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及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2021-09-28王瑞婷姜书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18期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量表

王瑞婷 姜书娟

聊城市人民医院传染科 252000

我国为肝病大国,乙肝发病率居于所有传染病及肝病之首,死亡率较高,甲肝、丙肝发病率也较高〔1〕。近年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广泛应用于病毒型肝炎治疗中,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命质量,抗病毒治疗已彻底改变了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2-3〕。此外,心理因素能够产生心理应激,影响患者机体生理功能,从而影响病情及预后,而临床研究报道,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治疗,影响其生活质量,但不同研究显示的焦虑、抑郁率存在一定差异〔4-5〕。因此,调查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小组制心理护理及激励式心理护理近年在焦虑、抑郁情绪方面显示了良好效果〔6-7〕。本研究调查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分析影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进行干预,获得良好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纳入标准:①参照第八版《传染病学》〔8〕中各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经病史、临床症状及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②年龄>18岁;③无其他心身疾病;④入组前1 w无影响情绪的重大事件;⑤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与理解力,可配合研究完成调查;⑥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肝硬化、肝癌及其他肝脏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内分泌疾病;③有精神疾病史。110例患者中男77例,女33例,年龄18~80岁,平均(43.72±9.84)岁。

1.2 方法

1.2.1调查方法 ①基本资料:采用自制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肝炎类型、肝炎分度、确诊时间、用药时间等。②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9〕(SAS)与抑郁自评量表〔10〕(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两量表均包括20项,各项1~4分4级评分,SAS量表中5项反向计分,SDS量表中10项反向计分,各项相加得到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转换为标准分,SAS量表以50分为临界值,<50分不存在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量表以53分为临界值,<53分不存在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焦虑,>72分为重度焦虑。

1.2.2护理方法 ①护理小组:科室内选择持有心理咨询证书的护理人员及护士长成立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均接受个体心理护理、团体心理护理、激励式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干预内容及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参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②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的实施:110例以11人为一组分为10组,每组每周由3名护理人员组织进行1次小组激励式心理护理活动,每次1.5~2 h,共进行8 w,每次护理干预结束时通知下一次小组护理的时间与内容,第1周由护理人员一对一评估患者病史、症状及存在的负性情绪,小组内患者互相介绍、熟悉,由护理人员在小组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后及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正确认知疾病与治疗,并重点介绍疾病过程中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危害、情绪管理对策,组织患者集体进行呼吸放松训练,放松身心,患者间互相交流自己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与疑问,再由护理人员统一解答,结束时让患者思考自己患病后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若存在则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第2~4周鼓励患者依次表达自己患病后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及产生原因,帮助患者寻找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态度,确定治疗目标,护理人员注意引导其他患者肯定、支持宣泄情绪的患者,患者间相互鼓励、安慰,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与治疗,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加治疗信心,确立治疗过程中的小目标;第5~6周指导患者学会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技巧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游戏、肌肉放松训练等控制情绪变化,合理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不良情绪;第7周邀请保持积极治疗心态、治疗效果较好的志愿者与患者分享治疗经历、体验及情绪管理方法,激励患者转变心态;第8周让患者互相分享自己治疗计划所取得的进展及未来计划,分享自己与病友间一起的成长,肯定每一位患者的成长,激励其继续保持良好心态面对疾病与治疗;此外,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存在经济上的困难,告知患者相关医保申请要求、步骤等。

1.3 观察指标

汇总并统计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评价患者护理前后SAS量表、SDS量表评分及慢性肝病问卷〔11〕(CLDQ)评分,CLDQ问卷包括腹部症状、乏力、全身症状等6各维度共29项,各项1~7分评分,分数越高即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结果

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SAS量表、SDS量表评分对应为(53.96±8.57)分和(58.72±9.13)分,焦虑状态:无37例,轻53例,中16例,重4例;抑郁状态:无45例,轻46例,中14例,重5例。焦虑、抑郁发生率为66.36%(73/110)和59.09%(65/110)。

2.2 影响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单因素

存在与不存在焦虑情绪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与不存在抑郁情绪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治疗信心、复发次数、有无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单因素(n))

2.3 影响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

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治疗信心、复发次数均是影响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4 病毒性肝炎患者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干预后,110例患者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CLDQ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病毒性肝炎患者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分,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较高的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病程长,并发症较多,具有传染性与癌变可能,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病毒性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肝炎病毒,减少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延缓和阻止病情发展,降低肝硬化、肝失代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抗病毒治疗时间长、花费多、存在明显药物副作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产生明显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产生心理应激,从而影响疾病治疗与预后〔12-13〕。

国外研究指出,普通人群中焦虑、抑郁障碍发病率分别为14.4%和6.0%~17.0%,我国数据显示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约3.2%与6%〔14-15〕。而本研究调查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66.36%与59.09%,远高于国内外数据显示的普通人群患病率,大部分患者为轻度焦虑、抑郁,与既往研究〔16〕数据接近,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应重视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会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治疗信心、复发次数、有无并发症方面的差异产生不同焦虑、抑郁情绪,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治疗信心、复发次数均是影响病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人仍处于面临求学、恋爱、就业等阶段,首次确诊疾病后,疾病对其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应激事件,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家庭月收入则与患者家庭医疗负担直接相关,月收入越低的患者医疗负担越重,可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受教育程度则可能影响患者疾病认知,错误的疾病认知会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担忧、害怕,使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不足,产生焦虑、抑郁;肝炎分度、复发次数则与病情有关,病情越重患者越易产生负性情绪。

针对上述影响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给予110例患者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是分小组展开激励式心理护理的护理方法,激励式心理护理通过激励激发个体内在动机与行为目标,使个体处于高度兴奋、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能够使个体保持持续性的积极心理动机,其包括信任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等方法,而小组制将患者分为小组展开团体式的心理护理,能够扩大患者的信任目标,每一个小组内的其他成员都可以是患者的激励目标,患者间的相互支持、安慰、鼓励也是有效的情感激励,能够实现更高的心理护理效果〔17-18〕。本研究实施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均分别建立小组,护理小组中的护理人员均接受专业培训,保证护理的专业性、规范性及全面性,患者小组分组则能够更合理、高效地分配护理资源,实施护理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患者学习相关知识,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引导患者进行反思,学会情绪的表达;小组活动还打破了患者的自我封闭,能够在小组病友的帮助、鼓励中共同成长,其他患者都可以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其他患者表达自己存在的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及对策中重新正确认识自己,发现问题,提高自我认识,更有效地调节情绪;此外,其他小组成员及志愿者也是有效的激励来源,能够刺激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本研究也显示,经过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患者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证实了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作用,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肝炎分度、确诊时间及治疗信心是影响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实施小组制激励式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增加其治疗信心,提供医疗保障的相关帮助,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肝炎病毒性量表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