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今人口发展趋势对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1-09-27刘媛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济影响对策研究

刘媛

摘要:人口问题关系人类生活全方位,是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既面临着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虽然这是人口规模从增长转向稳定过程的必然结果,但产生的巨大连锁影响对全人类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中国老龄化现状及人口发展趋势为背景,分析其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养老战略、养老政策、社会保障、养老经济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及个人建议,也简单分析了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少子老龄化;经济影响;对策研究

一、中国人口问题概述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中国的经济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死亡率及出生率的持续走低,人口平均寿命的提升,都表明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却达2.54亿。 “人口红利”曾经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源泉之一,如今这源泉却开始逐渐枯竭,因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日益凸显,抓紧调节人口、养老政策,以此维持人口结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主要特征

(一)人口规模庞大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目前,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约为75.9亿人,其中中国以14亿人口位居第一,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4%,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追溯历史,建国初期,基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的需要,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以此来顺应当时艰难并复杂的社会变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直接导致人口的急剧增长。虽然后续及时调整了生育政策,作出了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的战略决策,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直至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口突破8亿。面对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不足的严峻形势,国家开始加大人口控制的力度,计划生育政策才得到了有效实施,使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初步得到缓解,从而加速了资金积累,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二)人口自然增长保持较低水平,总量增速大大减缓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的总人口从5.4亿变成了14亿,70年的时间里,人口总数增加了近9亿人。尤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5‰左右,七十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15‰左右。随后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滑,2009年甚至跌破5‰关口。据2020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2019年10年间,仅有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短暂超过5‰,其余年份均在5‰以下。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多年积压的生育需求释放,人口自然增长率冲高至5.86‰,但是这种生育堆积持续很短暂,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回落至5.32‰,随后持续走低,2019年甚至低至3.34‰,预计还将继续下挫。

(三)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虽然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淡化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在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逐渐成为了我国人口增长的新模式下,原有的庞大人口基数人群也在逐年老去,人口预期寿命也随着经济及医疗条件的发展得到了提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至2015年的76.34岁,这一系列都表明我国老龄化程度在加快,后续劳动力供给及消费需求将面临巨大压力。

(四)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

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由劳动、资本和技术决定,其中劳动是关键变量。按国际一般通用标准,15岁-64岁属于劳动适龄范围,是劳动力人口供给的有力保障。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进入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人口供给逐年增长。直至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首次下降,比2013年下降113万,随后逐年下跌。到2019年末,全国总人口突破14亿,其中:全国0-14岁人口为23492万人,占总人口的16.8%;15-64岁人口为98910万人,占70.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與2018年末相比,0-14岁人口减少31万,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47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却持续上升,尤其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5万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这些变化都表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高峰已进入拐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给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保障都将带来巨大挑战。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4843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比重60.6%,比2018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虽然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但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的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巨大。

(六)人口质量稳步提升

人口文化素质提升显著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这是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行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尤其是加强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重要硕果,为我国实现从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素质红利的转变提供了夯实基础。

二、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却增速缓慢甚至负增长,将给经济增长带来致命的消极影响。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对于现代经济而言,人口还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也可以起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增加消费需求也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甚至负增长,则会造成劳动力不足、用工成本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重、储蓄水平及消费需求降低等连锁冲击,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是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

(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劳动力总量的减少同时也加速促进了国民经济智能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让智能化生产替代一部分传统岗位,减少经济体对劳动力数量的总需求,从而弱化,甚至补偿人口少子老龄化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也直接刺激了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潜在的就业岗位。由于少子老龄化的现实压力,人们工作机会年限被迫延长,直接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教育收益,老年人丰富的经验、智慧优势及长期的文化沉淀,也将继续为社会创造积极的巨大效益。

三、针对中国现有人口发展趋势对策研究

(一)重视并积极正面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系列矛盾和问题,增强风险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先机和主动权

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各级政府及全社会需高度重视,加强对人口问题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为全方位地应对少子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的巨大冲击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政策支撑。

(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口人力资源优势,让老龄风险转化为“长寿红利”

人口问题是一个长周期事件,解决其必须要有足够的提前量,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日趋严重,养老、医疗及社会服务等保障的压力正显著加大,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带了深刻影响。这个问题无法规避,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可以立竿见影并有效缓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结构尚处于“年轻老龄化”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群大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很强的劳动能力,还可以继续为社会、经济发挥积极效益。此外,延后退休年龄也有助于延长社保缴费年限,推迟社保福利支付,减轻财政压力,为更好应对少子老龄化高峰提供一定的缓冲期。

(三)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养老经济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目前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这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养老服务需求会大量增加,这不仅是因为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老年人消费能力和心态的转变也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追求更广泛、更高品质的老年生活,这对于养老产业刚起步的中国无疑是极具挑战力的,从养老机构床位数缺口巨大,到老年医护资源紧张,再到社会适老设施建设、居家养老设施的不健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养老产业尚待在诸多方面进行改善。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养老产业所面临的重大缺位给养老潜在新兴市场的诞生提供了无限遐想。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有经济实力和经济使用决定权的消费群体,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前景尤为可观。

(四)加快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自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再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及迈入目前的“超老龄”社会,用时仅25年和9年,养老金支付的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现有的保障体系已经无法全面满足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模式,虽然我国一直不断在制度层面进行养老保障方面的创新,及基本养老保险的改革,但毕竟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1、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未富先老”的客观背景下,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另一方面加快并落實、完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形成主动、正面、温暖的社会环境。

2、鼓励并发展多维度的养老保险体系

可持续性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抚养比2.7:1,即2.7个参保人口养一个退休人口,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预计还会持续降低,这必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越来越重。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是发展并不平衡及充分,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多,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发展不足,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更加薄弱,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保降费政策的推进以及影响,社保基金的压力也日趋紧张。扩大筹资渠道,积极调整改革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多维度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结语: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其变化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对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有人口发展趋势虽然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下行压力,但同时也刺激了科学技术及养老经济的发展,积极正面应对现有问题,正确评估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科技智能化及技术革新、养老战略及政策调整来缓解经济社会压力,对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2]梁建章,黄文政.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4.

[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2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09.

猜你喜欢

经济影响对策研究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浅析原油价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高速公路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
浅谈《中韩自贸协定》的经济意义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