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27吴祥令
吴祥令
摘 要: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粤港澳大湾区部分产业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是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若干区域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措施,为粤港澳大湾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建议参考。
关键词:高端化;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高端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指产业从相对“低端”向相对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为特征的“高端”不断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1]。进入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走产业高端化发展新道路是必然趋势。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现状
从产业类型看,制造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主要集聚在珠三角地区的九个地市,其中机电产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集聚了腾讯、华为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服务业方面,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从产业布局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可以划分为湾区西岸、湾区东岸、沿海边境地区和港澳地区四大区域。湾区西岸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机电加工、农业等为主;湾区东岸以电子信息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为主;沿海边境地区以新能源汽车、化工、装备等制造业为主;港澳地区集聚了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休闲旅游业以及专业服务业等国际领先的服务业态。
从产业规模看,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1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增加值总量为28202.49亿元,比2013年提高6234.62亿元,年平均增长5.1%[3]。对比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增长,表现令世人瞩目。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产业园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以村级工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园发展疲软,园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每百元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虽然各地级市开展了产业园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行动,但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开放水平、集约水平等领域竞争能力还需提高。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还有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一般制造业比重较大,机电、五金等产业初加工产品比例较高、技术含量较低。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远不及国外知名企业,区内企业产业链协作水平较低,现有龙头企业产业链组织能力偏弱,还需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支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巩固现有优势产品市场渗透率,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是产业政策导向多但解决痛点少。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针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出台了一批政策,但政策内容条线不一,内容庞杂,方向重叠,且部分骨干企业认为政策内容复杂、政策信息流通不畅、政策内容不契合实际。以人才与创新资金扶持政策为例,企业普遍认为对于人才的补贴过于宽泛,而真正对于企业有用的人才却没有享受到政策红利;创新资金方面金额少、申请难、事后补贴,对于企业真正需要资金的阶段发挥的作用较小。
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体系高端化
一是優化主导产业结构。联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卡脖子”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前沿前瞻性技术研发,全面提高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集成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整机与零部件协同发展产业格局;重点培育以创新药物、先进疗法、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主导的医药工业;密切跟踪机电、电子信息领域各产业的商业模式、生态系统、新业务的应用与推广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引进布局高技术领域;推动新能源材料、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以及其他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创新协同共同体为目标的生态体系,对接科技创新2030-国家重大项目,加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和完善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打造协同高效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在大湾区产业优势前沿领域培育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力争更多平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增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是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为引领,鼓励大湾区各地市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促进技术转移交流、合作,参与技术合同登记与技术市场统计分析,研究技术转移重点方向。建立开放型技术转移引导基金,围绕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服务、技术项目中试熟化等领域,借助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在大湾区实现转化。
(二)配套服务高端化
一是加强培育优势服务业。以深圳、广州、香港为引领,大力发展科技服务,聚焦制造业关键核心领域,重点推进一批重大产业的研发创新,积极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培育IC设计、工业软件设计、高端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设计等工业设计。以香港、深圳前海等为核心,重点培育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积极培育根植本土的金融科技、ICT、高端商务服务企业。以香港、广州为龙头,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鼓励粤9市有实力的电商物流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延伸服务网络;强化国际贸易优势地位,着力增强“卖全球”的能力。
二是提升大湾区总部经济集聚能力。放大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效应,进一步放宽地区总部认定标准,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的地区性总部、资金结算总部、运营总部、供应链管理中心、投资决策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等总部机构。对接香港、澳门开放优势,支持粤9市加快推进适应总部经济发展特征的创新型政策、突破性政策,形成一批改革创新示范经验。
三是推进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在省级、市级层面建立两业融合企业库,对于入库企业,统一政策标准,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之间的政策差异。鼓励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将节省出的生产成本资源转移到研发设计环节,支持企业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力度。鼓励实力较强的研发设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IP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三)生产方式高端化
一是构建“5G+工业互联网”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推进5G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发布粤港澳大湾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热力图,促进供需对接。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数字化改造,形成新的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和价值实现模式。
二是拓宽“大数据+云计算”融通的行业应用场景。推进数据中心、云计算设施建设,构建“边缘计算+智算+超算”算力体系,面向工业、金融、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行业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数字文创、数字体育、数字贸易等新兴业态。
三是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前沿数字化技术。加快区块链技术、卫星互联网、地理信息等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数字孪生城市迈进。推进数字孪生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产业关键支撑能力与综合集成水平。
(四)组织模式高端化
一是强化產业生态组织能力。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积极培育“链主”企业,提升产业垂直整合度。瞄准产业高端化发展方向,遴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产业链生态联盟建设,梳理联盟发展的堵点断点痛点,实施“一链一策”,推动联盟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与共享,鼓励“链主企业”协同联盟内成员积极开展供应链整合,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补链强链扩链。
二是构建更具黏性产业生态圈。鼓励外资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阵营、产业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针对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支持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国有及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参与政府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三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协同发展格局。推动湾区产业实现“点状突破+链式创新”发展,以更高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立足区域产业集群基础,着力培育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减少对海外市场依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整机企业,建立局部产业链环节的科技密集企业集群,协同提升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四、结束语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体现我国改革发展水平的一面“旗帜”,整体率先进入了后工业化和高收入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率先踏入发展无人区、迷失发展动力坐标的巨大风险,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产业体系高端化、配套服务高端化、生产方式高端化、组织模式高端化等“四个高端化”为主要路径,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挑战最极限、致力新跨越。
参考文献:
[1]黄斌,鲁旭.产业高端化的几个重要评价指标及国际参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
[2]新华社.两年超过230部!大数据显示我国正逐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完备政策体系[EB/OL].[2021].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22/c_1127363347.htm.
[3]广东省统计局.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研究[EB/OL].[2020]. http://gdcss.gd.gov.cn/attachment/0/410/410944/31799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