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顶山
2021-09-27张媛媛
张媛媛
走到龙顶山下,九间棚村新建的水坝依稀可见,导航地图显示,这里距离九间棚村还有1.9公里,而这仅剩的路程构成了一条“诡异”的蛇形,车沿着山势在岩壁侧缓慢攀升。
九间棚村处在海拔640米高的龙顶山山顶上。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这里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土地瘠薄、缺水没电,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三十多年前,九间棚村人在以刘嘉坤为首的党员干部带领下,踏平坎坷,开出了一条走出深山的大道。这条大道不仅是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平坦大道,更是一条摆脱贫穷、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九间棚,是一种精神
1984年,刘嘉坤成为了九间棚村的党支部书记。面对这穷到连本村人都嫌弃的村庄,刘嘉坤常常夜不能寐。穷则思变,他立志要带领九间棚人致富。“要想富先修路”,对于九间棚人来说,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下山的路,还有缺电和少水。
原来下山的路只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新规划的路线都是从悬崖峭壁上经过的。村里劳动力少又没钱买设备,请来的技术员因难度和工程量太大,劝村里人趁早放弃。但是倔强的九间棚人并没有放弃,没有钱就卖猪、卖羊、卖家当,大家一起凑钱。刘嘉坤率先拿出了准备修房用的300元钱,在他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把能拿出来的钱拿了出来。60多岁的赵永兰大娘,也把买棺材的钱和仅有的两只老母鸡、十个鸡蛋硬塞到村干部的手里。
为了便于管理、增加透明度,修路工程实施分段承包施工。党员干部和村民一样分工,并且干最难的地段。上至70岁的老汉,下至能清理石渣的娃娃,加上外村来增援的亲戚,都在帮忙修路。九间棚人拼命地干,大年三十还在工地上打炮眼、装炸药,开山放炮。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仅用五个月的时间,他们干了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一条宽约6米、长约3500米、大小24道弯的盘山公路修成了。整个工程用了两万斤炸药,压断了200条扁担,磨秃了上千根钢钎。
当第一辆汽车沿着新修的盘山路爬上山顶时,有人摸着车轱辘哭了,有人望着刚压出的车辙傻了似的欢笑……
曾任镇中学校长的黄晓理,一直被九间棚人的精神影响着。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刘嘉坤,那是1992年的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学习九间棚精神,就看见一个人扛着锄头穿着破旧的白背心从远处走来,村里人告诉他,那就是刘嘉坤。他给孩子们说:“你们看看这位叔叔,他从县里开会回来就穿个破背心扛着锄头去干活。”黄晓理一家人都很敬重刘嘉坤,后来,他们成为了朋友。黄晓理还曾协助刘嘉坤发展金银花产业、管理村务。如今已经78岁的黄晓理,与孩子们一起住在北京,但他每年都会回九间棚看看,这里一直是他的牵挂。
金银花,村民心中的“致富花”
路有了,但要富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带头人,刘嘉坤敏锐地认识到:不走出大山,就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1991年,九间棚人走出大山,进城办厂。在平邑县城,他们先后开办了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企业,并建起了九间棚新村。创业必然会有困难和波折,为了更好地带领九间棚创业发展,1997年秋,43岁的刘嘉坤到北京大学拜师求学。学成后,他选择了九间棚人最熟悉、风险最小、生命力最强的金银花产业,并在北京建立起九间棚农业科技园。
九间棚的金银花产业蒸蒸日上,并先后在北京、云南、甘肃、新疆等地成立了子公司。而且,他们还在九间棚的山上山下、全国各地发展金银花良种示范基地、扶贫示范基地几十个,种植面积20多万亩,加工厂十几处,影响并带动了10多万人依靠金银花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曾经做过刘嘉坤司机的刘丞瑞,回忆起那段岁月,总会想起刘书记常说的: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站着是一座山,倒下也是一座碑。他常年无休,把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刘丞瑞跟着他的那几年,他们每年大年初一就出门。当大家还在家里欢度春节时,他们已经开始为村里的产业四处奔波了。为了跑业务,他们开了一辆还不错的车,“有时车停到饭店门口,人家以为来贵客了,但刘书记只点个豆腐皮,我脸上都有些挂不住。”刘丞瑞说。在刘嘉坤的影响下,刘丞瑞也慢慢成长起来,如今39岁的他已经是平邑县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九间棚村党支部副书记了。
在发展金银花产业的同时,九间棚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九间棚人体会着乡村的巨变,用歌唱出了村里人的心声:
一唱共产党,翻身得解放,搬出山洞九间棚,住进石板房。
二唱共产党,改革又開放,富民政策到山庄,生活大变样。
……
九唱共产党,干部敢担当,党员吃苦干在前,群众紧跟上。
十唱共产党,民富村又强,铁心跟定共产党,幸福万年长!
九间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那样 “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好风景的九间棚,未来会有更好的光景。
(未署名图片由九间棚展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