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2021-09-27李艳红
摘要 一流的社会服务是一流农业大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定义一流农业大学的重要标准。我国农业高校以农起家、以农立身、以农兴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高校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性,迫切需要通过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解决自身发展的瓶颈制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农业高校;“升级版”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8-025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of Social Service Mod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LI Yan-hong (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Shaanxi 712100)
Abstract First class social service is not only the proper meaning of first-clas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basis of defining first-clas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However,in the new era,there are still many inadaptability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by expanding and upgrading the social service mode.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ing and sharing provides methodology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Upgraded social services;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李艳红(1991—),女,甘肃兰州人,助教,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2-15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州立大学,率先开创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大学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着力解决农民和政府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密切了大学与政府的合作关系,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发生系统性变革,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各领域的奋斗目标。农业高校因农起家、以农立身、以农兴邦,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高校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依靠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赢得支持、赢得尊重、赢得位置。但是,当前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社会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迫切需要打造“升级版”社会服务新模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为我国农业高校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打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服务新思想指明了方向。
1 我国农业高校为推進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2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农业高校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做大文章、大贡献、大服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科门类逐渐向多科性综合性拓展,专业设置由农学门类逐渐向农、理、工、文、经、法、管、教、艺、史、哲等领域延伸,教育层次结构趋于合理,构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急需、综合素质强的大国“农匠”,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源泉。同时,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据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农业科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达到了60%[3],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食品安全等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探索形成了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社会服务模式,如“太行山道路”“西农模式”“曲周模式”“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做法,有效破解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旗帜”[4]。我国农业高校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创新源、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核心策源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加速器。
2 新时代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面临新挑战
2.1 确保粮食安全迫切需要农业高校拓展升级社会服务优势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发布的《全球食物保障及营养问题现状》报告,2018年全球饥饿人口达到8.22亿,比2017年增加了1 000万左右[5]。“2030年我们将无法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食物供应没有保障,世界就没有和平与稳定可言”[6]。而且随着全球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区域冲突的加剧,流行性疾病的肆虐,粮食正成为全球争抢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处在各国国家安全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农业高校因农而生,以农立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其社会服务的首要职责与神圣使命[7-8]。
2.2 实施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农业高校拓展升级社会服务“立地”模式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在“三农”[9]。为此,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0],通过三阶段努力,到21世纪中叶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事情,也是一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是城市之外的地理空间上全面现代化的工程。但是,当前我国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如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对生活和生态领域的服务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民对健康、绿色等美好生活的期许;同时,面向全域范围的乡村振兴样板还未建立,还不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些都迫切需要农业高校拓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2.3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迫切需要农业高校拓展社会服务优势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了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别强调了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总书记的“回信”,是涉农高校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办学的思想遵循和行动纲领。我国农业高校必须扛起社会服务的大旗,扎根中国大地,切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11-13]。
2.4 建设新农科迫切需要农业高校拓展升级社会服务研究范式 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高等农林教育领域深刻认识到,要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必须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农科。为此,国家相继实施了“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切实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走深走实。而在此项系统性改革中,社会服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譬如,“北京指南”提出了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大领域29个方向,其中有3大领域11个方向直接涉及社会服务。因此,紧紧抓住社会服务拓展升级这个“牛鼻子”,通过“点”的突破,引领带动高等农林教育全领域改革纵深发展。
3 农业高校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内涵要求
众所周知,模式与功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深刻反映了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所谓“升级版”社会服务模式,就是指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应肩负的新使命、展现的新作为、作出的新贡献。具体应有四方面特征。
3.1 全球化的使命愿景 纵观世界著名涉农高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其服务对象、方式和范围越来越趋于多元和广泛[14]。如瓦赫宁根大学已在欧洲、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设立了区域客户服务中心,为双方合作办学或合作项目以及第三方的合作研究提供服务与指导;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服务涉及面不断扩大,涵盖了刑事司法、健康保健、人文艺术、技术转移、国际竞争、福利改革等,积极推动未来世界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推进、大国责任的担当,商业、工业、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融合,我国各领域都要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应逐渐从服务省域向全国特别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理念、涉农跨国公司以及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国门,为助力沿线地区消除饥饿、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2 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思维 2020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联合发布了题为《Science Breakthroughs to Advance Food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by 2030》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农业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已经很难再依靠“点”上的技术突破实现整体提升,要将跨学科研究和系统方法作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首选项,从系统要素构成、互作机理和耦合作用来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15]。因此,农业高校社会服务要聚焦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新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突破点,积极构建面向全产业链、全生态系统、全域范围的社会服务新体系。
3.3 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消费模式 以往农业高校的社会服务以公益性推广示范农业科技成果为主,这在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化程度相对不发达时期,较好地满足了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服务消费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农业高校科教人员投入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社会服务的地标性产品、旗艦技术和品牌化服务理念,也有助于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极大扩大社会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群体,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服务整体效能。
3.4 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支撑体系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陈出新,提供了更快速地收集、分析、存储、共享和集成异构数据的能力和高级分析方法,为变革社会服务模式提供了可能。因此,“升级版”社会服务模式,必须拥有完备的“天网+地网”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体系,依靠信息技术实现提质增效。所谓“天网”就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库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通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所谓“地网”,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对作物水、肥、光、热等进行智能化感知与精准化管理,实现从栽培、生产、采摘、加工等全过程智能化管控。
4 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拓展升级提供了路径指南
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各行业、各领域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我国农业高校拓展提升社会服务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和根本遵循。
4.1 创新是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高校要拓展升级社会服务,首在创新、关键在创新,必须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全过程、全体系和全人员,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突破制约社会服务拓展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一是创新社会服务理念,将社会服务意识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分析研判世界著名涉农高校社会服务发现,社会服务日益成为许多涉农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尤其是以康奈尔大学等为代表的美国涉农高校,明确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考核评价、学术机构职责与使命、科学研究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要充分体现社会服务功能,要将最新成果及时反馈和应用于社会实践。二是通过创新进一步拓展试验示范站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基于科技推广的传统试验试验站,一直是农业高校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和主要载体。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新期待、农业高校承担的新使命,试验示范站的功能亟需进一步扩展延伸。譬如,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已在纽约州57个郡建立了推广站和26个野外试验站,促进了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技术推广服务范围也扩大到纽约州农业、经济、环境与健康等多方面,不仅解决纽约州农业发展问题,还为美国成为世界农业生产力最高的国家作出重要贡献。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协力攻关农业科技领域发展难题。既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校自身科技优势,打破学院学科“篱笆墙”,整合优势科研力量,以重大任务为纽带,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解决大问题、作出大贡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破解农业科技领域的前沿引领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同时要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工科性大学的密切合作,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性理论等基础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4.2 协调是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方法论” 当前,社会服务越来越呈现协同化、网络化、全球化格局,社会服务范式越来越强调向以生态系统为特征的范式转型。因此,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要统筹处理好拓展升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逻辑,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形成平衡发展的结构,切实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一是打通“五大职能”间的链接通道,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传承创新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成为“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二是加强农业高校与各类农技推广机构的深度协作。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的作用与优势,打破领域、地域、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融合、团队整合、技术集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创新,携手承担农业社会服务域的技术服务与咨询、技术联合攻关等难题。三是密切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通过与社会有关部门或企业的相互协作、相互参与对方的活动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譬如,农业高校出售知识,转移技术,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社会也为农业高校提供各種资助,包括资金、人员、实验与实习场地等,助力高校教学与研究。四是处理好有关利益方的权益,打造利益共同体,使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实现价值共创。尤其是要进一步理顺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赋予科教人员必需的权利,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4.3 绿色是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必由之路 未来,随着消费市场对绿色、有机和地标性农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进程不断加快。拓展升级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必须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和做法。一是推动社会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路径等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发展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活能力,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服务方式。二是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要求,打破学科界限,集成多学科理论和科技成果,推动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发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三是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物质能量的利用效能,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49卷18期李艳红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4.4 开放是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重要抓手 当前,农业社会服务的资源、要素、产业等在全球范围加速配置,我国农业高校要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国内和国际同时发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社会服务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一是加强校内相关资源的“合纵连横”。充分整合相关学科、队伍、平台、项目等创新要素,打造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以及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联合体,促进跨学科研究,协力攻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二是要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借助大区域、大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产业转化平台,在重大贡献中,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水平。三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大脑”。进一步深化与世界范围内科教机构的合作关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通过“以外促内”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四是要坚持“走出去作为”。充分发挥我国农业高校的整体优势特色,协力解决区域和全球面临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人类健康等问题。
4.5 共享是拓展升级社会服务模式的关键 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让我国发展的卓越成果走向全世界、惠及全人类。我国农业高校优势特色明显、大有可为。一是深入推进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与集成示范,推广示范我国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促进丝路沿线地区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为消除饥饿、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二是充分利用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平台作用,
加强同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大农业领域援外培养力度,培养知华、爱华、友华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要着力培养有志在丝路沿线国家、跨国企业及科研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0-01-15].http://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appinstall=0.
[2] 毛彦军,徐文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例[J].征信,2019,37(12):79-84.
[3] 郭静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对粮食安全贡献率达60%[EB/OL].(2019-09-12)[2020-01-16].http://topics.gmw.cn/2019-09/12/content_33155668.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办公室.教育部举行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会[EB/OL].(2019-06-12)[2020-01-17].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56643/165664 3.htm.
[5] 李双伍.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J].理论与评论,2020(1):60-67.
[6] 韩硕,吕强.全球实现“零饥饿”目标面临挑战(国际视点)[EB/OL].(2019-07-31)[2020-01-17].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731/c1002-31265637.html.
[7] 张媛焱,李旻晶.中粮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研究[J].市场周刊,2020(2):103-105.
[8] 郭庆华.如何做好新安县粮食质量安全监管[J].粮食问题研究,2020(1):41-46.
[9] 韩长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EB/OL].(2018-10-31)[2020-01-25].http://theory.people.com.cn/GB/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31/c40531-30374136.html.
[10] 刘迟.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变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东北師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4-61.
[11] 吴平,肖湘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7-9.
[12] 陈彬,陈伟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探讨:以广东鹤山两个移民村为例[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22-24.
[13] 左其生,张亚妮,李碧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对涉农高校建设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19):287,289.
[14] 钱露.全球化时代“威斯康星理念”的更新与实践: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7(4):98-102.
[15] 中国智慧农业网.未来农业发展的五大方向[EB/OL].(2019-08-30)[2020-02-03].http://www.chinacwa.com/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