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城市建设中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
2021-09-27李建中
李建中,何 倩
(平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平凉744000)
1 区域基本概况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0′~107°51′、北纬 34°54~35°46′,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壑密度达3~5 km/km2,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22.3%,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和黄绵土;植被类型为中温带落叶阔叶林,经济作物主要是油料胡麻,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荞麦、马铃薯等;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20~600 mm,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2 城市开发建设区水土流失特征
平凉城市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包括水资源流失和污染、土壤侵蚀和土资源流失。
2.1 水资源流失和污染
平凉市崆峒区城市年可开采利用水资源量构成如表1、图1 所示。
表1 平凉市崆峒区城市年可开采利用水资源量构成
图1 平凉市崆峒区城市年可开采利用水资源量构成比例
平凉市城市建设区水资源流失根据造成流失的原因或形成流失的因素,主要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面洪水3 种形式。平凉市城市建设区水资源流失量分类统计如表2、图2 所示。
图2 平凉市城市建设区水资源流失量分类
表2 平凉市城市建设区水资源流失量分类统计
2.2 土壤侵蚀与土资源流失
城市土壤侵蚀与土资源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生物侵蚀和人为的机械侵蚀。
2.2.1 水力侵蚀 城市建设中的水力侵蚀主要为发生在固体废弃物堆积面、借土采石采沙场开挖面、路堤河堤坝体填筑面、废水污水洪水冲刷面等区的击溅侵蚀(雨滴溅蚀)、面蚀、细沟侵蚀、冲沟侵蚀、切沟侵蚀以及由水力侵蚀引起的重力侵蚀(如剥蚀、泻溜、滑坡、滑塌、坍塌、崩塌等)等。
2.2.2 重力侵蚀 主要包括发生在坡度陡于1∶1.5的固体废弃物堆积体坡面、借土采石采沙场开挖边界、城市排洪道两岸洪水冲刷形成的陡坡陡坎等处的剥蚀、泻溜、滑坡、滑塌、坍塌、崩塌等。
2.2.3 生物侵蚀 主要产生于城郊绿地、园林、花坛等生态景观游乐区坡度陡于5°的地面上和人工填筑的场地边坡、河堤、坝体上,由鼠类动物的洞穴引起的水患造成的地穴、暗洞、冲沟、毁堤、塌陷、倒塌等现象。平凉市崆峒区城市土壤侵蚀面积详见表3。
表3 平凉市崆峒区城市土壤侵蚀面积分区分类统计 单位:km2
3 平凉市城市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3.1 依法依规开展开发建设活动
依法依规开展开发建设活动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在开发建设项目和城市扩容提升过程中,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恢复建设应遵循《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要求,结合城市建设项目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选取适宜的工程技术措施、植物技术措施。
3.2 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保护,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住宅、庭院周围进行绿化美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发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项目建成后,对造成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绿化,在有裸露地面的场地内,种植灌木,草坪恢复绿化,对临时用地还林还草,绿化植物可选用本地物种和引进一些其他物种,以增加植被的多样性。
3.3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在尽量保持原有地貌、植被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加强人工重点治理,促进生态自然修复与人为和谐治理的统一。
3.4 以水土资源承载力为前提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开发
尽可能保护原地貌、植被,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势利导,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具有实效。
3.5 城市垃圾及时妥善处置
应尽力减少城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产生,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做好各种垃圾的定点防治和定期处理。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尽量变废为宝,不仅能减少污染,保持水土,还能节省能源。
3.6 合理规划和开发城市土地资源
要改善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护水土资源,最主要的就是合理规划和开发土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避免浪费,对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加强监管。
3.7 兼顾生态自我修复与工程、生物措施综合治理修复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兼顾工程、生物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减蚀减沙,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现项目建设与小流域治理的多元化、功能化和效益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