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个体的教育叙事研究
2021-09-26刘红英
刘红英
一、前言
谈起班主任工作,不难觉察其中的艰辛和繁琐。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进展,我看到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方向:这个时代更需要“智慧型”班主任,而不仅仅是“勤奋型”班主任和“爱心型”班主任。我所管理的班级学生整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好动的,在班级整体管理中,我需要扮演好学生的领路人、心理辅导员、资源支持者、答疑解惑者等角色,这些是作为班主任所必须扮演好的角色。可是,我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个别顽皮学生和暴躁学生的挑战,在种种的思想的碰撞中和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着解决并找到了一些教育思路。主要是从心理帮扶层面入手,以柔克刚,帮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及价值观,形成客观公正的心理态势。减少其负面情绪发生,促使其在阳光下快乐接纳自我与他人。以下将就我班上的刘同学展开叙述。
二、主要问题
刘同学,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学习发言较为积极的、聪慧的男孩。但是其课堂过于活泼好动,常常惹事生非,欺负和鄙视同学,与其父母的关系也不太和谐,多次被科任老师通告批评。其父母也多次向我反映他的问题和状况-暴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言语攻击等。可见其无奈。我曾试图与他多次谈话,期间他都有过深刻的反省、坦诚的表态甚至坚定的决心。但事后,他又会变换招数,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该同学的如此顽劣和屡教不改,我曾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和挫败感,身心都倍感不适。同学也都对其避而远之。
三、问题刨析及行为原因
类似的事件一次次重复发生,类似说教式和批评式教育都无太大效果。于是我下定决心,探索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以下是我从平常和他的互动交流中发掘了一些重要信息。
1.自我认知的冲突:渴望关注的心理与缺乏自尊、自律行为的矛盾
首先我仔细分析了他的优缺点。他的优点是热爱学习、粉笔字写得好、讲究卫生;不足之处是课堂纪律差,与他人关系不友好,注意力不集中,存在言语攻击性。我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何扬长避短,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而非自负。于是我同他进行了友好的会话和沟通,同他说到:“你对你现在的状态还满意吗?有什么老师可以帮助你的呢?”刘同学说到:“我对我自己的学习还不是很满意,我想考到班里前三。我希望老师可以给我个差事干干。”我的回复是:“挺不错的,小伙子,有理想,那我们该怎么做呢?需要老师的帮助吗?”他说到:“老师,我知道我总是坚持不下来,经常跑毛,怕辛苦,又找其他乐子了。老师,怎么样才能改掉呢!我愿意听你的。”这么谈下来,我突然有所觉悟,看来这个孩子还是期待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也有意识到自己行为规范的缺失的能力。从这点出发,我让他写了一份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契约,契约的内容有:学习进步5名、课堂纪律维持好、关爱同学、爱护女同学、尊敬父母和老师。期间,要赢得同学、家长、老师的认可,则会考虑让他加入宣传-板报组,负责粉笔字专栏;成绩进步快、纪律维持好,班级同学好评高,我们民主选举评你当三好学生候选人。他对这个方案还是比较满意的,主动跟我说谢谢。后来还时不时来办公室找我背英语对话。让其加入板报组,展现了他的才能,又让他了解与同学团结协作出创意的乐趣。我也时不时地夸赞他,同时也说一些改进的地方,他也不是那么反感了。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满足了心理的一些需求,内心也不是当初那么浮躁了。
2.家庭教育的失衡:理智客观引导式教育的缺失
经过起初的教育引导,刘同学在学习与各科任老师相处等方面明显有了一定的进步,只是在课堂纪律和同学相处这一块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我通过采访我们班的班委和他的以前同班的几个小学同学谈话,了解到,其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很散漫,不守规矩,欺负同学。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班委应和道:“老师,我们不要放弃他!”后来,我再次同刘同学的家长进行了面谈,了解到其家中的一些情况。刘同学还有一个小弟弟,父母平时精力有限,疏于关心,家庭没有良好的交流模式,父母比较急躁。 往往会把各种孩子犯得错误归因为外界环境和科任老师。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很不客观的,容易造成孩子对自己错误片面化认识,逃避責任。
四、构思方案
综上,我理清了针对该孩子的三个工作思路。
1.助其消除情绪化行为,达到心理平衡。
不要让情绪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遇到学生的言语攻击,不能以暴制暴。我觉得当下很有必要引导其消除这种偏激的心理态势,帮助他建立一个更为清晰的自我认知机制。刘同学,是为了证明自己很不一样,想吸引他人目光。但同时心理却很自卑,觉得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自己做不好。喜欢成功,又不敢承担失败的风险。从而,面对自己犯的错误,也不敢承担,选择情绪化对待,对抗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好像跟自己置身事外一般, 不用自责。我想,转变一个孩子长久以来的刻板牢固印象“老师都是这样的暴脾气,都是讨厌我的,我为什么要听着他们的话”,这实属非常不易。可是,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有力,足够有温度,这值得我们思考。
2.协调家庭教育力量,建立积极友好的互动交流模式。
孩子出生之时本就是白板,而其后天所形成的性格特征跟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刘同学的妈妈平时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对于其良好行为规则的养成,没有严格的约束和指导,在家松散、言语过激,都给予包容,没有正确的教育观,这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养不教,父之过。而其父亲,话语过少,不怎么与孩子搞好亲子关系。因此,我的建议是:家长在于刘同学交往的时候,要用亲切和气的口吻引导其善于反思,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家庭的会话模式也要温馨,而非尖锐。让父亲也多多关心儿子的学习和在校表现。他父母也接受我的建议,并尝试运用该方法。
我想亲子间的关系的转变,单靠父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实现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我班有一期“感恩父母”主题演讲班会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有的潸然泪下,有的不停鼓掌欢笑,也有的沉默寡言。后来我要求刘同学做了演讲,从他的演讲中,不难发现他很爱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不易,想为父母分担家务,以后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让父母担心。全班都鼓起了掌声。后来我把这段视频发给了他的妈妈,要求放学回家后,先从学会温柔和父母谈话做起。后来,他和父母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改善。
参考文献
李伟胜,《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思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