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为何不愿意选择职校?

2021-09-27王健

民主与法制 2021年35期
关键词:李佳职校职业院校

本社记者 王健

>>2021年6月25日,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的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物流专业学生正在进行叉车操作学习。 视觉中国供图

宋女士持续了一年的焦虑,终于在查到儿子中考成绩那一刻释然了。

宋女士的儿子小熊今年参加北京市中考。由于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她很早就接受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平凡,对儿子的期望值并不高。在很多家长早早为孩子做好职业规划,从幼儿园开始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的时候,她更关注释放孩子的天性。“我希望他能够健康地成长,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他的学习成绩跟得上,不掉队就行,能不能考上重点不重要。”

2020年的那个开学季,宋女士发现不能再“躺平”了。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安。“那段时间我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动不动就发脾气。没日没夜地泡在各个群里,研究和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让宋女士焦虑紧张的是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普职分流中考政策。按照这个政策,中考后的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需要达到5∶5,这意味着今后一半的初中生无缘高中,要进入职高。

宋女士的焦虑代表了大多数家长在面对职业教育时的复杂心情。我国从1996年职业教育法施行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技校、职高、中职、高职等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草案更是把职业教育提到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家长依然谈职教色变,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能上普通高中的事实,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

职教质量参差不齐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痛点,也是一些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去职业院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现在对职校很迷茫,除了上课,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我想如何改变自己,学到一技之长,让自己的未来更加出彩。那我现在就找不到这条路,请老师为我指条明路。”这是一位叫小薇的网友真实的心声。

李佳先后在两所职业学院当了12年教师。她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重学科、轻技能的“研究型”倾向,有着切肤之痛。

她告诉记者,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同,除了文化课的学习之外,更注重实践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教学安排中,学生的操作实习课占比更多。然而,许多职校为图一时方便,在安排上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操课程很少。

“现在有些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育。”对此,李佳感到很痛心。

除了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也是职业教育的软肋。

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充分重视和强化职校的实训环节,但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实训教师依旧是屈指可数。

李佳告诉记者,现在招聘教师都是教育局统一进行考核,学校无权过问,招聘来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历是有了,但是实训指导能力明显不足,这些教师与职校实训岗位的特殊需要严重脱节。

除了校内教学问题,校外培训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职校随意安排与专业不相关、不相近的实习岗位,有的职校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出卖”给企业……不规范的校外培训屡见报端。

所幸的是,李佳目前所在的北京某职业学院让她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希望。

李佳承认,在她所带的三个班级里,从生源上讲,学习能力确实较差。但是,由于学校早在设置导游专业时考虑了就业问题,课堂上又注重实践,还特别邀请有关招聘单位进入课堂讲课,输入他们的企业文化。40多个学生还没有毕业即被环球影城一抢而空。

李佳形象地将这种办学方式称之为“订单班”。“后来我们又跟菜市口百货商场合作,销售专业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在大二大三就被抢走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我们就跟京东商城合作,同样取得了成功。”

在李佳看来,相比较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本身普遍存在招生生存危机。在专业的调整方面非常跟随社会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前会计和金融是学校招生分数较高的专业,就业很好,现在招生也不太理想。大数据来了,我们马上就做了调整,设置大数据与金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谢峥制图

“比如短视频火了之后,我们的影视专业又火了。前两年这专业快黄了,有一年只招到8个人,一个班都开不起来。家长赶社会热点,追风比较厉害。几百人报名,只录取40人,竞争十分激烈。”李佳告诉记者,2021年学校招生的20多个新专业,其重要特点都是围绕数字产业开设。而专业报考火热的背后,说明老百姓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体现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理念,在设置上都给学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对气象方面感兴趣,那么他可以选择“气象服务”专业,在学校学习系统化理论知识和实训实践知识,再到企业去成长接触更多真实案例……这样连贯地学习下来,也能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适合动手操作的孩子,何必为了考上一所普通高校或者重点高中而整天很累地刷题?就是将来考上普通大学,由于专业不适合,学不到真技能,毕业之后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针对当下焦虑的家长群体,李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因材施教,缓解焦虑。破除独木,人人出彩。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培养体系提升了,老百姓对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基础教育阶段的家长们就不会那么焦虑、抓狂了。”李佳表示,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的教育焦虑。而这也是众多家长所期待的。

职业教育经费短板明显

>>2021年5月27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学生在展示面点裱花技艺。 视觉中国供图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领域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分析认为,除了以“示范校”“优质校”为代表的10%,职业院校剩下的90%日子都不太好过。用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中职教育“严重营养不良”,高职教育则“长期处于亚健康”。

严重营养不良,指的是基本办学条件太差。这位负责人说:“中小学有个教室有块黑板有个好老师就行了,但是职业教育不行,它需要实训,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还处在一个欠发达阶段。”

在一次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上,中部某省的一位教育厅副厅长在现场会上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中职教育基础不牢,职教体系就会地动山摇。”

“在经费投入上,政府更偏重于普通高中。”一位中职院校负责人反映,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长期停滞,远落后于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落实中职生均拨款制度,而是采取地方财政管教师人头工资的老办法。

西南一所拥有4000多名在校生的公立中职学校,教师工资由地方财政买单,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免学费补助是学校的运转经费,学校实习设备更新主要依靠财政专项经费,需要每年申请,来源很不稳定。该校校长坦言,学校主要困难是“规定动作”之外的开支,因专业教师不够,学校外聘了50多名教师,运转经费用于支付外聘教师工资,再去掉水电暖费用、设备折旧维护等,经费捉襟见肘。

高职院校的资金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与普通高校数量相当,但是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13999亿元中,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经费投入仅有2758亿元,还不到总额的一个零头,这还是比上年经费增长14.73%的基础上。

职业教育地位低、资金少,还要承受普通教育畸形发展带来的恶果。

“本科教育重病缠身。”上述教育部门负责人在分析职业教育困境时表示,“二十二年前,中国的本科教育包括大中专教育都是精英教育。1999年高考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培养模式还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社会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可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占那么大的比例,分布结构严重错位。”

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造成本科学历在市场上的价值认可早已不如以往,本科毕业在市场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就业难度。在就业难的浪潮下,反观职业教育学校就业问题,我们会发现,大多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根本不成问题,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就业缺口。本科就业难与职业“用工荒”成为市场就业方面的一出喜默剧。

于是,也就出现了2021年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中,出现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等大量985、211名校本科生、研究生,应聘“一线生产操作岗位”、抢职校生饭碗的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职业教育偏见依然存在

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738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占据半壁江山。但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并未减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资料图

来自山西运城的李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2019年,她的孩子当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她没有同意让他去上职校,而是选择了让他复读一年。“大家都觉得上职校的孩子没出息,没什么前途。”最终,李红的孩子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普通高校。

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同样明显。就读于南京某职校的蔡丽对记者说,每年开学,学校都会有不少人退学。“大家都觉得在工厂里上班低人一等,不如当白领坐办公室来得光鲜亮丽。”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职业教育之所以不受家长和学生“待见”,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中,职业教育迄今为止,还是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低于普通教育而存在。

熊丙奇进一步解释道:“在中考时,成绩差的学生才选择中职,在高考时,高职高专也是进不了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作出的选择,偶尔有个别高分学生放弃普高、本科选择职业学校,都会成为新闻,引起社会关注。”

“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就是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熊丙奇说,“一方面,他们在整个教师体系中,也被认为是最低层次,评职称、评优,毫无优势;另外,国家有关人才评价标准,也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比如,公务员招考,不少国家机关的招录岗位提出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动辄要博士、硕士,而且几乎千篇一律地要求普通院校,这会让没有学历、文凭的职校毕业生,觉得自己是低端人才。”

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在首份就业薪资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水平最高为7337元,大学本科生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为5120元,而职校应届生首份工作平均月收入仅为3828元,几乎是研究生首月平均月薪的一半,和本科生的差距也达1300元。

尽管社会多年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不会很快得到扭转,但是这一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南昌职业学院等15所学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级为本科院校。2020年1月,教育部再次同意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等第二批6所职业院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同时升级为本科院校。至此,教育部共公布了21所职校正式升格成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职业大学”也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更名后的职业院校均为民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由各校所在省份统筹管理。学校继续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对于这些职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技工来说,学历一直是一个硬伤,而这项政策给了这些技术人员一个新的机会。这项政策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师资力量,让职业教育真的能够被大众接受,而这些应用技能型人才也能够有一个上升的通道。

职业大学的试行,能否祛除社会上多年来形成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升格本科后就是否比“985”“211”等院校更有竞争力,目前还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职业本科教育还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标准,但只要不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的初心,让更多“大国工匠”脱颖而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就一定能够得到扭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助力“中国智造”。因此,要着力使文件中的“同等重要”走进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美誉度,从而成就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猜你喜欢

李佳职校职业院校
艾灸保健知多少
李佳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你是我的皎皎明月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urrealism in photography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的职校我的梦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