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囊尾蚴病流行与检疫

2021-09-27冷尚集隋春丽孙晓燕

畜牧兽医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绦虫检疫

冷尚集 隋春丽 孙晓燕

摘要: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感染导致的一种疾病,主要寄生于猪的肌肉、心、脑等器官中,成虫寄生于小肠。了解并掌握猪囊尾蚴病的流行情况、猪囊尾蚴生活史及检疫方法是该病防控的关键。该文对猪囊尾蚴的特点、流行情况、生活史及检验检疫进行阐述,为屠宰检疫与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检疫;囊尾蚴;绦虫;生活史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3.015

The Prevalence and Quarantine of Cysticercosis

LENG Shangji,SUI Chunli,SUN Xiaoyan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Jimo District,Qingdao City,Qingdao Shandong 266200,China)

Abstract:Cysticercus i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d by infection of the larvae of Taenia solium,which is parasitic in the muscles,heart and brain of pigs and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f adul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ysticercosis,the life history of Cysticercuscellulosae and quarantine methods are the ke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 The characteristics,prevalence,life history,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cysticercuscellulosae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quarantine,cysticercus,tapeworm,life history

0引言

猪带绦虫(又称有钩绦虫、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是引起猪囊虫病的病原,属于带科、带属[1],猪囊尾蚴病便是由该病原寄生于猪的肌肉、心、脑、眼等器官中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猪囊尾蚴外观是近似椭圆形的乳白的半透明囊泡,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头节,其构造与成虫头节相似,头节上带有两圈小钩的顶突和4个圆形吸盘。猪囊尾成虫阶段为有钩绦虫,有钩绦虫为大型绦虫,虫体扁长如带,半透明乳白色,由成百上千个节片组成。头节小呈球形,其上有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呈两行排列。顶突后有4个圆形吸盘[2]。

1猪囊尾蚴感染危害及症状

豬囊尾蚴在临床上对生猪的影响不明显,病猪感染后,体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为慢性消耗病,病情严重的病猪会发生营养不良,肌肉颜色变淡,呈贫血症状,轻度水肿,常显两肩显著外张,臀部不正常肥胖,呈哑铃形体型或狮体状(病猪表现明显的前后不对称,呈葫芦状),发出嘶哑声音,呈现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难。该寄生虫寄生于生猪大脑时可导致很严重的神经症状,甚至突然死亡。寄生于眼内时,引起视力减退、眼神痴呆、眼球外凸,眼结膜充血,深处可发现粒大小的结节。安静状态下咬肌、肩胛肌颤动。

2猪囊尾蚴生活史

患病猪排出的粪便可能带有猪带绦虫的虫卵、孕节片,虫卵、孕节片被生猪直接或间接吞食,进入肠内后逸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再随血流散到全身各处,寄生于某些组织,70 d左右发育为囊尾蚴。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称为“米猪肉”,囊尾蚴在生猪股内侧肌最多,其次为深腹肌、肩胛肌、咬肌,也见于心、脑、肝、胃、肺等器官。囊尾蚴在生猪体内生活可长达3~5年,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用途的猪都被囊尾蚴侵害感染,其中仔猪被感染后发病率相对较高,影响仔猪生长发育,并且容易变成僵猪,降低饲料报酬,失去饲养价值,给养猪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3猪囊尾蚴病流行与防治

猪囊尾蚴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猪囊尾蚴病与猪带绦虫病的防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从科学饲养、卫生消毒结合药物驱虫的方法进行防治。针对绦虫,可使用南瓜子或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猪囊虫病应以预防为主,选择科学饲养方式并定期驱虫,使用氯苯咪唑、丙硫苯咪唑等药物进行治疗,猪囊尾蚴虫卵不能随意丢弃在土壤表层,需要深埋处理[3]。

3.1做好猪检疫

由于猪囊尾蚴感染初期无典型症状,许多养殖户在日常饲养中并不能发现猪异常会增加诊断的难度。这就需要养殖户加强对猪的日常观察和护理,若猪毛发杂乱、无光泽,猪体重下降,肩胛增宽,可视粘膜发红,养殖户需要将病猪隔离观察,若粪便中夹杂虫卵可初步判定,若在屠宰时发现寄生虫也可确诊,屠宰的重点应为猪的膈肌与咬肌部位,该寄生虫卵颜色为白色,米粒状。

加强屠宰检疫工作,避免病猪流入市场。可选择氯化铁显色液检测是否为病猪,此法准确性高,被广泛应用。

3.2加强饲养管理

(1)采取先进的养猪方式,杜绝连茅圈、散养等落后的养猪方法,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饲养方式。同时要尽量不养土种猪,饲养优良品种的猪,所喂饲料应选择全价配合颗粒料,饲料营养成分足量且各种营养成分之间的比例平衡,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猪的生产性能,还有利猪体质健壮,降低发病几率。

(2)养猪场参考本地猪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多年免疫接种成功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本养猪场实用的免疫接种程序,根据此程序从正规厂家购买合格疫苗,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要求去运输储存、稀释配制,并在有效浓度、有效期内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同时,应加强养猪场的消毒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周带猪及猪舍四周消毒两次,消毒液应低毒高效且交替使用,防止致病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降低消毒效果。

(3)通常仔猪在断奶后进行一次药物驱虫工作,以后每1~2个月进行一次药物驱虫;种公猪每年进行一次驱虫工作即可,所用药物应低毒高效,避免因使用驱虫药损伤种公猪精液,降低其种用价值;怀孕母猪不能进行药物驱虫工作,以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4)生猪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定点屠宰,以防把控不严,造成囊尾蚴病扩散传播。对病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病猪污染的场所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以杀灭环境中的囊尾蚴[3]。

4猪囊尾蚴检验与检疫

猪囊尾蚴病在活猪的诊断是困难的。只有当舌部浅表寄生时,触诊舌根或舌腹面常有囊虫引起的结节,眼结膜也可发现囊虫。严重感染的猪可能出现呼吸困難、音声嘶哑、鼾声,猪外观可能出现异常(呈现哑铃状或狮子形)。走路时前、后肢不协调、倔硬,眼球突出。随着诊断技术的研发,已有多种诊断方法可用于该病的诊断,如血清学诊断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A)、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泳、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及斑点试验等。斑点试验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操作简便,易于判定,试验操作时间短,适于基层推广。

4.1屠宰前检疫

屠宰前可通过听、看、检查来初步诊断疾病。听,就是检疫人员通过听猪的叫声来判断即将被屠宰的猪是否有猪囊尾蚴病,发生囊尾蚴病的猪叫声嘶哑,且伴有咳嗽声,仔细听有呼噜声音。看,检疫人员观看猪的外表体型,发病的猪被毛脏乱、没有光泽,猪身体前部肥胖圆润,臀部消瘦,呈锥形。查,就是检查猪的舌部,检疫人员用开口器张口猪的口腔进行检查,病猪的舌头表面、舌下及舌头两侧有米粒大小至大豆大小的白色凸起;在病猪的眼外肌、颌部、及股内侧肌肉等部位上,都有质地坚硬的颗粒物。

4.2屠宰后检疫

尸体剖检时在猪股内侧肌、深腹肌、肩胛肌、咬肌、臀肌等多发部位发现猪囊尾蚴即可确诊该病。食品卫生检验时,在易发现虫体的部位如臀肌、腰肌等处,尤以前臂外侧肌肉群的检出率最高。虽然该病可通过肉眼检验,但是轻度感染的往往存在漏检,需要对疑似部位进行切片镜检。成熟的囊尾蚴大小和大豆相近,虫体呈椭圆形白色半透明状,囊里面含有大量无色液体,囊壁上有一个圆柱状小结,小结内有一个头节,头节上有4个圆形吸盘。镜检时看到上述虫体,说明猪发生了囊尾蚴病。

该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确诊为囊尾拗病的患畜胴体及内脏均做化制或销毁。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住肉抱子虫病都是人兽共患病,由于这三类寄生虫病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尤其是虫体形态及寄生部位,即使屠宰后也容易出现辨别错误,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压片镜检等多种方式进行鉴别。

5结束语

生猪养殖以中小型养殖场及散养为主,饲养标准和生物安全水平低。如果屠宰环节检验检疫不到位,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的流行增加。需要加强食品卫生检验,提高屠宰检疫能力。尸体剖检肉眼检出率不高,漏检较多,因此该病的防控仅靠屠宰检疫是远远不够的,在养殖环节也需重视该病的防控。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洪伟.猪囊尾蚴病的流行与预防[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6):35.

[2]肖悦来,付金花,张玉霞.猪囊尾蚴病的研究进展[J].吉林畜牧兽医,2013,34(8):32-33.

[3]闫寿柱.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防治研究实践[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8):28,31.

猜你喜欢

绦虫检疫
浅谈兽医工作中动物检疫现状分析
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探究影响生猪屠宰检疫的因素与对策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
论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
动物检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体内出现绦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