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构
2021-09-27林绪武周玉顺
林绪武,周玉顺
建构良好形象是政党发展面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政党形象建设。党报党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了政策传播、舆论引导、社会动员、历史见证等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创办了多种党报党刊,记录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宣传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总结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因此,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研究党报党刊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
1949 年8 月,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坦言:“共产党是一个穷党,又是被国民党广泛地无孔不入地宣传为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可是,事情是这样地奇怪,就是这样的一群,获得了数万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其中,也获得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拥护。”[1]1485可见,在不同政党的论述中,政党形象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国民党通过舆论力量所建构的妖魔化、污名化的共产党形象,与共产党实际形象存在着严重偏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多种党报党刊,多方报道了中国革命的各种消息,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革命形象。
党报党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必要性。20 世纪20 年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加剧,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新青年》指出了革命的必要性:“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是因为现社会底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2]《共产党》月刊创刊号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3]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意识到军阀割据和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痛苦的根源,于是,党报党刊频频刊文指出:“中国的病根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列强之剥削操纵及国内军阀之扰乱,非人民起来以革命的手段外而反抗列强内而解除军阀之政权及武装,别的方法都是药不对症,白费力气。”[4]在中国共产党看来,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自救的唯一出路,“一切哀求的方式是不能损及他们的毫毛,只有是我们组织在国民革命旗帜之下,把他们推翻才是真正的自救”[5]。通过论证革命的必要性,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的形象。
党报党刊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具体方法。20 世纪20 年代后,中国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革命”,而是“如何革命”[6]。中共一大确立的目标是用无产阶级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但当中国共产党深入实际斗争时很快发现,军阀和帝国主义才是中国首要的革命对象。于是,中国共产党积极调整革命策略,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在这种立场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所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7]。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土地革命深入”“开始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和“工农革命联盟对抗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反革命联盟”[8]的特殊现象。因而,中国共产党再次调整革命策略,一方面认识到“只有坚决的联合广大的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农,联合极广大的兵士苦力贫民的群众,起来取得政权”[9],另一方面认识到“只有在这种群众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真正无产阶级的布尔塞维克的群众的党,不受任何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的侵蚀和犹豫动摇的领导的党,然后才能保障革命的胜利”[10]。全面抗战爆发后,党报党刊又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们的统一战线”,主张建立“民族的与民主的统一战线”[11],同时,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12],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13]。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发起的内战,党报党刊积极动员解放区民众参加战争,号召建立统一战线,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14]。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具体方法的阐述,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革命的形象。
党报党刊报道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成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成就。国民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下,“中国革命在这些工农群众拥护之下,摧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打败了张作霖张宗昌”[15],“列强帝国主义也不得不向群众的猛进让步:例如英国在汉口九江的租界竟不能不交还中国,并且始终不敢公开的实行其久已准备的武装干涉”[16]。土地革命时期,《红色中华》开辟《革命战争的捷报》专栏,实时报道红军战况,积极宣传革命成就。第二次全苏大会总结了苏维埃革命的成就,“在粉碎四次‘围剿’的伟大胜利中,红军不但数量上扩大了,而且质量上增强了,红军指挥员战斗员政治上的坚定,军事技术上的提高,比四次战役以前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苏维埃领土扩大了,除四川苏区外,在福建的西北部,江西的东部,扩展了广大的苏区,增加近百万的人口,建立了新的闽赣省”[17]。抗战时期,党报党刊批驳了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的错误言论,积极报道八路军、新四军阶段性的抗战功绩,通过大小战斗次数、毙伤与俘虏敌伪、缴获物资、破坏敌人交通线、攻克碉堡据点、敌我伤亡比例等详实数据材料,宣传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绩。解放战争时期,党报党刊通过阶段性的战报宣传革命成就,通过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数量、城市得失数、俘虏将级军官数、击毙将级军官数,展现解放军的辉煌战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便开始积极探索革命道路,参与或直接领导中国人民相继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报党刊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整个过程,在报道宣传中国共产党为何革命、如何革命以及取得什么样的革命成就的过程中,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形象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前提。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党报党刊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并建立了统一的有计划的邮局发行体制。党报党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形象。
党报党刊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深刻认识到,革命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8],“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1439。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战争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我国民生必需的粮食、棉花,不小数量是历来依靠进口的;水利事业遭到大破坏,年年受灾,而以一九四九年为最重;十二年来的通货膨胀,在官僚资本的领导之下,投机市场统制着工商业,人民日夜不安于通货贬值、物价飞涨;解放战争胜利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承受这样一份遗产”[19]。落后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之间的矛盾,使得领导建设的任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中共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0]。
党报党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 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宣布,1953 年是中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着重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21]。9 月25 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全国人民一致努力,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奋斗!”[22]1956 年,毛泽东的文章《论十大关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3]。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正确的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目的是“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4],但是对总路线的理解、宣传和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遭遇挫折。
党报党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元旦、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通常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党报党刊总会及时报道宣传。1952 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25],“全国三十五种主要工业产品平均已达到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六”[26]。在195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以详细的数据同旧中国进行比较,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五”计划期间的钢产量合计达到1 630 万吨,而旧中国从1900 年到1948年,49 年时间合计的钢产量不过760 万吨。1952年到1956 年的粮食产量为16 580 亿斤,棉花为13 000 万担,而旧中国从1932 年到1936 年是农业收成比较好的年份,粮食产量合计只有13 000 亿斤,棉花产量合计6 050 万担。“一五”计划期间新建铁路8 500 公里,而国民党政府在22 年的统治期间只修建了2 600 多公里。“一五”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28 万人,而旧中国从1912 年到1947年,36年合计不过21万人[27]。“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受到动乱的冲击,三线建设依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防科技战线取得了新成就,1966 年10 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6 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 年4 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些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增强了我国的国防战略防御能力[2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并通过和1952 年进行对比,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29]。如表1 所示:
表1 1980 年工业、农业、商业和教育成就与1952 年对比一览表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开始站起来了。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五年计划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严重挫折,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党报党刊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法,宣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成就,从而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形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伟大转折。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党刊蓬勃发展,一度停刊的地方党报党刊也纷纷复刊,并实行多渠道发行的体制。在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新征程中,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形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效仿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严重弊端。党报党刊指出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如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30],“管理体制领导多头,渠道很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互不通气,办事效率低,往往贻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1];在政治方面,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官僚主义丛生:“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不符合我们党的性质,败坏我们党的作风,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使我们党和国家变质的毒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严重障碍。”[32]1978 年10 月,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33]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4]党报党刊通过揭露旧体制的弊端,意在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为推动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和引导。
党报党刊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全过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推广。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改革逐步展开。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规定了改革的性质、方向和任务,将改革推向新的阶段[3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呼声愈益紧迫。1987 年7 月1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呼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社论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干部制度改革等,也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36]。10 月,中共十三大阐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指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37]。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阶段。2013 年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38]。
党报党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伟大成就。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总会总结阶段性的改革成就。在改革开放20 周年、30 周年和40 周年时,中国共产党召开纪念大会,时任总书记都发表讲话,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彰显改革开放的意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回顾了我国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程,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 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 亿元增长到2017 年的82.7 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39]。据最新消息,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并成为外资流入第一大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开始富起来了。这一时期,党报党刊揭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见证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全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重大成就,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形象。
四、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便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便逐渐“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40]。经过一百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由一个仅有50 多名党员、没有地盘、没有政权的党,发展成为拥有9 000 多万党员、在有着14 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世界性大党。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41]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党员队伍之大、党组织规模之大,而是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对自我革命的魄力之大、对人民使命之大、对世界贡献之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实践,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
党报党刊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魄力之大。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同志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2]这就昭示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揭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4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抉择,“坚持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44],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统筹规划[45]。党报党刊积极传播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刊载和诠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披露和报道党内存在的各种顽症痼疾,进行舆论监督。所以,党报党刊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报党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之大。首先,在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中,党报党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之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十九大擘画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45]。其次,在一系列具体惠民举措的报道中,党报党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之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从2012 年年底的9 899万人减到2019 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 年每年减贫1 000 万人以上[46]。截至2020 年底,中国政府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堪称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惠民举措,使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 年已达48.1%;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2017 年达76.7 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出了4.2 岁[47]。再次,党报党刊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积极作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在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责任感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有效遏制了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党报党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之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45]首先,党报党刊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在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繁荣已经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 年人均GDP 在1 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约15 亿人。随着2019年拥有14 亿人口的中国步入这一行列,全球人均GDP 在1 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接近30亿,翻了一番,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48]。其次,党报党刊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等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有效探讨[49]。再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党报党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交出中国答卷,为全球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提出中国倡议,为国际抗疫合作指明正确方向”,“展现中国担当,为各国应对疫情提供有力支持”,“阐明中国立场,为人类战胜疫情凝聚宝贵共识”[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政党的引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刀刃向内,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凸显了气魄之大。秉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制定了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彰显了使命之大。中国共产党积极为世界作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贡献之大。党报党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气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大使命、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大贡献,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
结语
综上可见,党报党刊是建构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风雨历程中,党报党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建设形象、改革形象和大党形象。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不同形象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而是互有交叉、有机融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但也进行根据地建设,也针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改革,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但也进行了一系列革命,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改革,但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同一时段内,中国共产党同时兼具革命、建设、改革和大党四种形象。根据中心任务的不同,党报党刊在不同时期建构了不同的形象。革命形象、建设形象、改革形象和大党形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形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形象。新时代,仍然要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要高度重视加强百年党报党刊史的研究,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启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和传播继续发挥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