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前、展中、展后

2021-09-26宋东陈阳

中华手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孔府办展策展

宋东 陈阳

摘 要: 中华文明自诞生的那一刻,就揭开了中国服饰历史的序幕。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中国传统服饰历经数千年的岁月积淀,在因袭与变革中相继相承,从原始的实用之衣,到存礼仪、表文化的礼乐之服,无不向世人彰显着“衣冠古国”的雍容与气度。

关 键 词: 孔府旧藏服饰;服饰展;传承

一、孔府服饰的策展办展背景

山东省在古代服饰方面有着天然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便是“孔府旧藏传世服饰”。孔府世家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使之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物化资料,府内珍藏极为丰富。據统计仅古代服饰一项就有8000余件套,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明代服饰。上世纪50年代,这批文物的一部分从曲阜调拨到山东博物馆收藏,成为山东博物馆的一组别具特色的馆藏文物珍品,对于东方服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1]。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博物馆人应该从历史文化角度去阐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帮助大众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基于丰富的馆藏服饰文物资源,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山东博物馆于2012年和2020年两次举办以孔府旧藏服饰为主题的展览,目的是让公众切身体验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与其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立足当下,继承优秀基因,展示“中国气派”。

二、两次策展办展的理念剖析

两次展览以其开放新颖的策展理念和立体多样的办展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展览以“了解传统服饰,体会文化传承”和“让服饰传递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这两个点为办展宗旨,重视展览的观赏性、知识性、启发性,开创性地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与观众及古代服饰爱好者沟通的平台,引入了强大的社会力量办展,不仅让观众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也给予展览新的活力和内涵。笔者通过以下七个方面来剖析两次展览的策展办展理念。

(一)网络让服饰文物伴回家

网络年轻人团体成为服饰展的策展、办展、筹展、歇展的“知识共同体”,是线上展览的参与互动主体。2012年服饰展在策展之初就在微博开账号与大家互动,到2020年服饰展,累计与观众互动八年,粉丝70万,年互动人次1.1亿人次,展览办在线上与全球传统服饰爱好者全方位互动,2012年的展览APP、2020年的服饰展数字展厅和虚拟展览都起到了引领青年时尚、召唤青年参与的巨大作用。服饰展的展览场景在网络存活了八年,还将继续。

(二)观众让服饰文物归大家

以观众为导向,观众做自己喜欢看的展览,网络问卷调查,按照观众喜闻乐见结构展览,引入观众力量参与策展,培养观众服饰精英在大纲策划、工艺技术、复原复制、展览演出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展览。八年里出现了像“眉燕芳”的服饰精英与展览共同进步。服饰展在八年前的策展原则就是:观众、博物馆“共筹”、“共享”展览的文化成果、知识成果、产业成果。观众、服饰专家、博物馆从业者以各自文化背景协同完成展览的终极互动。

观众,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新角色,他们是服饰展的“舆论领袖”和“赋能者”,他们是服饰展学术和产业结果的所有者。

(三)展示让服饰文物摄六根

博物馆传播的基本传播逻辑叫“看展览”。传统展示逻辑停留在视听领域,而人的感觉知觉系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系统摄入,我们从2012年服饰展就希望做一个六根都摄的全方位传达的新展览[2]。除了基础的文字语言、视听语言的展览传达,我们着重突破如下传达方式:

1.触受传达,服饰文物是有机质文物,极其脆弱敏感,直接触摸文物是不现实的。2012年服饰展,我们通过面料触摸体验板,实现服饰文物面料的触摸体验,实现触摸展览传达。2020通过展厅装饰材料用丝织品和敷设织物地毯的方式,实现观展体验的脚感触受,提升和声音降噪,于无声处实现观展感官体验提升,有效提升视听传达效率。

2.意念传达,在展览高潮和展览效果持续性上。2012年展览我们通过服饰小游戏、照相体验版、服饰APP、文物二维码、网络问卷、网络互动等方式建立全方位、全时空互动方式实现意念传达手段和展览效果最大化。借助综合意识传播手段,让服饰文物讲故事,让故事高潮出现在展示空间之外。2020年还开设了服饰展数字虚拟展厅,把故事高潮和故事延续性做到最大化。

3.味觉介入观展,展厅内设插花配景,即提升视觉传达品味和品质,也把百合花香带入观展体验,通过展厅自动喷香器、花香和免费凉茶饮品提供,提升观展品质,把味觉触受带入服饰展[3]。在国内外展览实践中率先引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全方位展览传达实践。对六根都摄展览传达理论和实践,我们还在继续摸索实践。

(四)互动让服饰文物出展柜

孔府旧藏服饰最具价值的是色彩信息,这是这批国宝服饰文物需要通过展览充分研究和实践的要务。

为了让服饰文物走出展柜与观众充分互动,展现服饰工艺特点,我们通过寻找植物染专家合作的方式,2012年服饰展在展柜外设置了植物染面料色彩展示板,综合展示植物染实样面料;2020服饰展在微博平台推介植物染专家的植物染知识信息、复制的植物染朝服实例,作为展览网络互动内容。

展览策展人员指导相关服饰商家为展览推介活动、展线复原场景复制织造文物同款服饰展出。机织复原的孔府旧藏“蟒纹织金锦交领道袍”,丰富了展线,研究了明代服饰纹样特点,丰富了现代织造工艺与传统服饰工艺的产业融合,起到了很好的展览召唤作用。

(五)传承让服饰文物教技艺

八年来,两届服饰展的全方位社会化办展实践,培养核心观众,让核心观众成为服饰专家,传播孔府服饰文化和技艺,充分实现了展览的社会教化作用。养成了青年国宝守护人、服饰研究专家董进,他经过展览文物研究重新修正出版了新版《大明衣冠图志》写出了数篇孔府服饰研究文章,成为孔府旧藏服饰的网红代言人。展间网络互动和观众回炉博物馆,培养了鱼汤服饰、吉庐服饰等服饰品牌,出版了孔府服饰版型、裁剪研究专著[4]。为孔府服饰学术研究助力,八年来有十数篇孔府服饰研究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让服饰展和观众充分互动,为服饰研究赋能,为产业发展赋能,让服饰文物成为教育研究的催化剂、活化石。

博物馆策展人员和工作人员与服饰裁剪、织造等复原孔府服饰的青年学者长期互动,支持他们的复原工作,推介服饰研究专家董进、服饰裁剪专家“鱼汤”与大学开展传统服饰产学研交流,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大师工作室,教授传统服饰理论,传播服饰裁剪和版型知识,让服饰文物成为传统文化教材,为文化复兴赋能。

(六)保护让服饰文物传下去

孔府舊藏服饰已经传世接近五百年,丝织品已经非常脆弱,这也是八年才两次大规模展示的原因。展览,是对服饰文物最好的保护途径之一。展间文物的温度、湿度、照度监控、数据记录、照度值严控为服饰文物、丝织品文物保护留存了大量一手资料。

展览五促:以展促修复,以展促复制,以展促研究,以展促交流,以展促立项。 赤罗朝服就是经展立项,完成修复成果转化,使其成为文物、保护、传承全方位文物展出保护的范例,成为网红国家宝藏。白罗花鸟裙的刺绣复制,在绣线、针法上的突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准备,为孔府服饰更多立项保护性复制预热。

(七)创新让服饰文物被设计

两次展览与两个传统服饰品牌合作,让服饰文物成为被设计对象,成为服饰创作源泉,成为青年穿着主流。2012年与诗礼春秋合作举办服饰表演开幕式。2020年与楚和听香合作打造融合传统的时尚设计展中展和服饰表演开幕式。八年来孔府服饰展见证了华服复兴的发展之路,开展期间身穿孔府服饰同款服饰的年轻人与展柜里的服饰文物同框、同辉。

两次展览在共七个月的展期间迎来83万名观众,其中外地游客约占47%,极大带动了地区与城市旅游业和经济增长,山东博物馆用打造精品展览与推动文旅融合实践了“一个好的展览可以影响一座城,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引领一群人,一个好的策划可以熏陶一代人。”

三、结论与思考

八年间孔府服饰展两次举办,就是为了推动孔府旧藏服饰的文物保护和研究,为了弘扬中华服饰文化,为了在年轻人中树立文化自信,与传统服饰文化结缘,办一个由传统服饰为统领的、传统衣食住行文化融合的、贴近年轻人的展览。

事实证明,展览超额完成了任务,通过展览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时间界限,突破展厅内外的物理边界,让明代服饰与展厅环境、娱乐场景、消费场景紧密相结合,并通过展览实践打开了博物馆传播的新思路、新通道。通过两次办展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基于博物馆业务来说,展览就是共筹理念;基于观众参观层面来说,展览就是共享逻辑;基于博物馆传播层面来说,展览就是共筹生态;基于博物馆经济转化层面来说,展览就是共享经济。基于传统文化层面来说,孔府服饰文物就是原生文化信息和标志物;基于设计创新层面来说,孔府服饰就是服饰穿着、服饰原创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原创和动力源泉,孔府服饰展与当代年轻人的互动就是凸显展览教育功能、凸显文化自信、凸显传统服饰文化礼仪之美的集中表现。知来处,明去处,衣冠服饰是礼仪文化之大成。

参考文献:

[1]乔治·埃里斯·博寇.新博物馆学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25-27.

[2]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65-66.

[3]严建强.缪斯之声:博物馆展览理论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42-43.

[4]沈辰.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103-107.

猜你喜欢

孔府办展策展
关于策展
会展信息
2020年5月-2021年12月
中国鼓励企业线上办展参展
孔府名肴——“带子上朝”
孔府宴大件——神仙鸭子
集中办展聚精华,海博会打造交易型专业展会
2017 艺术策展人
孔府的年节楹联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