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1-09-26纪慧芹
纪慧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互联网上不健康内容传播,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青少年学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因此更容易受到其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自然会有不少困惑。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学的重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努力。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需要我们持续研究的课题。
一、机房管理,教师实操中进行德育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的良好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信息技术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操作的过程中,其规范操作示范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在介绍Windows关机步骤时,应特别强调,关机要按步骤来,先一步步关闭程序回到桌面,再关闭系统,关闭计算机,再关闭电源。这样一步步操作,让学生观摩并逐步完成规范步骤,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深挖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请学生回忆以往庆祝母亲节的活动,通过观看老师自制的教学视频,讲述母亲无私奉献的案例,在情感上對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方案设计、电子邮箱使用、贺卡制作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良好道德意识。
三、任务驱动,结合实践操作进行德育渗透——自我动手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信息技术课偏重实践、侧重操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笔者在教学“美化文档添锦绣”一课时,在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上分组进行任务布置,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使之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竞争性以及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四、在合作学习、技能提升中进行德育渗透——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是重中之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集体智慧展现合作的力量。
如笔者在讲授word知识中,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制作一张电子报刊。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对他们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他们认清自己的特长,根据各自不同的专长进行配对组合,然后分工合作,如画图好的负责绘制插图,打字快的负责文字输入,还可以划分几个板块,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板块,大家合力完成这次的作业。这样,制作的过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与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的同时,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了解到了友谊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
五、在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等,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深化,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外一种途径。课外辅导相对课堂教学所受限制较少,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和形象,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也能得到增强。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信息技术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善于抓住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把握德育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相融性和兼容性,在核心素养背景和要求下,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深入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使他们提升信息素养,成长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凤凰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