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榆生:丹心铸就陆战魂
2021-09-27王瑾
王瑾
总有一些人,勾起我们心中温暖的回忆;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泪流满面。那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铸就了兵器工业的一个传奇。
有的人眼中,他是胸前挂满勋章的“全国战斗英雄”;有的人眼中,他是功成名就的坦克研制“超级专家”。
他是祝榆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一个“老兵”,一名随时能为党、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战士。
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到集智攻坚的科研战线,祝榆生始终与武器装备研制工作为伴,即使在而立之年因试验不幸失去右臂,他仍初心不改,醉心国防,在花甲之年临危受命,担任总师20个年头,到85岁正式离休时,他已为国防军工事业奋斗了整整65个年头,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2014年,96岁的祝榆生在弥留之际,对家人提出了最后两个愿望:“替我再交一次党费,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祝榆生用一生践行着在党旗下庄严许下的承诺,发扬着“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把全部光和热都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他最爱的军工科研事业!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奉献、责任和担当。可歌可泣的英雄精神,绽放出伟大的精神之花,激励着我们坚定信仰,阔步远方。
追梦赤子心 百炼方成钢
20世纪80年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成为国家四大战略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在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三顾茅庐”力邀之下,已经离休的66岁的祝榆生受命担任第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这名年逾花甲的“老兵”,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坦克梦,再次迈步踏上国防高科技竞赛“战场”。
彼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经验落后,坦克研制主要以仿制为主,已列装坦克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整整两代的巨大差距。中央军委当时给祝榆生下达了要造出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主战坦克的任务。靠三代坦克追赶几十年的技术差距,在很多人眼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祝榆生非但没退缩,反而立下豪言:“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要把它打掉!”
从那时起,祝榆生几乎一刻不停地开始了追逐梦想的脚步,他那残病的身躯爆发出了令人惊叹的能量,身边人都称他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祝老的桌上、床边摆满了书,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全部用在工作和查阅资料中,对世界各型主战坦克和前沿技术如数家珍。坦克性能需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进行试验,滴水成冰的东北边陲、烈日如火的夏日沙漠、高温高湿如桑拿房般的南方……到处都留有祝榆生倔强而坚定的身影。由于缺失右臂,祝老走路常失去平衡,那些年四处奔波的他跌过数不清的跟头。一次,在包头做试验时,祝榆生摔断了三根肋骨,为保研制进度,他坚持在医院病床上批文件、听汇报,在包头苦撑了二十多个日夜。“他不是在工作,是在拼命!”这是祝老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祝榆生面对落后的科研和制造水平,简陋的实验条件,创造性提出通过不同学科理论集成,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性能的“系统取胜”设计思想,有效解决了我国材料、工艺、试验测试手段等均比较落后的难题。同时,利用“技术上螺旋上升、效益上良性循环”的策略,将研制中的关键成果迅速转化,形成效益的良性循环。在整车定型时,许多技术成果已广泛用于外贸和有关装备的改造上,创造了66.7 亿的价值,收回了全部科研成本,创造了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又一个奇迹。
15年磨一剑,99式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主动防护设计。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國庆阅兵式中,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主战坦克组成的方阵如铁甲洪流般从天安门前驶过。这宣告着我国的新型坦克终于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列阵沙场的99 式坦克,宣示着大国之威,守护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心系党与国 淡泊名与利
一世功成,作为三代坦克总师,斩获多项国家一等奖,祝老“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推辞着接踵而来的荣誉,默默退到聚光灯外,选择了回归平淡。在他眼里,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
2003年,祝榆生被集团公司特聘为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祝榆生荣获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和20万元奖金。但这些补贴、奖金都被祝老婉言谢绝。在历次的评奖和奖励中,祝老主动将名誉和奖励让与年轻的科研人员。甚至当代表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殿堂——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大门向他打开时,带出一批院士和首席科学家的祝老却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没有什么学术成就,拒绝申报院士。
在名利面前,祝榆生不仅是淡泊,有时甚至显得“苛刻”。
不请客、不送礼,不随意接待是祝榆生给项目团队立下的规矩,虽然每年经手的科研经费有几千万元之巨,他始终坚守“三代坦克的科研经费只能用于三代坦克科研”的原则。他屡次谢绝改善办公环境,甘愿守着一间七八平米、连空调都没装的老旧办公室。作为总师,如果出差的事情与三代坦克无关,吃、住、行他都会自掏腰包。出差时,独臂的祝榆生总是坚持自己洗换下来的衣服,坚决不肯花钱委托宾馆洗,他强调,“出差没这项补贴”。谁曾想这样“抠门”的总师,在项目研制结束后,将一点一滴结余下来的近2000万元悉数退回国家。
祝老一生简朴,甘愿清贫,始终在一套五十年代的住宅里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水泥地面,白粉涂墙,只有满屋的书籍与老人互诉衷肠。领导提出给他调换住房,也被他拒绝了。
建党90周年前夕,当得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 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我做得还很不够……”
2014年,96岁的祝榆生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儿女按照祝老的临终嘱托将3万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这是祝榆生的最后一笔党费。
96载人生路,76载党龄,祝榆生将满腔热血都投入到共产党领导的谋求民族独立复兴,建设国防军工事业的时代洪流中。正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话,祝榆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一生视共产主义信仰为珍宝,禁得住战斗、耐得住伤残、忍得了痛苦、受得了孤独,用他毕生的杰作——“陆战之王”和不怕牺牲、只讲奉献、执着攀登、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践行着一名“老兵”的初心使命和“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他为全体兵工人树立起一座时代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