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策略探究

2021-09-27姜楠

格言·校园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效果课文

姜楠

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自主或者合作学习,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分析学生预习的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部分学生对待预习的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老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就预习,老师没有布置就不预习。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的随意性较强,只是象征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在预习中往往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导致预习的效果不佳。从老师的角度出发,部分教师对待预习也不够重视,往往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简单地说一句“请同学们把下一课预习一下。”由于缺乏有效地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该预习什么,该怎么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所以效率不高。学生由于个体差异,预习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另一个问题是,老师对待学生的预习作业,缺乏有效地评价机制。要么干脆不检查,要么过分依赖班干部。老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效果不大。

二、明确学生预习的好处

(一)发现自身的不足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不懂、不会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会动脑筋思考、动手查,课上会认真听讲,主动记录,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上课听懂了,课后的复习也就省力了,完成作业的速度也可以随之加快。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

有些同学,听课效率比较低,在教室里坐了一节课,老师讲什么,自己听什么,没有目的,没有重点。上课似乎是听懂了,下课转眼间就忘记了。如果布置了预习的作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课堂上去解决。有了问题,课堂上听课也就有了重点,目的性也就更强。学生学习也更加主动、高效,更加愿意和老师交流探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因此,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教师就应该重视对课前预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把预习当作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而不是一项任务来完成时,他们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预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若语文教师仍在课堂上占据教学的绝对权威意识,那就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预习方面也是如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通常来说,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工作往往会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文中的不懂之处进行标注,从而在课堂的学习中可以有所侧重。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两篇同类型的课文素材,一篇要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预习,一篇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在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差距。

例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有一部分同学自主地进行了预习,另外一部分同学没有预习。预习过的同学对于“孙膑是如何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在三场比赛中,田忌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回答的积极性比较高,有较深入的认识,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没有预习过的同学则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全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四、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教師在强化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意识培养的同时,应指导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这样才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预习,预习课文的目标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定不同的预习目标。另外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预习时尽量提供开放性的学习条件。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预习的方法总结成了以下几点:

(一)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预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读课文。做到不填字、漏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然后可以再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揣摩。

(二)疑。“学贵有疑。”预习时,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也要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大胆质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也可以重点解决学生有疑惑的问题,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和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三)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在书上圈圈画画。可以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圈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优美的语句,并适当作批注,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更要多阅读并深入体会。

(四)查。在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提升预习效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重点应该放在课文理解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课文的背景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课堂上也可以跟老师更加深入地交流。教学就是要创设或利用已有的情境,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当前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认知。

(五)摘。学好语文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预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摘录习惯。可以摘录文中优美的字词句、成语格言或者名言警句。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提高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评价学生预习的效果

预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检查不到位。因此想要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口头评价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之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互相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会在教学开始的几分钟内,通过抽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多音字组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等形式来检查预习的情况,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另外,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预习内容检查的机会,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些机会,课堂上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和大家一起研究的自豪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预习的兴趣才会持久。

(二)书面评价

教学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布置的预习任务,出一份小试题。学生自主预习之后完成,通过答题的情况来考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对于一些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出一些是非判断题,或者让学生写一写阅读的感受,这样能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预习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上,我分几次按教学进度分时段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既肯定了学生的预习作业,也让学生理解了可以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生体会到了预习的成就感,才会更加乐于投入到下次预习活动中。可以说测评为预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而言之,课前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并且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使其预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而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得到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效果课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