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
2021-09-27蔡金贵
蔡金贵
摘要:猪丹毒是猪感染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细菌性疾病。猪丹毒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和流行,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为做好疾病诊断和防控,该文从猪丹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展开综述。
关键词:猪丹毒;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29
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rysipelas in Pigs CAI Jingui
(Epidemic Control Center,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of Leibo County,Liangshan Sichuan 616550,China)
Abstract:Erysipelas is an acute,infectious and bacterial disease caused by erysipelas. Swine erysipelas occurs and spreads all over the world,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pig breed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diagnose and control swine erysipelas,the epidemiology,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words:swine erysipelas,epidemiology,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猪丹毒又被称为“钻石皮肤病”“红热病”或“打火印”,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高热、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1882年,首次从病猪体内分离出猪丹毒杆菌,此后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
1病原学
猪丹毒的病原菌为红斑丹毒丝菌,也可称为猪丹毒杆菌或丹毒丝菌,隶属于丹毒杆菌属,是一种无芽胞、不能运动、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链状排列或丝状排列的直的或稍微弯曲的杆菌。猪丹毒杆菌为微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但在添加血清或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生长更好。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和酸较敏感,常规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福尔马林或漂白粉等可将其轻易灭活[1]。
2流行病学
2.1传染源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猪丹毒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排泄物如粪便、分泌物、尿液也可成为传染源。与病猪接触的人员、车辆、器具也可成为传染源。被病猪污染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成为传染源,因为猪丹毒杆菌可在碱性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
2.2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和媒介传播。健康猪与发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混群饲养,食入被病猪排泄物污染的饲粮、饮水、垫草等,可造成消化道传播。若健康猪的皮肤或黏膜有损伤,其与病猪接触也可造成感染。某些吸血昆虫、老鼠或飞禽,可作为媒介传播猪丹毒。
2.3易感动物
猪是本病的主要易感动物,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具有易感性,3~6月龄的架子猪易感性最高,其他畜禽如牛、羊、鸡、鸭等动物也有感染的病例报道。
2.4流行特点
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表现出地方流行性。寒冷的冬春季节和气候炎热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饲养管理条件差、突然更换饲粮、长途运输等因素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3.1急性败血型
此类临床症状较少见,发病急、死亡快,3 d左右就可死亡,病死率高达80%[2]。少数病猪体温升高,有时可达42 ℃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和饮欲降低,活动减弱,离群俯卧。发病初期排出的粪便较干,后期表现为腹泻。病情严重的猪,心跳脉搏加快,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眼结膜充血潮红。发病后期,部分猪胸腹部、四肢、耳后的皮肤会出现形状各异的红丝斑块,手指按压后可褪色。
3.2亚急性疹块型
此類型最常见,又称为“打火印”,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饮欲增加,不喜运动,离群俯卧。病猪的胸腹部、背部、肩部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方形或菱形的疹块,初期为红色,按压可褪色,后期转变为黑紫色,按压不褪色,可自行康复。部分不能康复的病猪会转变为慢性皮肤病,形成皮革样结痂,痂皮脱落后会形成瘢痕[3]。
3.3慢性型
3.3.1关节炎型
病猪的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行走不便,跛行,甚至卧地不起,食欲和饮欲正常,生产性能下降,体重增长缓慢,消瘦。
3.3.2心内膜炎型
精神沉郁,体温轻微升高,贫血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呼吸急促,咳嗽,若遇到应激会突然倒地死亡。
3.3.3皮肤坏死
病猪的背部、腰部、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类似皮革样的坏死,与新生组织分离,外观如盔甲样,通常可自行愈合,但会留下瘢痕。
4病理变化
4.1急性型
病猪呈全身性败血性病变,肺脏肿大、充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切面有血样液体流出;肾脏淤血肿大,表面有散在出血点,呈花斑状,又称为“大红肾”;脾脏充血肿大,质地松软,呈樱桃红色。
4.2亚急性疹块型
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病猪的颈部、背部或胸腹部出现方形或不规则菱形的疹块,颜色不一,有的呈紫色,有的呈红色,触摸较坚实,严重者会发生干性坏疽,部分皮肤出现坏死。
4.3慢性型
以慢性心内膜炎病变具有特征性意义,病死猪心瓣膜,主要是二尖瓣,有类似菜花样的灰白色增生物,进而导致心肌肥大、心室扩张。另一个特征性病变是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腔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
5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手段。
5.1细菌分离鉴定
可采集发病猪或病死猪的病料进行组织涂片或细菌分离培养,之后再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若观察到呈链状或丝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初步确诊。但菌体形态和李氏杆菌类似,容易混淆,确诊还需借助其他方法。
5.2分子生物学检测
可根据猪丹毒杆菌的独特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若出现与预扩增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可确诊。也可使用细菌通用的16sRNA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送去测序,将测序结果于GenBank中比对同源性,若同源性在99%以上,可确诊。
5.3血清学检测
常见的方法有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试验等。凝集试验灵敏度高,可检测活体,操作简单,应用较广。琼脂扩散试验对操作人员要求较低,出结果快,成本低,但结果判断具有主观性,不适宜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市面上可用来检测猪丹毒杆菌的ELISA试剂盒较多,成本低廉,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应用较广。
6防控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养猪户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及周边环境消毒,及时清理污物、更换垫料,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规划猪群饲养密度,定期通风换气,冬、春寒冷季节要做好保暖工作。科学配比饲粮,保证营养均衡,增强猪群疾病抵抗力[4]。
6.2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养殖户可在每年春秋或冬夏季节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猪丹毒、豬肺疫二联灭活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灭活苗等,养殖户可根据本地区流行情况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
6.3发病处理
一旦发现猪丹毒疫情,要及时隔离发病猪,无害化处理病死猪,避免传播给健康猪群。可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猪丹毒杆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但近年耐药性逐渐增加,需合理使用。此外,也可以使用血清或中药进行治疗。
7结束语
猪丹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细菌病,猪丹毒杆菌至少有26个确认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低,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但养殖户生物安全意识薄弱,发现病情就盲目用药,导致多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养殖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要做好防控措施,避免猪群发病,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龙.猪丹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3):141-142.
[2]刘丽馥.猪丹毒的临床试验及防治措施[J].新农业,2020(23):45.
[3]梅桂如.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9(6):111.
[4]蔺春恒,张鹏.猪丹毒防治技术研究[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