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报告
2021-09-28蔡黎朱磊
蔡黎,朱磊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药房,江苏 盐城 224000)
0 引言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能研究ADR的发生规律、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预防的措施,对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对16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9年1月1日至9月1日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60例。应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涉及药品给药途径、上报科室、ADR累及其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160例发生的ADR的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76例,其中≤20岁的患者有62例,>60岁的患者41例,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n)
2.2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ADR的分布
160例的ADR报告以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其中又以注射剂引起的最多,见表2。
表2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ADR的分布(n, %)
2.3 发生ADR及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主要科室排名分布
160例报告中,以儿科发生ADR居多,尤其是儿科门诊,其次为急诊儿科、急诊内科,见表3。
表3 发生ADR及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主要科室排名分布(n, %)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分布
160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分布(n, %)
2.5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排名分布
见表5。
表5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排名分布[n(%)]
2.6 发生ADR的药品类别
见表6。
表6 发生ADR的药品类别(n, %)
2.7 ADR的级别及转归
见表7。
表7 ADR的级别及转归(n, %)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此次调查报告可见,ADR在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生,其中≤20岁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60岁组,其可能原因为:(1)儿童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发育,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2)儿童作为特殊的一个用药群体,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儿童水分含量占体重的65%,水溶性物质需要的初始药物剂量较大,儿童体内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弱,导致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儿童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较低下,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乏消除能力,故易发生ADR[1]。(3)婴幼儿体质偏弱,比较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等,在免疫力低下或病情反复情况下,又会导致婴幼儿频繁用药,因药物的累积作用容易发生ADR。老年人由于功能减退,代谢、排泄功能降低,药物在体内发生蓄积作用,也易发作ADR[2],且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常需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可增加ADR的发生概率[3]。
3.2 加强静脉用药患者监测
从给药途径看,由静脉滴注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共149例(占93.13%)与文献报告结果一致[4-5],分析其原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物浓度较高,直接对机体产生迅速而强烈刺激,药品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可能成为诱因,引发ADR的发生[6]。药物的配置和滴注过程中,药品浓度、药物的配伍禁忌、滴注速度也可能引发ADR,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优先考虑口服及外用给药方式,必须静脉给药时,在滴注过程中,控制滴速,加强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3.3 ADR临床表现分析
由表4可见,我院ADR中累及皮肤其附件最多,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与文献基本一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损害较为直观,容易感觉及发现,而引起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药物主要为β-内酰类抗菌药物、氟喹酮类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等,临床应当引起注意,皮肤系统损害多的临床症状多数较轻,通常停止输液或使用抗过敏药对症治疗即可好转或痊愈,但仍有部分药物会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报道。因此,为了预防和减少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对患者用药时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及饮食习惯,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尤其要加强对过敏体质患者及其易发生ADR药品的用药监护,另外对无法判断皮肤敏感试验结果时还应做空白对照试验,以确定结果,避免患者在输液时发生ADR,一旦发生ADR,则立刻停用可疑药物,并对症处理,中药注射剂所致的ADR也较为常见,因此应避免此类药物的不合理配伍,且配置完后应尽快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监测。ADR所致的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性损害在我院也较为常见,而引发ADR药物品种较多,因不易监测,故发生ADR后应及时对症处理。
3.4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60例ADR报告中由抗菌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与相关报道相符。71例为抗菌药物所致,其涉及8大类,16个品种,引起ADR病例数排序前4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与文献报道基本相似。头孢菌类抗菌药物品种多,抗菌谱广,耐酸、耐酶副、作用小,在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故ADR报告数量逐渐增多,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中,复方制剂引发的ADR居多,数量也逐渐增多,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毒性低、杀菌作用强、在临床上使用频率高以及医师的用药习惯等因素有关。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使用前不需要做皮肤敏感试验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ADR的报告也日益增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已经为遏制细菌耐药最主要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应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所制度,加强医师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加大临床抗菌药物ADR监测力度,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临床医师应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无指征用药和超剂量,超疗程用药。
3.5 严重的ADR
严重的ADR有5例,其中3例由化疗药物引起的,另有2例由乙酰半胱胺酸注射液引起的严重ADR,所有严重ADR通过医护人员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均有好转,未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情况的ADR转归与临床医护人员对ADR的重视有关。合理用药、规范治疗、规范护理,关注患者过敏史,严密观察,及时对症处理,可最大程减轻其危害。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并积极开展ADR的监测及上报工作,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提高医生诊疗及合理用药水平,以最大程度降低ADR发生率,强化医生用药前对患者的询问,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流程,让其积极参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要充分发挥护士在ADR监测中的优势,提升ADR监测工作的效率。药师积极开展窗口药物咨询工作,大力开展ADR的宣传工作,加强对ADR的分类及报告监测,为医生和护士用药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医药护多方配合,共同提出解决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