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许子东和他的《郁达夫新论》

2021-09-28山东宫立

名作欣赏 2021年28期

山东 宫立

编 辑:得一 312176326@qq.com

在一篇怀念王富仁的文章中,陈思和提道:“我在许子东滔滔不绝的转述中,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白齿红唇、潇洒倜傥的许子东与一身土气、满面风霜的王富仁并坐在一个高贵的客厅里,简直是鲜明对照,由此联想到假如鲁迅和郁达夫并坐在一起,应该是怎样一幅图像。”每个学者都有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王富仁是以研究鲁迅闻名的,而许子东是以研究郁达夫引起学界关注的。

许子东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作文题是“给友人的一封信——谈谈中国现代文学”,“我确实用书信体写,主要内容是讲郁达夫”,实际上他“是在考试前两个月才第一次读到郁达夫的作品,是50 年代丁易编的一个选集”。一百多人参加考试,仅录取六名,许子东不但考上了,还成了钱谷融先生的研究生。

钱先生每个月组织一次讨论会,由一个学生做报告,他和其他同学提意见。轮到许子东讲了,他却毫无头绪,去征求钱先生的意见,钱先生说:“你不是对郁达夫有兴趣吗?”许子东事后回忆:“我晕。也不敢说只看了几篇。于是恶补,两三周内看遍郁的几十万字小说散文,匆匆想了个题目:《郁达夫和日本》……我就把这些要素连贯起来,作报告时心慌意乱。”让许子东没想到的是,钱先生只改了报告中的六个错别字,还推荐到了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年第1 期刊发了许子东的第一篇关于郁达夫的学术论文《郁达夫与日本》。

钱先生鼓励许子东“在这个课题上作进一步努力”。可是当他读到曾华鹏、范伯群合写的《郁达夫论》后,“十分绝望,觉得我的想法都被他们说完了”。针对许子东的困惑,钱先生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在作品中读出你自己,找到你自己。”就这样,许子东慢慢走上了郁达夫研究之路。

许子东回忆:“我读硕士期间写了十来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有一半发表在北京《文学评论》和《文学评论丛刊》上。我一直和编辑王信联络。每次信都很短,王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我也不知道。”的确如此,虽然许子东的文章都是经王信的手编发的,二人却未曾谋面。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了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由8 篇论文组成。最后1 篇是附录,题目是《灵魂奥秘的连续自白——试论郁达夫小说的主观色彩》,最初刊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3 月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第8 辑。而这篇论文就是经王信刊发的,笔者近日在旧书网上竞得《文学评论》编辑部流出来的部分审稿单,其中就有王信写的审稿意见。1980 年7 月8 日,王信收到论文,当天就写了审稿意见,照录如下:

这篇文章是上海钱谷融先生推荐来的。钱先生认为,作者艺术感受力很强,文字也很灵动,他比较欣赏,因此推荐。

我看了,文章倒也有钱所肯定的优点。作者所注意的主观色彩,确是郁达夫小说的特点,这与董易文章的看法也大致相同。不过,董文比较偏重于社会意义来分析,本文侧重于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肯定。不过,展开得不甚充分,在评价上也因偏爱而偏高。但仍算是有心得、有看法的文章。我想双月刊上不可能连续发表论郁达夫的文章,用于《丛刊》还是可以的。

请复审。

7 月19 日,编辑部主任解驭珍的审稿意见是“可发丛刊”。7 月24 日,王信写出“处理结果”——“刊《文学评论丛刊》(八)。”

《文学评论丛刊》的编辑工作都是由《文学评论》编辑部的编辑完成的,“《文学评论》复刊以来,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来稿很多,因为刊物篇幅有限,稿件不易刊出。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讨论,根据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我们决定开辟一个新的园地,编辑出版一种不定期的《文学评论丛刊》,选登一部分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和资料价值的文章”。实际上后来的不少名家都是经由《文学评论丛刊》走上学术舞台的。《文学评论》1980 年第5、6 期连载了董易关于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之后,“不可能连续发表论郁达夫的文章”,于是,编辑部决定将“有心得、有看法”的《灵魂奥秘的连续自白》在《文学评论丛刊》上推出。

张建勇、刘福春、辛宇撰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述评》(1981),在他们看来,“如果说过去只谈作家的政治观点、社会思想,如今同时也重视他的美学观点、创作意图;过去着重说明作品的社会内容、客观意义,现在也探讨作家本人的主观因素,特别是作家的艺术个性,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在举例子时就提到了许子东的这篇论文。

关于这篇论文,许子东后来在《郁达夫新论》初版的《后记》中说:“除第三节外,其余部分比较浮泛,后来在别的文章里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补充,所以这里只是把它作为附录放在书后。”后来他在1985 年11 月增订本《后记》中又说:“抽去原附录的《灵魂奥秘的连续自白——试论郁达夫小说的主观色彩》,意在减少全书内容上的若干重复。”

《郁达夫新论》中还有一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原题为《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郁达夫新论之四》,刊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7 月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第17 辑现代文学专号。这篇文章的审稿单、钱谷融写给陈骏涛的信、王信给钱谷融的信、许子东给王信的信,出现在旧书网的拍卖中,另外还有《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郁达夫新论之四》的提纲等文献。但因为参拍网页未能及时刷新而失之交臂,未能买下来。不过笔者注意到,这篇论文也是钱谷融先生向编辑部推荐的:“我觉得很不错。尽管你刊不久前已发过关于郁的论文,但像这样的文章,还是不易多得的,所以我仍愿意向你们推荐。”王信在审稿意见中也提道:“本文是上海钱谷融先生推荐来的。我看过后也觉得文章是写得不错……这是一篇有水平的研究文章,对于像郁达夫这样复杂而又难评价的作家,目前的研究刚开始活跃……”许子东又根据编辑部的意见做了些修改,他在给王信的信中提道:“春节前,我将稿子重抄了一遍,抄写过程中,又对一些具体提法做了修改,删了一些,又充实了几段内容……文章如能发在双月刊上,当然最好。如果稿挤,不易发出,稿子发在丛刊上也行,您看着办吧。”关于这篇论文,许子东在《郁达夫新论》初版《后记》中自言,它“是本书中比较重要的两篇文章之一。我的想法很简单:历来的评家,对郁氏的所谓‘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均多訾议,对郁氏独特的风格都赞赏不已——既然这是郁氏创作中被公认的‘芜’与‘精’,那么,我就着重从这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相对来说,前者较多的牵涉到精神倾向与思想内容,后者则与表现方法关系较近”,“这篇文章在修改过程中,曾听取了《文学评论》编辑同志的意见。我十分感谢他们对我这样一个学生的热情支持”。后来许子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年出版的《许子东讲稿》的《自序》中不忘提醒读者:“《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不过,这篇文章并非为翻案而翻案,并非为辩护而辩护,正如刘纳所言:“作者深入剖析了郁达夫作品中的所谓‘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对其积极意义与消极因素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除了《灵魂奥秘的连续自白——试论郁达夫小说的主观色彩》《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郁达夫新论之四》,《郁达夫创作风格论——郁达夫新论之六》刊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8 月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第21 辑现代文学专号。《郁达夫风格与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刊于《文学评论》1983 年第1 期。许子东在《文学评论丛刊》《文学评论》刊发的4 篇论文都是王信编发的。

关于王信,许子东曾回忆:“事实上,我们这一批弄现代文学的研究生,钱理群、赵园、吴福辉、温儒敏、王富仁、陈平原、凌宇、陈思和、王晓明、黄子平、刘纳、蓝棣之、汪晖……谁都知道王信是20 世纪80 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幕后英雄。我在《文学评论》获奖时,曾和樊骏、子平去过王信家,极其普通的北京老百姓的家,走道有煤气罐,吃的是水饺,餐桌很小。王信的样子,倒像钢厂的工人。至今仍默默无闻,心里却什么都清楚。后来还有一次我去建内大街社科院大楼,王信关照我,说不要说从上海来,要说从香港来。因为上海正闹肝炎,社科院里谈沪色变。上去以后果然,很多人见面离得很远,先问我从哪里来。王信留饭,但说不去餐厅(这个学府重地人人生命尊贵),他把他的饭盒给了我。这个饭盒和我在谈兄那里一宿,同样难忘。”身为权威学术刊物的编辑对来稿有生杀大权,但王信没有看轻任何一个作者,哪怕他只是一个不知名的青年研究者。年轻的作者和资深的编辑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但年轻的作者在资深的编辑身上获得了些许暖意,编辑的这一举动,正如王富仁所言:“并不包含任何政治权力和物质实利的因素,而只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

关于许子东,笔者注意到《文学评论》的资深编辑陈骏涛在《机敏睿智的青年学者——许子东印象》中提道:“其实,早在1982 年,我就从子东写的文章里认识了他。那时,他给《文学评论》寄来了一篇研究郁达夫的论文,我们编辑部资格最老的编辑王信向我介绍说,这是一篇颇有才气和见解的文章。我看后也有同感。当时子东刚从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他选择了一个向来颇多訾议的现代作家郁达夫为研究对象,而且研究的是郁达夫的所谓‘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这样的难题,说明这位青年人敢于迎难而上。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的基本的和可贵的品格。于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就把子东同那些浮泛的,不想费力,只求出名的青年划了一条界线。子东关于郁达夫的系列文章在《文学评论》和《文学评论丛刊》等刊物发表以后,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目。其中一篇还获得首届《文学评论》奖。这倒不单是因为这些文章是出自一位如此年轻的研究者之手,而是因为这些文章不仅对郁达夫的身世作品作了认真的研究,而且确有自己的见地,敢于言人之所未言。钱谷融教授(他是发现许子东这匹‘千里马’的真正的“伯乐”)……”

那么,许子东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王信的呢?《文学评论》1985 年第1 期刊出了《〈文学评论〉优秀论文(中青年作者)获奖篇目》,“《文学评论》编辑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所属刊物评选中青年作者优秀理论文章(以1984 年6 月以前发表的为限)的决定,于1984 年10 月进行了评奖活动,采用调查读者反映和专家评选结合的办法,评定了九篇为获奖的优秀论文”,许子东的《郁达夫风格与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文学评论》1983 年第1期)获二等奖,这篇文章发表时,他只有28 岁,也是这次9 位获奖作者年龄最小的一位。由此可知,是这次获奖时,许子东第一次与王信见面的。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了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郁达夫的侄女郁风1985 年在《关于〈郁达夫海外文集〉》一文中提道:“可喜的是最近一年多以来,比较严肃的传记和评论、评传也出版了好几本,其中青年学者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颇得好评。作者对郁达夫及其时代和与同代人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对郁达夫复杂而又特殊的个性及其创作风格的真知灼见,使我钦佩。”黄源在1985 年9 月17 日郁达夫的故乡富阳举办的“纪念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殉难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场白》中提道:“最近又出版了一位青年学者许子东的硕士毕业论文集《郁达夫新论》。许子东的指导老师钱谷融教授,称赞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同志出这本青年人的论著的眼光和魄力。郁达夫侄女、著名画家和散文家郁风,也赞说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颇得好评。最近,我读了这本《郁达夫新论》,非常高兴,我完全同意上面二位同志的意见。”他在1985 年9 月3 日给楼适夷的信中也提道:“这次会开得好的,愈老的讲话,于烈士和新文学的开拓者这二项,定下调子,也算是拨乱反正了。而文艺上的问题更复杂的,我很高兴,读了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郁风对此的评价,我完全同感,可见后生可畏。没有这样的论据,单有胡老的定论,还不能服人心的。”实际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胡愈之《在1985 年首都纪念郁达夫殉难40 周年座谈会的讲话》,正是许子东起草的,推荐者正是郁风。

钱谷融不单两次向《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编辑部举荐许子东关于郁达夫的论文,还为《郁达夫新论》作了序。许子东关于郁达夫的评论,学术界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至少是一家之言,正如钱谷融所言:“许子东同志对郁达夫及其作品的评论,自然不见得都能得到读者的同意,但读者所听到的,总的确是许子东同志个人的声音,总实实在在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过去未曾听到过的声音。那就一定会使读者感到兴趣,并且有所启发。”《郁达夫新论》在郁达夫研究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均具有重要的位置,正如刘纳所言:“《郁达夫新论》不会被湮没。如果说郁达夫的作品因为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而获得了艺术生命,那么,《郁达夫新论》也将因为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独立的见解而获得理论生命。”郁达夫“一发声就找到了自己的最佳音域与独特音色”,而许子东也因《郁达夫新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

当然《郁达夫新论》出版时也并非没有波折,幸运的是,这本书有惊无险,可以出版。并且浙江文艺出版社还以这本书为基础,策划出版了“新人文论”丛书。

《郁达夫新论》首印8000 册,一年后出增订本,又印2000 册。单是稿费就不低,“1400 元,能买当时最先进的21 英寸日立彩电”。这本书的出版,不但让年仅29 岁的许子东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而且华东师大还特批了12 平方米的住房给他。更大的惊喜是,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与他的导师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一起被评为1986 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许子东给郁达夫研究带来了新意,郁达夫研究成就了许子东,许子东凭借《郁达夫新论》成了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许子东在郁达夫研究上的成就,是他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晶,不过我们在解读许子东的郁达夫研究时,也不要忽视这些人(钱谷融、王信)和这些刊物(《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子东后来还研究张爱玲,研究当代文学,研究香港文学,但他的学术起点是郁达夫研究。回望他的郁达夫研究之路,当不无意义。

附记:笔者将这篇小文章发给《文学评论》的资深编辑王信先生(1934 年3 月—2021 年2 月)看,他微信回复:

我首先想起的是董易的文章。董易当时是文学所现代室一位年长的副研究员,他是西南大的学生,来文学之前在《中国青年报》工作。大概是1964 年前后到文学所的。那时文艺界批判风气逐渐升温,已经很少纯学术研究,董易大概也没有研究成果,之后政治运动就开始发展成文化大革命。1978 年恢复工作后,董易下了一番功夫写出论郁达夫论文,可能是直接给编辑部的领导,分给我初审。我大概不会写太多意见,知道领导是准备刊用的。当时《文学评论》也不太厚,他的文章又比较长,怎么办才好呢,后来就分两期连载,这是《文学评论》第一次刊出两期连载的文章(后来有王富仁、刘再复文章如此刊过)。这做法有些特殊,特别使人注意。董文刊发后收到许子东文章,我看时很喜欢很欣赏,但考虑到刚刚发了董易长文,是那么大的分量,又发关于郁达夫,会不会使人感到过分?我怕领导有这种顾虑,所以主动提出刊《文评丛刊》。后来我就想一定要从许子东的几篇里,尽快选一篇刊在双月刊上。毕竟双月刊影响大些,读者也多。其余的陆续在《文学评论丛刊》上发,早些晚些都没关系。我一直没想到什么时候会见面,只有个印象:他上大学好像是工科,后来考成钱先生的硕士生。王富仁有一次说,他当初从他名字上想象,许子东是个大胖子,见到后才知道是个漂亮青年。多年后钱先生招了几次研究生,兰州大学吴小美老师对钱先生说:你招的研究生都是一表人才,你怎么选的?

还想起的是陈思和、李辉的第一篇文章,我和陈骏涛看后都觉青年人真会思考问题,可以作为文章发表的。可是当时就是有种莫名其妙的稳重思想,觉得对两个在校大学生不要那么突出吧。于是以通信形式刊出。但在心理上是准备他们会有正式论文寄来的。

①陈思和:《王富仁》,《星光》,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第234 页。

②③④⑤⑬㉒㉓ 许子东:《许子东讲稿》第3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391 页,第393 页,第394页,第395 页,第395—396 页,第396 页,第399 页。

⑥《文学评论》编辑部:《出版说明》,《文学评论丛刊》第1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年版,第1 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年版,第136 页。

⑧⑩ 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 页,第254—255 页。

⑨许子东:《郁达夫新论》增订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年版,第321 页。

⑪ 许子东:《许子东讲稿》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2 页。

⑫㉑ 刘纳:《读〈郁达夫新论〉》,《文学评论》1985年第1 期。

⑭ 王富仁:《王富仁序跋集》中,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34 页。

⑮ 陈骏涛:《这一片人文风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99—100 页。

⑯ 佚名:《〈文学评论〉优秀论文(中青年作者)获奖篇目》,《文学评论》1985 年第1 期。

⑰ 郁风:《关于〈郁达夫海外文集〉》,《新文学史料》1985 年第3 期。

⑱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黄源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第471 页。

⑲ 巴一熔、黄炜编:《黄源与楼适夷通信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00 页。

⑳ 钱谷融:《钱谷融文集.散文、译文卷:灵魂的怅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