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64排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的价值
2021-09-28庞旭曼孙淑辉
庞旭曼,孙淑辉
(河北省曲阳仁济医院,河北 曲阳 073100)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指因纤维环破裂、椎间盘变性从而对神经根、马尾神经产生刺激或压迫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按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疾病主要常发生于20~50岁患者中,其中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其比例约为6:1。大多数患者存在长时间坐立、弯腰等工作经历,并且首次发病通常为突然弯腰或扭腰后产生。在患病早期,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一般在步行、站立时出现,其次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乏力、马尾综合征等情况,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极大的威胁;在对患者展开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掌握[1]。本文就64排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诊治的50例腰腿痛病史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CT进行扫描并诊断,所有患者中包括3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41~78岁,平均(59.53±1.45)岁;发病时间2~20年,平均(11.18±1.18)年。其中存在43例患者感觉功能异常情况,36例患者存在半坐骨神经放射疼痛,25例出现跟腱反射减弱情况,31例患者直腿抬高呈阳性,41例患者存在足趾背伸肌力减弱情况。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行64排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主要是采用美国GE生产的全身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型号:Light Speed VCT)对患者腰椎进行扫描、平扫,按照CT的检查要求进行操作;将参数调节如下,0.625 mm,电压:120 kV;电源:600 mA;螺距:0.516:1。选择多平面重建方式,包括矢状位、任意斜位、冠状位重建,同时选择最合适的位置对患者神经根、腰椎管内容物进行确定,在重建结果中对导致压迫物性质、马尾神经、脊髓受压位置进行分析。最后由两位专业的影像科医护人员对图像进行处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情况进行判断。
1.3 效果判定
分析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类型。
2 结果
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后,可观察到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率最高的为旁中央型,其次为中央型,再次为脱出型,最后为椎间孔型,见表1。
表1 分析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类型(n, %)
3 讨论
在骨科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目前根据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第一为椎间盘退变,伴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椎间盘出现退变情况,髓核中含水量降低,导致髓核失去弹性;在退变期间,再受到外力与劳损积累的影响,导致椎间盘出现突出,更严重则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产生压迫。其次为损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重复进行弯腰、扭转等动作则可能会导致椎间盘受损。第三为妊娠,当处于妊娠期时,腰骶部承受的压力较大,从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较大。除以上因素之外,还包括急性外伤、重体力工作等诱发因素,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威胁[2]。
根据对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后主要可将该疾病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突出型:纤维环均出现破裂情况,并且髓核向椎管突出,剩余一层后纵韧带、纤维膜覆盖,表面出现高低不平情况。(2)膨隆型:纤维环部分存在断裂情况,表层完整度高,髓核因受压而出现局部性隆起,表面光滑。(3)Schmorl结节:髓核在经过上下终板软骨裂进入椎管内,症状主要会表现为腰痛。(4)脱垂游离型:椎间盘组织破裂突出或进入椎管内,症状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症状、神经根症状[3]。
目前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优势在于分辨率高,对患者身体不会造成伤害,并且诊断率高,能够准确地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大小、神经根进行反映,效果显著。目前在临床上所采用的扫描方式为平行于L3~S1椎间盘平面,层厚保持在3~5 mm;通常选择轴位扫描,但是所得图像清晰度较低,并且无法更加全面地展示图像,因此可能会出现误诊等情况。64层螺旋CT属于更加先进的一种CT,其具有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同时能够减少运动伪影,不但能够对患者的神经根、椎间盘进行展示,同时还能进行三维重建,更加清晰地显示四周组织情况;并且重建图像在任意的断面内分辨率均相同,从而能够让后期对图像的处理时更加清晰。在对矢状位、冠状位等进行重建时,可按照人体解剖角度进行重建,冠状位重建图像更能清晰地展示椎管内容物、神经根水肿、受压等情况;轴位图像则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断面密度相似,导致图像中分界线不明显,并且不能将神经根轮廓粗细情况进行反映。在采用矢状位重建后则能够将椎间盘移位情况、髓核脱出至头侧进行展示,并且能够显示髓核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4]。
根据陈镜聪等[5]研究显示,目前腰骶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定量FA值、ADC值也逐渐地被运动到腰骶神经根诊断中,并且将FA及ADC值作为判断神经卡压严重性的有效工具。FA值、ADC值高低与患者年龄、性别、不同节段相关性较小。但是通过对DTI的研究中发现,当FA值出现降低、ADC值明显升高时,纤维束成像则会显示受压部位神经根更加地稀疏;同时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在长期受压后可能会导致神经根保护障受到损害,增加血管通透性,最后形成神经静脉淤血、纤维束血肿情况。因此本文认为腰骶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也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新技术。
目前在对腰椎间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针对病程稍短的患者,则采用药物、不良生活习惯纠正等方式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选择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例如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若患者存在肌肉痉挛情况,则选择肌肉松弛药物,包括替扎尼定、氯唑沙宗等,若患者出现神经水肿,则需要选择脱水剂、甘露醇进行治疗;病程较短且不存在禁忌证患者,则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针对采用非手术治疗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包括脊柱内经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等。除此之外,针灸、牵引、按摩等治疗也能对患者的症状起到积极改善作用[6]。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后,可观察到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率最高的为旁中央型,占比为48.00%;其次为中央型,占比为30.00%;再次为脱出型,占比为16.00%;最后为椎间孔型,占比为6.00%。在采用64排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后,可有效地对椎间盘、椎管形态进行展示,能够得到更加清楚的图像,并且能够反应受压原因及受压位置,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做参考,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64排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进行诊断时,可有效地反应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与间接征象,达到较高诊断准确率,利于提高患者病情恢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