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体外寄生虫危害及防治措施
2021-09-27王庆华
王庆华
摘要:羊养殖是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养殖规模显著扩大,各类传染性疾病也呈现高发流行态势。体外寄生虫是由多种寄生虫侵染机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的总称,该种疾病的发病进程较为缓慢,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会对养殖管理造成严重的威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死亡率显著下降,机体严重贫血消瘦,还很容易损伤各个脏器器官,影响到脏器功能,生产性能显著下降,甚至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继发感染、混合感染。该文探讨羊体外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羊体外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21
The Harm of Ectoparasites in Sheep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WANG Qinghua
(Wafangdian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Office,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Bureau of Lingyuan City,Chaoyang Liaoning 122500,China)
Abstract:Sheep bree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y country's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the scale of breeding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and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also shown a high prevalence trend. Ectoparasites is a general term for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parasites infecting the body. This disease has a slower onset and relatively low mortality rate,but i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breeding management. Due to po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the mortality rat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 body is severely anemia and weight loss,and it is easy to damage various organs and organs,affecting organ functions,significantly reducing production performance,and even caus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secondary infections and mixed infection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ar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heep ectoparasitic diseases.
Keywords:sheep ectoparasitic disease,harm,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随着羊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密度增加的同时,各类传染性疾病也呈现高发流行态势,很多传染性疾病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给羊健康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目前羊体外寄生虫病已经成为威胁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发病过程较长,具有极强传染性,隐蔽性较大,极易造成交叉感染,虽然引发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会隐藏在羊的皮毛中,不容易被发现,造成羊群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身体逐渐衰弱,会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疾病防控中,需要饲养人员充分认识到体外寄生虫病造成的危害性,构建针对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疾病危害
羊体外寄生虫病的种类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羊的体表皮肤或浅体表皮肤组织表面,生长繁殖过程中会造成羊体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特征,引发大量羊毛脱落。有些体表寄生虫在繁殖生长过程中会吸取羊群的血液,如疥螨和蜱虫都会附着在羊的体表皮肤,吸取大量的体液。当体表附着的寄生虫数量过多时,通常会引发羊群出现群发性贫血、腹泻,甚至会引发羊群死亡[1]。体外寄生虫在活动过程中还会与羊群争夺营养物质,使得大量营养物质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羊群生长发育所需,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身体逐渐消瘦。部分羊体外寄生虫的幼虫在发育阶段会在羊群的体表移动,并不断地发生蜕变,损伤羊皮组织,甚至引发血管出现病变,造成患病羊的体表皮肤出现严重的病变。某些体外寄生虫也会携带大量病毒或细菌,例如蜱虫会携带各种血液原虫,这些血原虫进入血液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贫血症状。羊多种体表寄生虫产生的代谢废弃物会对羊群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造成患病羊体温显著升高、黄疽等症状。
2防治方法
在羊体外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通常采用池塘药浴或淋浴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实现对群体羊群有效的治疗。
2.1池塘药浴治疗
池塘藥浴是治疗和预防羊体外寄生虫病和类似皮肤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对于一定规模的养殖场需要建立专门的药浴池、药浴桶或药浴缸,事先准备好温度表和相关专业用品,并根据不同体表寄生虫病的种类和发生流行现状配置相应的药液,如针对羊疥螨病,可以选择使用1.0 mL戊氰聚酯与1 500 mL的水混合均匀后使用,或使用0.6%的敌百虫溶液倒入池塘中,保持药浴液内的温度在20~30 ℃,2人配合将患病羊赶到池塘中,在露出鼻嘴部分的前提下,利用木叉木棒在药浴池两旁控制羊群缓慢行进,并促使其头部抬起,以便将整个身体浸透,随后捏住患病羊的鼻部,快速进入到药液中1~2 次,防止羊头部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池塘药浴处理的时间通常在2~3 mm[2]。药浴时间达到后,进入无太阳光直射的圈舍休息60~120 mm,7 h后恢复正常的采食。该种方法进行药浴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温度适宜,偏暖无风,有阳光的上午,并在药浴前8 h停滞饲喂,非妊娠母羊前2 h要保证有充足的饮水,以便在上午时间能控干水分,避免药浴对羊群造成不良影响。在池塘中应添加驱虫类药物,然后立即将患病羊赶入池塘中,同时在药浴阶段定期测量药物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引发羊群出现不同的不适反应。
2.2淋浴处理
對于养殖规模相对较小,没有条件建设药浴池的养殖场,通常要选择淋浴处理,对羊群进行集中的驱虫处理。选择使用0.5%的双甲眯溶液、1:1 000的倍速灭杀丁水溶液、0.05%的蝇毒磷乳剂水溶液、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或使用7.5 kg石灰与12.5 kg硫磺粉,用水搅拌成糊状后加入150 kg水中,一边搅拌,一边煮沸,直到颜色呈现浓茶色,随后导入到木桶中进行沉淀,保留上层清液,加入500 kg温水,利用上述药剂对羊群进行药物驱虫处理,控制淋浴液的温度在25℃左右,将羊群赶入到淋浴场中,开动水泵逐一进行喷淋。每只羊群所需要的药液量控制在2.5 L以上,喷淋时间通常控制在2~3 mm,全部羊群身体淋透后关闭水泵,并将喷淋后的羊群赶到滤液栏中充分停留8~10 mm后放出。在驱虫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驱虫的整体效果,在对羊群进行驱虫处理期间,还可以选择使用0.2%的双甲眯乳油,配制成0.05%的溶液喷洒羊的圈舍、栏柱,通常在48~72 h 后可以杀死环境中的寄生虫虫体,通风处理一段时间后再进入羊群[3]。
3预防措施
羊体外寄生虫病种类较多,传播速度较快,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为避免外来羊群引入造成寄生虫病传播蔓延,养殖户应执行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模式,坚持自繁自育,减少外来羊群和本地羊群的接触频率。如果从外地引种必须执行严格的检疫,杜绝一切携带有寄生虫病的患病羊进入养殖场。外来羊群进入养殖场后应放置在隔离舍中,单独隔离养殖30~60 d以上,确保身体健康,不存在寄生虫病后才能和现有的羊群混群养殖,确保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传播蔓延。每年春秋2季是各种体表寄生虫病发生流行的高峰季节,养殖管理人员应遵守当地畜牧部门的统一安排,定期对羊群进行预防性的体外驱虫。很多养殖户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户,为了节约养殖成本,忽视预防性驱虫,造成羊群普遍患有体表寄生虫病,对羊群的生长发育构成不良影响。需要指导养殖户开展针对性的预防驱虫处理,切断寄生虫传播途径,保证羊群养殖安全。另外,应加强对饮用水和草场的水源管理,在放牧养殖管理过程中,避免到低洼地带或潮湿地带放牧,不能让羊群饮用死水。确保放牧场地地势较高,干燥整洁,及时杀灭寄生虫的中间传播媒介,对放牧地区的水体进行定期清理和卫生消毒,减少植株带有寄生虫虫卵的频率,降低放牧场地,极大降低因为放牧养殖造成的体表寄生虫传播蔓延的概率。
4结束语
各类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会对羊群健康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危害,但是这类传染性疾病并不是不能预防和控制的。在羊养殖管理过程中,应对引发体外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掌握寄生虫病的具体种类、发生流行现状,根据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为提高羊群抗病能力,养殖户需要加强对羊群的精心管理,加大对疾病的针对性诊断和治疗,从羊群的来源、疾病防控、饲喂、卫生调控等几个方面入手,减少寄生虫的侵染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祝琴.羊体外寄生虫病及药浴防治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10):116.
[2]牛志,杨有成,郑雪林.羊常见三种体外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J].饲料博览,2017(10):61.
[3]岳宪志.羊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分类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