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学堂歌”之传统文化与音乐融合探究

2021-09-26何梦璐赵秀彦

中华手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堂古诗词诗词

何梦璐 赵秀彦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种类和音乐形式日趋多样化。虽然歌曲创作呈现一片繁荣,但少儿歌曲却日渐成人化。由于传统音乐早已不在主流之道,传统的、艺术性较强的优秀少儿歌曲少之更少,具有深刻内涵和教育价值的少儿歌曲创作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新学堂歌”的出现,体现了音乐工作者对少儿群体素质教育的重视,古诗词歌曲是传统文化与音乐的交融,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给古诗词的传承插上了新翅膀,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 键 词: 新学堂;传统文化;古诗词;音乐交融

以沈心工、李叔同等人发起的学堂乐歌是中国学堂歌的开端,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我国音乐人填上古诗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送别》《春游》等。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学堂歌”为标题,创作和发行的套曲,都是受学堂歌及中国古风的影响。当时的学堂歌既引用了西方作曲上的优点技法,又加上了充满传统文化的中国诗词,相得益彰地交融,让发展达到了巅峰。

一、“新学堂歌”是传统文化与音乐的交融

在网络文化衍生、外来文化冲击着儿童意识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逐渐被同化,失去原有的本真特色。儿童的早熟,使他们的童年周期越来越短。谷建芬的《新学堂歌》是传统文化和音乐融合的产物,音乐需要文化的滋养,音乐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新学堂歌”是诗意与乐情的完美结合,以歌曲的形式呈现,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早在2006年“反盗版联盟”组成的公司为培养儿童们的民族意识和道德意识,曾发行了《中国古诗词儿童歌曲集》,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儿童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用轻松愉快的歌唱代替单调枯燥的背诵,不仅能使孩子们学得好、记得牢,还能使他们提升艺术上的修养。歌曲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混声合唱、说唱等,曲调以中国各地民歌风格为主,其中还包括京剧、川剧、戏歌。结合了当代歌曲形式多样化和风格多样化的特点,优美动听的旋律更是对诗词内涵的完美诠释。学堂歌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充满文化底蕴的歌曲,教授学堂歌也是一种提升文化素养的方式。新学堂歌通俗来讲就是利用古诗词来谱写的儿童歌曲,是能够进入孩子课本的歌曲。《中国古诗词儿童歌曲集》发行时间中,各方面的跟进和研究没有到位[1]。2002年开始,谷建芬投入精力开始创作新学堂歌,到近几年才正式发行,如今研究这一方面的人才逐渐多起来,谷建芬的“新学堂歌”就是典范。

音乐工作者运用现代作曲技术,为传统诗词披衣插翅,以崭新的面貌面市。并以半吟唱的方式发展古诗词文化教育,以创新的方式重拾古诗词对青少年的美育价值。传统文化与音乐的交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古诗词的继承,更是对古诗词本貌创造性的全面复位,是有文化价值的事情,值得国人、教育界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从2002年起,谷建芬老师为儿童们进行创作,陆续为古诗词谱曲,故为“新学堂歌”。2015年《新学堂歌》正式出版,共计50首,同期走进学校,进入课堂。研究新学堂歌对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古诗词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新学堂歌”是传统文化和音乐融合的产物,音乐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其次,“新学堂歌”在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中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意义,也可谓是开创了当代儿童歌曲创作的新路线,诗词与音乐的交融,以歌曲的形式呈现,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开通了儿童音乐创作的新通道。再次,“新学堂歌”奏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融合校园歌曲创作的序曲。歌唱是人最基本最便利的传情方式,孩子们在歌唱中逐渐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通过儿歌的传唱,促进孩子们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经典歌曲之所以久唱不衰,是因为适应时代潮流,立足于传统与现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古诗词就会变得趣味盎然。最后,“新学堂歌”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歌曲,在传唱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可谓获得了传统文化传播发展和提高素养的双嬴。

虽然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地位牢固,但表现形式能否与时俱进,是发展的关键。2017年CCTV音乐厅频道总共演绎了《新学堂歌》中的13首作品,这不是第一次对此专辑的演出,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人心,一次又一次地精心编排,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推动了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是对儿童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的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邀请众多经典传承人,在舞台上以崭新的形式咏唱经典,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评。尤为感人的是83岁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推荐了50首“新学堂歌”为孩子们唱歌学诗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教材。谷建芬的《新学堂歌》集正式出版,音像资料也陆续发行。上层实践已见成效,但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很多成果虽然提出了有关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特征、审美等颇有价值的观点、见解,但缺乏系统全面地阐释融合之美的核心价值及艺术特征,传播形式美及社会价值,因而,对全面融入国民素质教育无法做到系统而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

二、“新学堂歌”的艺术美

诗词吟唱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包含了风、雅、颂三个内容,其中的诗绝大部分是合乐的歌词。古代诗歌就是歌词或唱词,古代的诗和乐是分不开的,诗与歌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常说的“诗歌”是音乐化所要求的,它自身的文学性不断受到音乐化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詩歌的音乐美和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文辞美、格律美虽然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包含了“诗”的因素,在文学的领域里都享有诗美的共性。因此,我们说一首好的诗一定是一首好的歌词,诗美乐美相得益彰[2]。

古诗词的书写极其严格,全篇诗词都透露出凝练美和字音美。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仅仅十二字,概括了诗的本质特征、内容和形态。五言诗、七言诗让诗在优美的基础上更加工整。诗歌的平上去入、抑扬顿挫使诗歌富有生命,以一种润腔美谱写。诗人精于审音辨字,这决定了遣词造句的运筹技术,并显示了其驾驭语言音律的真实功夫。原始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大多为口头吟唱的形式,口口相传来进行学习,后来逐渐出现依词创调制谱,以词悲为悲、词喜为喜来进行创作音律,之后也出现了按谱依声填词的创作形式,都还是遵循了基本的创作规律。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也遵循了这种创作手法,正是因为歌词上保持了中国古代汉语的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等特征,使得儿童古诗词歌曲更加独特,不同于其他歌曲以及儿童歌曲。如谷建芬老师所作曲的《江南》就是这样一首音调与旋律进行完美结合的儿童古诗词歌曲,谷老师力求通过歌曲的韵律、节奏与诗歌的语言、内涵以及中国儿童朗读时的节奏保持高度一致,使诗歌唱起来旋律流畅、朗朗上口。在整体旋律中,运用部分装饰音来强化语言音调和声调的走向,在第一句中的“莲”字以及最后一句的“东”字都采用了小装饰音来处理,在旋律上做到美化,还保持旋律音调与语言音调的高度一致,演唱效果得到很好地提升。字音美加上旋律美,以及创新的修饰,让新学堂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诗词确定的情况下,作曲家把握住了诗歌本有的意境美,并为其配上优美的旋律,使诗歌变得灵动。谷建芬老师为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将诗义、乐情、情意巧妙地连接起来,理解诗的文学本体内涵为基础,强调以少儿音乐感体验为重点,以感情表现为中心,以歌唱的形式将古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与音韵美呈现出来。在音乐的情态、韵律、节奏陪衬中,孩子们咏唱诗词,感受意境,拓展思维想象空间,并自然地完成理解记忆,有效地培养了少儿的感知力,拓展了想象力,陶冶心灵。这种方式把诗中情景与音乐想象有效结合,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艺术现象必然产生创造规律和审美要求。

三、结语

“新学堂歌”艺术特征具有古典与现代的共存性、旋法的多样性、旋律造型的民族性、创作手法中的融合性。吟唱和歌唱融合主要体现在演唱的意境美、动静的形象美、演唱的声腔美。本文深入地研究“新学堂歌”的古诗词与音乐交融之美的原因、美的特色、美的价值,力求科学地探究吟唱融入音乐的魅力及歌唱特征,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础音乐教育教材建设、青少年素质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歌曲创作等实际工作者提供实际指导和参照。

资助项目:齐齐哈尔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融合之‘新学堂歌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10232087。

参考文献:

[1]杜乡.《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J].大舞台,2014(7).

[2]殷素芬.《新学堂歌艺术特色探析》[J].歌海,2011(02).

猜你喜欢

学堂古诗词诗词
古稀之年上学堂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