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媒体语义场,浅析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注意事项及对策

2021-09-27王凡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义公共卫生公众

王凡

本文基于“微媒体”生态理念,通过凸显其独有的媒介功能、本质属性和研究价值,从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机制、专业能力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微媒体”环境下医生“媒介形象”的构建对公众情绪联动过程产生的重要影响和隐患,并在此基础上为完善医生微语义场注意事项提供参考。

“微媒体”概念特征与研究热度

“微媒体”是由“移动媒体终端设备”及“移动应用”共同构成,前者指“微型”媒体技术设备;后者指各种以自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微观”移动终端应用。移动设备的“微型”与终端应用的“微观”共同构成了“微”媒体系统。在传播行为体方面,凸显“个人”作为单一实践主体,以精准的定位突出个体意识,强调社交功能,在当前媒介环境中建构起微媒社会景观。其去中心化的互动传播功能和多样化的产品形态特性,在大量独立网络发布点构成的关系性传播结构中,打破了信息限制的生产闭环,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流”运动的“基础设施”。“加个微信”“刷个微博”“拍个抖音”成为个人习惯,高互动的意见迸发及群聚效应,使审核机制和监管工作难度加大,个体意识更有机会在“自由意见市场”发酵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舆论。

据中国新媒体行业数据分析:2019年新媒体全领域用户规模将达15.1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微视频和移动社交用户分别超过63亿和74亿人。在中国知网(CNKI) 2019年期刊文献中,以“微媒体”为主题展开一级检索,得到文献1997篇,通过分析比较获得2010-2020年10年内“微媒体”这一主题研究文献计量趋势分析可见,2020年较前四年看似出现负增长,但依据第四季度成果由于时间原因未必得到数据上的充分展现,不影响“微媒体”领域研究高热度这一判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媒体报道对医生的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毫无预兆发生的、可能会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事件。随着高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公众作用于社会的方式愈加由“微媒体”构成的新语义场进行集体行动的建构、选择和传承。

2020年疫情突发的社会风险性明显提高,“微媒体”同样被委以重任,成为医生微语义报道的建设实践场和成效检验场。医生依托“微媒体”平台多维融合传播模式,科普防疫宣传、统计数据分析、免费问诊服务、分享防控经验等重要环节和举措,推动着信息有选择性地向更深层次的浸入性传播。微语义场中,相关的微博话题热度呈急剧增长态势,微视频内容呈现高质量转型,微信搜索和咨询业务等加速推进共享信息。大量医生个人品牌效应凸显,他们的看法成为公众全面理性看待公共卫生医疗领域问题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在舆论走向中具有强大的力量。

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微媒体”作为疫情防控的主要载体和公众情绪的提升系统,为医生“媒体行动”的构建奠定了行为基础。他们在面对现实需要塑造自我主体性角色,却未有与其相匹配的“媒介形象”,导致公众所处的“媒介环境”与真实信息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暴露出医生报道机制、专业能力和价值导向等方面的问题。

专业知识问题把控能力缺乏

微媒体语义强指向的信息流容易裹挟个人情绪走向针对具体事物的公众情绪。个人的某一具体情绪很容易发展成为没有具体指向,而是针对某一类社会现象、社会团体或阶层的整体情绪。

疫情初期,“微媒体”舆论氛围的重视与治理配套措施的不足,及超常规的信息阵容,让长期以来在综合统筹上缺乏行业标准与认证机制的科普内容,在专业解答、外行解说和读者角度对同一话题的理解大相径庭,意味也明显不同。

信息审核责任报道机制缺失

现实场合中,由于解释因素的错位导致某种语言行为的理解错误或疏离,在微语义场暗含的突发性事件民众心理更加复杂,聚合关系更加多元化,加大了信息审核难度。

疫情特殊时期,“微媒体”平台舆论的低门槛和庞大的用户基数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最基本的群体聚集。尤其是带有“解决方案”色彩的信息更受大众青睐,负面因素也更具有紧急警示价值。非科学论证的处方、民间偏方,甚至是加之个人独特处置技巧的内容及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较易被公众相信,造成误解和恐慌。“宠物也会感染病毒”“吸烟有助于预防病毒”“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病毒”等经多渠道解读和多次编辑的“加工内容”就严重偏离了涉及重大突发议题报道时应当具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忽略新闻议题社会价值导向

公共事件中,情感的唤起与规驯是微小而又重要的机制,煽情题材能瞬间引发情感共鸣引起社会共情效应。但突出利用过度渲染和角度偏激的“灾难美学”就严重偏离了议题本身应当具备的严肃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生微媒体报道应对措施

审慎对待,加强专业话语体系转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社会风险的内容之一,应急科普发挥的舆论引导是全社会有效应对风险的关键内容。

首先,医生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的同时,应增强对科学信息的敏感度和把控力,前置信息发布风险。

其次,发挥好信息桥梁和术语转化器的功能,在创新日常化话语表现方式上注重专业术语的口语化转化,以微语义场的新媒体语言做好专业知识的通俗化解读。并且,要突出信息关键、快速传递要点,在尽短时间进入内容核心,帮助公众快速抓住主要内容。

加强把关,必须将准确性放在首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信息恐慌、“饥渴”和焦虑是信息弥散、感染情绪、激化和升级矛盾的推动器。此时,社会各界对权威信息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超常规阵容的全方位报道使传播生态不断变化,海量信息混乱、相互矛盾特点明显。在针对舆论关切的传染途径、防治研究等报道中,应本着对科学和公众负责的原则,对多方信源进行审慎求证和交叉印证,用精准的表述确保专业化水平并提供方向,把严信息发布出口,避免照搬抢发、误读误解,真正实现其特殊时期的价值坚守。

正面导用,注重舆论传播宣传规律

医生形象的塑造应以报道现场为主,深度解析为重,对人物内心跌宕起伏的展现应符合人性、信任和期待。不搞情感传播、凭空“打造”和煽情附和,着力将专业形象、职业精神和时代价值,用“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手段内置在感人细节之中,渗透进受众心灵深处,塑造受众能够接受并经得住时间和事实考验的形象。

2020年疫情网络信息的风云流变交织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媒体”生态研究的独特背景。“微媒体”平台在支持服务和引领驱动中加速推进了信息共享。基于医生作为传播主体的行动者和引发社会关注变化的基本动因,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引导舆论关注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生占据的引导力量远不止于此。他们的表现触及并影响着公众就公共话题产生讨论的集体认知、主观感受和行为倾向,调节着从个体到群体、从经济到政治、从单一社会细胞到广大社會实体的认知与情感关系。这充分彰显了医生微语义独特的本质属性和研究价值。

研究微语义视域下医生的形象构建,开启的是探索医生媒介形象生产机制的一种新视角,注重的是对专业话语体系的转化、内容准确性的把关和正面传播舆论的引导,这也为搭建医生微语义场状态模型,展开有效的媒体话语表达方式和形象展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猜你喜欢

语义公共卫生公众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