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弓形虫病诊断与防控

2021-09-27刘显白

畜牧兽医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诊断防控

刘显白

摘要:弓形虫病是流行范围较广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宿主种类较多,猪、牛、羊、狗、猫等大多数的动物都可感染发病,发病后典型的症状是引起妊娠母畜流产,幼畜生长受阻。养猪场感染弓形虫病的几率较高,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威胁很大,建立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该文主要论述阐述几种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猪弓形虫病;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3.040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Toxoplasmosis in Pigs

LIU Xianbai

(Official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Anding District,Dingxi City,Dingxi Gansu 743011,China)

Abstract:Toxoplasmosis is a disease with a wide range of prevalence and a wide range of host species,pigs,cattle,sheep,dogs,cats and most of the animals can be infected with the disease,the typical symptom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pregnancy abortion,the growth of young animals. The infection rate of toxoplasmosis is high in pig farms,which is a great threat to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pig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epidemic situation,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everal diagnostic method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farmers.

Keywords:swine toxoplasmosis,diagno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0引言

弓形蟲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寄生虫病,宿主范围广,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可感染。猪弓形虫病最早报道是在美国,后相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现此病的流行。我国在1959年从猪体内分离出猪弓形虫,后在北京、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弓形虫病的报道。目前为止,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和流行,且猪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较高。3~4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死亡率高达30%~40%。成年猪发病率相对较低,主要以隐性感染、轻微症状为主。

1病原

1.1弓形虫分类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但是弓形虫由于地域、宿主、毒力、生活史的不同,又将其分为很多不同的虫株。根据其毒力的不同分强毒株和弱毒株;根据其基因型分为3型,I型为强毒株;II型主要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也为强毒株;III型是弱毒株,主要引起动物感染。

1.2弓形虫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

弓形体的发育过程中存在5种形态,分别为滋养体、包囊、卵囊、裂殖体、配子体。滋养体和包囊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为无性繁殖,可引起全身感染。卵囊、裂殖体、配子体出现于终末宿主猫体内,为有性繁殖,引起局部发病。

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形态为月牙形、弓形或者香蕉形,主要存在于急性发病病例的腹水中,可观察到单个的虫体,增殖的虫体或者多个滋养体形成的假包囊;包囊为卵圆形,外层为富有弹性的囊壁,里面包含有数量不等的虫体(也称为缓殖子),包囊可长期存在病畜的体内,且包囊会随着虫体的增殖而逐渐增大,包囊主要存在于慢性病例的肌肉、视网膜或者脑组织中;卵囊只有猫科动物才会存在,卵囊的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随着猫粪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裂殖体为含有多个虫体的集合体,是由子抱子或缓殖子进入猫小肠上皮细胞内增殖发育而成;配子体是部分裂殖子侵入宿主后发育而成,大配子为雌性,小配子体为雄性,大小配子体结合形成卵囊,此为弓形虫的有性繁殖。

1.3生活史

弓形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2个宿主,终末宿主为家猫、山猫等猫科动物,中间宿主为其他哺乳类、鸟类等。在终末宿主体内进行无性、有性生殖2个阶段,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生殖、

1.3.1在终末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

终末宿主吞食成熟的卵囊、包囊或假囊,里面的子抱子或者滋养体就会游离出来,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和配子生殖。虫体侵入细胞后,反复进行分裂繁殖形成裂殖子,成熟的裂殖子又侵入另外的上皮细胞进行繁殖,感染后3~15 d,其中部分裂殖子可发育成雌雄配子体,受精结合为合子,最后发育成卵囊排出体外。卵囊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育为感染性卵囊。

1.3.2在中间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

动物采食被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食物、饲草、饮水等,或者滋养体通过口、鼻、伤口等部位侵入机体,虫体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并在组织内进行无性繁殖。感染的虫株毒性强,会引起急性感染,腹腔内的渗出液中会存在游离的滋养体。如果虫株的毒力弱,就会表现为慢性感染,细胞内会形成包囊,并可存活数年。

2诊断

2.1病原学检查

2.1.1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病料做成涂片,用瑞氏染液或者姬氏染液染色进行镜检,如果能观察到组织包囊、新月形滋养体可确诊。

2.1.2动物接种

无菌采取病死动物的淋巴结、肝、脾等组织,用匀浆器将其研碎,然后加入10倍的生理盐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防止其感染致病菌,然后将其混合均匀,用2~3层的纱布过滤,取上清液接种于小白鼠的腹腔内,接种后观察其症状,如果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或死亡,取腹腔液检查有滋养体,就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

2.1.3卵囊检查

采集病猪的粪便,放入饱和盐水或者30%蔗糖溶液中,搅拌均匀,静置10分钟,收集漂浮在溶液表面的漂浮物镜检,如果有卵囊存在就可以确诊。采用此种方法检出率较低。

2.2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是诊断弓形虫病的辅助手段,常用的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LAT)、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染色试验(D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2.2.1染色试验

染色试验是最早公认的检测弓形虫病的比较可靠的方法,此方法特异性强,比较敏感,重复性好。但是染色试验操作繁琐,操作危险,很难作为普遍的诊断方法进行推广。

2.2.2间接血凝试验(IHA)

1979年,我国于恩庶[1]首先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弓形虫病。这种方法特异性比较高,操作也比较简单,假阳性率也低,但是也存在缺点,这种方法敏感性不如ELISA试验,而且重复性比较差。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检测,应用于早期的诊断。

2.2.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应用ELISA试验进行弓形虫诊断比较普遍,这种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也强、检测速度快,已经在基层普遍推广应用。

2.3分子生物学诊断

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应用于弓形虫病的检测,研究较多的方法主要有DNA探针和PCR技术。这两种方法技术性强,费用高,主要用于试验研究,推广困难[2]。

3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弓形虫病的预防还没有商品化的疫苗,主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预防。首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及时将虫卵杀死。养殖场禁止饲养犬猫等动物,严禁其粪便对畜舍环境、饲料、饮水产生污染。积极消灭老鼠,严禁鸟类等动物在养殖场做窝生存。其次,要对种猪场和疫区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阳性猪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或淘汰。

4治疗措施

一直在研究治疗猪弓形虫病的高效低毒的理想药物,经过长期的实践,虽然发现一定的疗效药物,但是并不理想。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抗生素、中草药等。

应用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通过抑制虫体RNA合成或者影响虫体核糖体来达到抑虫的目的;也可以用磺胺嘧啶、5-甲氧磺胺嘧啶等磺胺类干扰虫体嘧啶核甘酸的生长代谢来达到抑虫杀虫的目的[3]。还可利用中草药方剂来抑制虫体的繁殖生长,如黄芪、青蒿类中草药,可以破坏虫体的结构,使虫体细胞死亡。如用黃芪20 g、黄连20 g、茵陈30 g、桑叶15 g、桔梗15 g。连翘15 g,煎汁灌服,每天2次,连用3~5 d。此为大猪的剂量,小猪剂量可酌减。

5结束语

猪弓形虫病是养殖生产中经常发生的寄生虫病,随着养猪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此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养殖人员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防控,全面掌握弓形虫病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该病的诊断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对养殖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于恩庶.弓形虫病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刘振祥.猪弓形虫病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4):80-81.

[3]张新厂.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9(2):42.

猜你喜欢

诊断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档案工作强化疫情防控后勤保障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公众通用新冠肺炎防控指引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