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021-09-28范钟庆薛华菊魏晓燕罗赟敏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9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集群

范钟庆 薛华菊 魏晓燕 罗赟敏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青海省是内陆高原省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特殊,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旅游资源大省。近年随“大美青海”品牌的不断发酵,以及“国家公园省”战略的布局,旅游业发展步入高速轨道,各地相继诞生了众多的休闲产业园和旅游新景区,旅游相关产业如酒店、美食、特产加工、旅游工艺品、文创产品等也相继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和业态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旅游产业的集聚态势也逐步形成。

一、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时青海的旅游产业总收入约4亿元,2012年时突破100亿元,2014年突破200亿元,2019年则达到了561.33亿元,这个数字对于内陆发达地区来说不算大,但对于一个人口仅607万(2019年),GDP不足3000亿元(2019年)的西部欠发达高原省来说,其成绩已经十分靓丽了。2019年旅游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18.93%,占第三产业的总产值的37.32%,其产业优势在地区经济中地位十分突出。

从“十一五”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就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抓旅游发展,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将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积极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通过加强核心旅游资源的综合管理改革,设立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系列措施,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大美青海”商标成功注册,全力推广营销“大美青海”主题形象,努力打造完善的产品、市场、交通、信息化等服务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以“一圈三线”为骨干框架(即:环西宁2小时旅游圈、青藏线、西宁-三江源(唐蕃古道)旅游线、西宁-祁连山旅游线),推进区域合作为依托,建设特色旅游产品和产业,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和集散地建设。以高原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为核心,精心打造一批优秀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十三五”期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在原有“一圈三线”布局基础上,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黄河上游旅游景观廊道、青海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祁连风光带生态旅游景观廊道;柴达木旅游板块、三江源旅游板块、大年保玉则旅游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努力改造交通,打通青海旅游的大环线,使青海的旅游可进入性大大提升,为更广泛大众探索认知青海的旅游资源,特别是青海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的旅游资源创造了便利交通条件。通过系列名景、名城、名县、名镇、名村的打造,为青海旅游名省构建起了品牌化体系。

图1 1999年~2019年青海省GDP及旅游业年产值发展状况

图2 1999年~2019年青海省旅游业产值占GDP及第三产业的比重

近年在全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青海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大省,1999年~2019年旅游业仍以超20%的速度在增长,而目前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初期阶段,在全国格局中的位次“总体靠后、体量偏小、差距较大、亟需提升”的特征还十分明显,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二、青海省旅游产业集群现状

根据龚邵方2007年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围绕本地区旅游核心吸引物而形成的一个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辅助性服务企业和机构为辅的有着共同目标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和旅游服务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联盟、区位品牌、创新旅游服务等旅游价值链。

从青海省旅游产业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旅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体系空间集聚的特征是比较突出的,也相应发展成了省内5A级景区和4A景区密集区,并对相应的地方经济产生巨大拉动效应。产业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正因产业集聚,使集聚显著区在旅游业综合效益方面成效更为突出。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青海旅游产业近年在地区经济中的带动性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1.青海省旅游产业区位熵状况

区位熵 ( Location Quotient)是指一个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旅游区位熵指数计算公式:

其中:q表示整个区域(对比区域通常为全国或全省)的生产总值,qj代表区域j的生产总值;qij表示i行业在j区域的产值;qi表示i行业在整个区域的产值;LQij为i行业在j区域的区位熵。当LQ>1时,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值越大,其专门化率也越大,说明集聚效果越好,产业地位也就越高。当LQ<1 时,表明该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与其他强势产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衡量一定区域内,某一产业的集中化与专业化程度,反映了区域内优势产业的空间分布与地位作用。

根据表1中可以看到青海省旅游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旅游区位熵不仅突破2,并在2019年达到了3.28,说明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集中化、专业化程度在加剧,产业优势在地区经济中地位突显,已经表现出了较明显的产业专门化集聚态势。

表1 2015年~2019年青海省旅游产业区位熵

2.青海省旅游产业集群现状

(1)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状况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青海省旅游产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主要以省会西宁为核心,总体上围绕“一圈三线”的战略,在政府引导下产业逐步展开,特别是以热点核心景区、网红景点带动旅游线路的快速激增模式较突出。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地理空间上来看,省会西宁凭借经济、人口、自然条件方面在省内的优势,产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在市区汇集了大量商贸、购物、休闲、美食等丰富的产业群,向周边拓展辐射的力度也很强,以西宁为集散地形成了环市区乡村旅游圈和环夏都200公里旅游圈。西宁市集中的旅游企业数量也最多,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也最为显著。其次,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盐湖旅游和以格尔木为中心的昆仑文化旅游区为代表,成为自驾游者网红追捧热点区域,成为近年旅游产业增速最快的区域。海东市则以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为产业集聚区,以河湟两大流域的两个特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核心吸引物,加之特殊的山水环境,形成了互助土族故土园、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另外,借助湟水古驿文化和城乡发展的环境特点,开创了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区,以省内较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条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增速。海北藏族自治州以门源花海、祁连风光、金银滩原子城(爱国教育基地)及青海湖为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以青海湖、龙羊峡-贵德黄河及沿岸景观为主要吸引力资源进行产业拓展。全省旅游产业基本围绕“一圈三线”战略,在主要旅游廊道干线附近,以核心景区和游客集散中心城市为依托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快速集聚相关的休闲、餐饮、住宿、零售、文化娱乐等产业部门,形成了旅游休闲产业的业态氛围和产业规模,在地区经济中展现出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带动力。

(2)旅游核心企业的集聚现状

从现代旅游的核心企业:最直接的组织经营者-旅行社、星级酒店、A级景区的数量也能反映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情况。全省拥有旅游社521家,西宁市拥有468家,约占89.83%,海东市有20家,占3.84%,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4家,占2.69%,其他各州均不足10家。全省星级酒店344家(2019年年底),西宁市占26.74%,海东市因临近西宁,城镇公布又相对分散,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星级酒店产业发展相对平稳,也有50家,占14.5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81家,占23.55%,是近年增速最快的地区。另外,海南藏族自治州,因涉及青海湖景区、黄河清旅游景区,旅游吸引性强,酒店成长较快。在A级景区数量分布上,也体现出与地区经济水平的直接相关性。

从表2数据中可以透析出:旅游中介企业(旅行社)的分布从一定层面反映旅游服务业的集聚空间态势。

表2 青海省旅游核心企业分布情况(2019年)

(3)旅游产业集群形态

当前,青海旅游产业的集群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

第一,以旅游吸引物为中心,逐步汇集相关产业,在周边产生并成长,地方政府及相关组织协调完善配套项目,使产业集聚区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如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均呈现此集聚形态。

图3 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模型

第二,依据市场特征和产业布局理论,在合理空间上创建新的文旅产业园区。这种类型的产业园区通常分布于中心城市周边50公里范围内,园区周边有连续城镇分布,有一定的基础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条件。如西宁市的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东市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均属于产业布局理论指导下依据市场资源综合条件新开发的旅游产业集聚园区。

图4 以市场资源为依托产业集聚模型

三、青海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1.地区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发展能力不足

青海是一个西部高原多民族省份,又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生态保护地,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较大,工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社会经济总产值相对较低,2019年GDP总量仅为2965.95亿元。由于青海省地广人稀,除省会西宁市人口过百万以外,其他各主体城镇人口都不足20万,大部分县城人口甚至不足10万。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基数相对较低,消费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发展的基础市场支持度有限,产业链较难扩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虽有资源优势,但开发能力(人力、能力、财力)不足。

2.地处高原,区位偏远,交通仍欠发达

青海省地广人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省会西宁平均海拔在2500米。全省旅游资源虽丰富,西部内陆高原区位环境的特征制约了高原各项产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发展内在动力不足,支撑产业发展的内在持续机制还不完善,需要较长时期的基础条件积累。

近年,随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县区公路、高等级公路通达里程、国内国际航线不断增加,高铁进入青藏高原等系列建设措施,大大提升了内地入青的便捷性,同时,伴随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驾游客增速显著,旺季青海部分景区爆棚现象也屡见不鲜,但因青海地处西部偏远高原地区,地域广阔,景区分散,区间跨度大,远离国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东部市场,加之,高海拔、自然节律的变化,一年之中的旅游季节受高原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候特征的影响,旺季相对短暂(仅3个月),经营上客观制约较大。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产业的发展受客观因素制约明显,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流形成的距离衰减律作用下被大大削弱。有游客甚至说“大美青海除了‘远’剩下的就是个‘美’”。

3.集群体内共塑品牌的意识淡薄

省内旅游产业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和逐步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但除省内两个地级市西宁市、海东市外,其他旅游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发展尚不健全,集聚区内企业产业链联系不紧密,甚至处在竞争状态而非竞合模式,缺乏共建共享产业集群品牌的意识。从某种意义讲,这是旅游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大局意识和产业发展战略意识。同时也反映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产品结构较单一。这种经营态势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集聚区产业链构建,会极大损坏集聚区的整体产业形象,阻碍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进程。

4.旅游产业的创新意识不足

虽然,青海省近年在旅游业开发上不断挖掘当地自然、历史、民俗等资源内涵,加速了各类旅游资源的评级申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也在极力因地制宜,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开发各类旅游资源,开办各类休闲产业园区和景区,特别是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不断壮大乡村旅游发展,有计划地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和旅游大数据产业建设,使文化旅游产品总体供给品类得到了极大丰富,智慧旅游进程也正在加速,但相对内地发达地区,总体上还处在初级资源市场激发状态,行业内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服务人员,产业开发零散,相对规模小,模仿类产品多,产业链单一,规模效益有待提升。

5.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据2019年行业数据,青海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人员达106万人,但受过旅游行业系统学习培训的人员不足五成,受过旅游管理类学历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行业对懂专业会管理的人才需求较大,暂时无法满足。仅从导游人数来看,全省考取导游资格证人员累计共8600多人,目前在职注册导游数仅约4000人,相对于一个年接待游客量5000万人次的旅游市场规模,导游人数明显不足。面对未来要着力发展为国家公园省的旅游名省,文旅融合大发展、及智慧旅游来临,旅游产业各行业部门所需人才缺口巨大,专业人才可以说是奇缺。

四、青海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1.集中力量持续做好做优“一圈三线”战略

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提升品质,打造精品。“一圈三线 ”是青海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结合青海现有的空间延伸条件所提出的旅游产业布局战略。经过“十三五”强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格局。西宁作为省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最为密集的聚落,也是入青游客的第一集散地,在旅游产业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同时,在旅游流输出通道上也主要依赖青藏线、三江源(唐蕃古道)旅游线、祁连旅游线向省内其他地域渗透。依托“三线”拓展“三廊道”:黄河旅游景观廊道(南线)、青海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中线)、祁连山风光带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北线),力争在每条线构建出一个核心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汇聚一定数量的旅游相关服务部门,打造新文旅产业体系。这是目前在发展资金不足条件下,比较现实合理的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应在夯实基础,发挥优势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社会资源,结合国家政策发展项目,持续推进“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基础建设,将柴达木旅游板块、三江源旅游板块、果洛旅游板块按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标准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与布局,使该战略走向成熟。

2.克服地理环境约束的障碍,大力改善交通状况

到2020年,青海省城镇人口20万以上城市和市州行政中心全部通高速公路,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路网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我省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条件。但因青海区内地域广、地形复杂,交通线路建设难度较大,旅游景区空间跨度大,现有交通仅满足了“基本适应”的基础需求,很多旅游线路仍然处于旅途时间较长、旅游时间比不合理的情况。未来在交通建设上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通过桥梁、隧道技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支线航空等建设措施,优化区内交通,使出行更便捷。同时,加快与区外交通干线的新增线路规划建设和现有线路的改造升级,为区域间旅游流的顺畅流动提供更好的通达性。

3.积极布局旅游大数据产业体系,迎接未来高原智慧旅游时代

未来旅游业将快速步入智慧旅游和数字旅游经济时代,游客出游决策的理性化,需求特征的分异变化,使旅游市场信息咨询、经营和产业布局发展必将更多地依托于旅游大数据分析。当前国内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产品的快速发展,5G技术的成熟,以及国人对信息产品的接受度提升和行业信息系统的普及等,都为旅游大数据产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和介入发展的最佳时机。旅游大数据产业在现有旅游基础产业基础上将大有作为,也将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

4.重点扶持核心文旅示范景区和文旅新产业的培育、改造和升级

青海广大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又相对脆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最佳途径,但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可盲目地施行遍地开花低质量开发的老路,进而造成环境生态的破坏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要做好顶层设计,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规划和稳中求进的发展路径。对目前已形成规模效应的景区景点的核心企业要重点扶持,对核心文旅示范景区和文旅新产业加强培育、改造和升级,使其吸引性提升,产业链得到伸展,结构趋向合理。把全域旅游与文旅示范区、核心景区打造相结合,逐步迈向旅游产业集群的品牌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5.把旅游规划统筹到国土资源开发规划和城镇发展建设规划中

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鼓励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扩张式发展、理性规划发展(“十三五”开始,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意见,推行全域旅游理念)三个阶段。以往的旅游规划都主要是服务于接待外来游客而规划建设,忽视了本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提升,使旅游产业发展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按统一层面考量,使景区规划脱离社区发展规划,旅游产业集群体对外来游客过度依赖,缺乏市场内补机制(区内消费)。“十三五”以来各地旅游规划融入地方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的特征日益突出,开始推行全域旅游理念。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更要结合地方城乡建设的总体需求,纳入地方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中,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即满足游客需求,也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诉求,走和谐健康的发展道路。

6.加速文化与旅游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推动。青海地域偏远,人口相对稀少,经济相对落后,信息也相对闭塞。进入新时代,各项产业面临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桎梏。一方面,地方三所高校均有开设旅游相关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还有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的专业服务人才,但相对市场的需求,现有教育培训的规模、规格都无法满足当前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行业也都在高薪引进人才,但整体人才市场的环境欠优,杯水车薪,成效有限。未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改变思路,重点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力度,协调地区社会用人机制,加强产、学、研的交流沟通渠道及平台建设,通过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现有专业人才的潜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在人才培养上,积极开展送出去异地培养长才干、支持异地研发,人才引进上全方位选精英,高端人才请进来、团队进驻等多元化人才引进战略,将会适度缓解青海文化旅游人才的短缺问题,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7.加强文旅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为有效打造旅游集群区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开展分层次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将其纳入国民教育的发展项目,整体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树立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共建意识,树立大局观。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及技能培训,使其融入旅游产业集群区的共建发展中,共享文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惠,将产业园区品牌建设与家乡建设理念融合。

8.加强文旅产业集群研究,提升产业链综合效益

政府主导下积极联合政府、企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旅游产业集聚研究,是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在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方面,缺少哪方面的力量都将使最终规划决策缺少科学支撑,使顶层设计基础不牢,政策难以落地。

为保障高原旅游名省战略的实现,促进区域产业的深度开发,构建合理的产业链体系,是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通过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对青海省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战略研究十分迫切。旅游产业集群战略是破解民族地区发展困境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培植新经济增长极的有效手段。青海有优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文旅产业优势突出,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聚集与集成,形成地域优势产业群,可加速青海省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升级转型。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集群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