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建筑与聚居形态研究

2021-09-26卫鹏王锦伦

中华手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血缘宗族

卫鹏 王锦伦

摘 要: 血缘型村落是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点和组成部分,同时也被认为是了解当地乡土社会所需的必备视角之一。通过对血缘型村落景观的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国当前乡土社会发展的现状,也有助于我们在中国未来的相关内容中起到启发性作用。因此,本文从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建筑出发,研究血缘型村落建筑在聚居形态下的空间分布以及血缘型村落建筑的范围与特点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聚居形式

一、聚居形式概念和内涵

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包含有自然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和居住活动,外在的表现则集中在建筑规划设计师所掌控的建筑、城市和景观等方方面面[1]。聚居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起源于古代的人类聚族而住为生活的习俗。最早产生聚居形态的是农耕民族,他们并不是因为土地少而一起居住,而是家族的关系,居住在周围有相邻土地的聚集地。农耕民族因为密集而居的习惯,使得邻里之间有了相互照应的安全感。在其发展下,聚居有着强烈的团聚感与亲密感,聚居在一起的人类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着属于自己的方言。影响聚居形态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文化传统、产业结构、自然环境等。

二、血缘型村落建筑范围与特点

血缘型村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且其社会关系显著。血缘型村落属于传统村落,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血缘关系特征和社会关系特征。主要体现在诸如长幼等级之分等。自古以来,我国民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宗族性的社会,传统民俗教育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其本身同时也是一个种族性的发展,以宗族血缘为主要载体,传承与弘扬它蕴涵着整个人类宗族的血缘性文化,在我国血缘型村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

血缘和地缘关系依然是村落建筑文化的基本关系。村落建筑文化中依然存在着较为密切和广泛的亲属关系网,这张网是人们确定文化生活中亲疏远近的身份标识,血缘型村落家族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对村落及村落文化谋求生存、维持次序、保护家族、延续后代的功能原则。

三、村落建筑与宗族人口密集聚居地貌特点

(一)鄂西省东南地区的历史地理行政位置

现今鄂西省东南地区范围即现今湖北省东南部,包括现今湖北省的南部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武汉南部等五个地级市辖区。鄂豫皖东南地区区域是一个结合地理学和历史文化的区域概念,属于现今中国中南地区,主要区域遍及现今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南岸(只有湖北黄冈市地区全部位于中国长江北岸)。鄂豫皖东南地区历来都认为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该旅游区域也认为是目前湖北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旅游区域之一。

(二)鄂东南血缘型村落建筑在聚居形态下的空间分布

血缘型村落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鄂东南地区的血缘型村落的聚居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明清以来人民迁徙的结果。鄂东南县市的各种血缘型村落规模都比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现象,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地区以高山丘陵,山地居住为主,可供人工开垦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耕作面积相对较少,每个村子中可利用的土地也比较少,其中一些土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耕植成果均呈现出扩散式开发。即使在山间平原和盆地,由于它们的地势相对比较高,又需要保护防水病患等等原因,所以这些村落通常都分散到了盆地四周腳下。随着人口的繁衍,血缘型村落逐渐繁衍扩大,一步一步演变成一个个的小村庄。

综上所述,可见鄂东南地区一代人的村落分布一开始是由一个节点的人口聚集,内涵上就是由一个人与某个姓氏之间有着亲属关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繁衍,村落内部的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和扩大,就有可能会逐渐发散分布成为表面的一种现状,即是从空间拓展的方式和人口布局的特点上;就会有这样出现了同姓村落的聚居,异性村落混乱杂居。由于充分考虑鄂东南传统民俗村落聚居空间的静态平面布置和动态扩散的现象,可以把鄂东南传统民俗村落聚居空间划分为两类。

1.点状分布

此分布方式表现为有着血缘关系和同姓的条件下,自行组建成为村庄的形式。在空间上呈现点状聚居,村庄面积较小,人口较少,更像一个家族的聚居。

这样一种布局形成,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就是地理位置优越,要有足够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适合耕作面积;二是这个家庭繁衍历史悠久,祖祖辈辈都能够永远不受政治和动乱的干扰,一代又一辈地发展了下来。从这方面来看,往往定居较早且内部较为和平才能形成传统村落。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能够一代代繁衍下来,说明最开始祖先的选址也很有先见之明,要有可以耕作的土地供居民劳作,耕作粮食,环境优越,不会有野兽等的袭击,气候适宜,适合农作物和居民生息。

2.块状分布

块状分布方式也可看作是点状分布的进阶版。在空间上,呈现块状分布,村庄面积逐渐发散扩大,人口较多,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聚居,也会有外来人口的迁徙。这通常出现在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较多的地区。这会吸引外来移民,在原有村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资源上,就近居住。这种情况的产生,会出现一个老村庄的附近,有着一个子村庄的出现。也就好像咱们现在的邻居。从这一种现象可以看出,村落会发展会扩大,也就形成了一个聚居地会有一个老血缘型村落,附近还会有外来迁徙居民形成的子村落。

鄂东南地区的血缘类住宅村落从建筑到地理结构和形态都在总体上以其简明的整体结构和规律来划分,所有住宅都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庭院所构成。血缘型传统的村落内部之间是长幼有序,等级之分观念较为明显,所以对住宅设计、房屋划分等都是对于等级的讲究。各家各院均按照统一的建筑风格、屋顶、屋身以及建筑地基都是采用了对称的图形,房屋的线条,都按照了纵线、横线严格进行了设计。在等级观念下,血缘型村落内的房子和住宅楼按照房间的划分也很严格,主人通常都是选择住在正北偏东的一间,而正北一间则是作为一种可以用来招待外界客人的,也许这就是咱们现在所谓的大堂。东侧厢房位于地势偏正北方低一些,作为房子主人和他儿子的床铺,西侧厢房远远低于东侧厢房,用来供女性主人和其他女儿睡觉。从这些房间的划分中可以看出,传统血缘型的村落,不仅有长幼之别,还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2]。

(三)聚居形态下血缘型村落生活现状

在聚居的宗法思想和习惯下,血缘型村落一直保持着严谨的住房习惯和生活方式,聚居使他们有着差不多的生活习惯,彼此之间相互熟悉,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村落也与时俱进,形成多样化的聚居方式。同时也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村落建筑风格也逐渐出现多元化,对一些建筑设计方面也已经接近我们现在的简单大方,没有过多繁琐装饰设计。

四、结语

血缘型传统村落是湖北也是鄂东南特有的一个文化格局,它的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传统村落文化以其特有的民居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精神信仰文化等资源为黄石聚居地的自然山水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赋予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形成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景观空间的内在价值。除此之外,其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本身就具备了很好的景观塑造价值,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灵感与创作素材[3]。

传统村落的形成一般是在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而血缘型村落的形成,血缘关系是它形成的纽带,地理位置是它形成的基础,大自然的馈赠是它的背景。对于血缘型村落聚居研究,要考虑到该村的传统文化内涵、历史及人文特征,包含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地理位置、气候、土地资源等分析。当前传统村落依然保持着以前的传统思想,但同时也有当今社会下的新鲜血液的注入,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的设计,建筑风格的设计都有当时时代元素,这都有利于传统村落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发展。

基金项目:得到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宗法文化演变与聚居艺术形态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 20YJA760084),此文为该项目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卫鹏.鄂传统村落文化在黄石市“特大城”建设景观规划中的传承应用研究[J].西江文艺,2015(9)

[2]杨国安.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9).

[3]卫鹏.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J].鸭绿江,2019(11).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血缘宗族
爱与血缘的较量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