负历史使命,努力拼搏、奋发图强,为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詹姆士.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校长詹姆士(Edmund J.James)给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备忘录》(摘要)[M]//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72.
[2]清政府外务部、学部.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J].上海:教育杂志,1909(7):20.
[3]清政府外务部.外务部为兴筑游美肄业馆奏稿(宣统元年八月十五日)[M]//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4.
[4]外务部给游美学务处札(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发)[Z].档号:1-1-10,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5]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宣统元年)[Z].档号:1-1-10,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6]清华学校.北京清华学校略览[J].北京:清华略览,1923:3.
[7]清政府外务部.外务部奏折(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M]//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90.
[8]清政府外务部、学部.派遣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M]//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108.
[9]清华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1:10.
[10]外务部学部呈明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缘由(宣统二年十一月)[Z].档号:1-1-3,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11]学部札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并应将初等科改名中等科编定高等中等两科课程报部查核(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五日)[Z].档号:1-1-3,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12]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的劄文(宣统三年)[Z].档号:1-1-3,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
[13]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章程(宣统三年正月)[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145-146.
[14]清华年报社.清华历史[J].北京:清华年报,1926(9).
[15]冯友兰.解放期中之清华[J].北京:清华校友通讯,1949-4-24.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