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构建的基点

2021-09-26涂韶华刘锦华

新校园 2021年8期
关键词:设置文本情感

涂韶华 刘锦华

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满足学生写作成长与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是新课标的应有之义,而问题构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问题构建既是教学引导、解读文本的需要,又是学习方式、教学生成的需要,本文以《老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构建的基点。

一、教学引导的需要

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要为课堂服务,既要做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又要引领教学过程,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关注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及身边的每一个人,更提倡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这要求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做到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更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本的情感,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王》这篇文章叙述的是作者杨绛与一位普通的车夫老王日常交往的故事,老王的不幸与善良,引发了“我”的同情和愧怍。为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情感,教师可以做如下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关注更多的常常是公众人物,比如国家领导人、影视明星、网红;我们也可能关注身边天天接触的人,比如你们的父母、同学、老师。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这样的人有凌晨忙于街头的环卫工人,有不分昼夜抢救病人的医生护士,有常常顾不上吃饭的外卖小哥,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为生计奔命的车夫……今天我们要走近的就是这样一位辛苦、善良,却总是被人忽略的普通车夫。

设置这样的导入目的在于使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引发学生的情绪,触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课堂伊始,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请用原文语句进行回答。

这样的问题构建,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和老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作者对老王有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直奔本文的主题——“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在阅读中即可明确“幸运的人”是指作者,“不幸运的人”是指老王,而“愧怍”是指“惭愧、羞愧”之类的情感。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给学生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基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让学生集中精神投入课堂学习,在阅读中获取直观的把握判断,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认识。这样的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解读文本的需要

当下的课程教学主要吸收的是建构主义的理论,该理论主张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强硬灌输”,而应该是“自主生成”。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问题式教学不失为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在笔者看来,问题的设置应基于教师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是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在《老王》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的核心内容设計了如下问题:

1. 文中是如何表现老王的悲苦境况的?

2. “不幸”的老王对“我”一家人怎样?

3. 为什么老王不要“我”的钱?

这些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水平,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解读文本,带着问题自主发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抓住“单干”“瞎眼”“荒僻”等关键性词语,从而解读老王的生存状态。运用关键词分析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出:老王的善良、无私;老王的不幸不可避免;老王临死前送鸡蛋、香油给“我”以期得到“人的尊严”“人的平等”,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做到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解读的完美融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这样的问题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中心,在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探究的同时也能启发学生跳出文本,思考当下与文本相近的社会问题,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关注弱势群体,是否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以及以后在这方面该如何做,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也呈现出了递进式的思维发展引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才能得以提升。

三、学习方式的需要

新课标教学理念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问题的设置自然而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课堂教学要注重文本内容与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在文中时代背景的视野下探究作者的立场观点,探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作者可能蕴含的思想感情,这可以是知识探究的联动环节,也可以是教学深化与总结的环节。在《老王》的教学探究环节,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1. 相对于老王,“我”的生活境遇又是怎样的?

2. “我”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再度走进文本,进入深度学习阶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更为细致的阅读,精心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合,同时适当结合时代背景,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得出富有个性化的创见。

在作者与老王的对比中,我们看出了他们身份地位上的悬殊,看出了他们生活条件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看出了他们在此基础上的思想观念的不同。在老王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将作者视为比自己亲人更亲的人,将自己最好的东西,连同最真挚的情感一起送给了作者,而作者却没有产生对等的感情,她对老王仅有的只是同情而已。后来当社会形势发生变化,作者原有的许多优势以及身份道德上的优越感也随之消失。多年后作者想通这点,回想起老王的真情与自己的功利,这才感到深深的愧怍。这里的“愧怍”,让我们看到了弱者对弱者的善良,看到了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尊重。

以上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前后文勾连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读懂人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同时联系社会背景,将主旨理解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使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制,在更合适的视野下探究文本的主题,这不仅关注了人文情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四、教学生成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下知识结构的生成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文本知识、师生原有的知识和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桥梁,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仅推进了教学实践过程,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必要手段,更是教师生成的预设与培养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方式。在《老王》最后的教学环节中,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 老王死前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鸡蛋、香油?

2. “我”真的理解老王吗?

3. “我”愧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 你从《老王》这篇课文中读出了什么?

从语文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这几个问题,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的命运,也能引导他们将目光回到对自身社会生活的考量,这正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回应。从知识生成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来看,问题的设置既涉及特定的时代,也深入到人物(老王、作者)情感以及思想,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既丰富了学生对人性的认知,还帮助学生树立了语文学习的宏大视野。

总之,问题设置的教学基点是多维度的。《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便会发现,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以及“我”的“愧怍”缘由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教学过程只有围绕这一重点,根据构建教学引导、解读文本、学习方式和教学生成的需要巧设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洞察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道德情怀。

(作者单位:涂韶华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刘锦华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学)

责任编辑:岳思聪

猜你喜欢

设置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