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微一体”教育模式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框架研究

2021-09-26唐青

中华手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唐青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特点,秉持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构建由“微课程”“微载体”和“微环境”组成的“三微一体”新模式,以适应“微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为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的新模式奠定基础,对于系统探索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有效融入具有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三微一体”;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着眼当下,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数字信息及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主流[1]。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具有“微”特征的产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在这一时代下,人们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微观教育体系中,大多数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都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6]。因而,立足本国实际,符合微时代特征的诸多嵌入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及重视。在高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肩负文化挖掘与传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因而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相融[7],并开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疑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专业的双重培养。

二、国内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国外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较为系统而有效的。从表面上看,英、美等国家的高校并没有独立而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课程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此外,他们还通过涉及职业、社会、民族等多层次的道德内容,进行系统的道德观念、生活准则以及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培育[8,9]。这样不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熏陶,于无形中逐步接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还不易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国内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0,11],在这一指引下,“思政课程”开始向“课程思政”[12]转变。自2014年起,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张黎声教授将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13],在专业教育课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人体解剖学”上出了生命哲理与使命担当。课程思政逐步深入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各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以之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14],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三、“微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微时代”的人类社会,也带来了艺术形态的革新和技术多元化的发展。“微时代”受众对话式的交流方式,高度显示了大众的主体性,它要求媒体成为开放的传播平台。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是信息与舆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此,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应更加积极、准确地把握大众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具体说来,要推动地方主流媒体向新兴媒体拓展,保证媒体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及精粹的有效及正向传播,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及道德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必不可少,其运作也必须符合“微时代”的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创新与技术的进步总是如影随形,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正趋向于跨学科、融技术、重交互的多元化途径拓展[15]。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育教改模式中紧跟“微时代”所带来的时代特点、机遇和挑战。

四、课程思政的框架构建

(一)框架构建内容

“三微一体”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16]。从顶层设计统一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立足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特点,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鲜明的行业特色,深度挖掘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当下云端平台,结合各种微课程教学工具和网络平台,打造课程思政传播的“微载体”[17];通过整合资源,借助思政主题化的毕业设计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构建思政教育的“微环境”[18]。通过“三微一体”创新模式,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伦理观念、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卓越人才。

(二)教学应用

1.“微课程”的建设:立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内涵和脉络,结合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特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提炼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设计伦理等思政元素,将红色经典、德育等内容引入专业课程中,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课程,以微课、MOOC、在线课堂等形式进行呈现,课程内容“微言大义”;

2.“微载体”的打造:优化当下网络平台中的在线开放课程,将其与QQ、微信、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工具或网络平台合并使用过程中充分传播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无微不至”;

3.“微环境”的构建:打造思政主题化的毕业设计展,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构建融入思政元素公共艺术文化“微环境”,达到“积微成著”的效果。

五、总结

着眼当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播、价值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引导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文化自信及爱国情怀等方面具备重要的教育作用。科学合理地将当下的主流技术及媒体载体引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依据专业特性进行嵌入、交融,能够形成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符合当代学情需求的新途径。同样,对于设计类学科发展及教研教改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2020SJA2262。

参考文献:

[1]刚罡.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艺术跨界与融合——访上海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代晓蓉[J].艺术教育,2017(Z8):17-20.

[2]翟承宇,张正.微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文化产业,2021(11):74-75.

[3]张燕霞.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3):43-44.

[4]罗春梅.“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和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6):221-222.

[5]宋颖颖.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3):193-195.

[6]黄秋生,凌子茗.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02):41-44.

[7]孙艺.艺术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研究[J].知识文库,2021(09):197-198.

[8]Li Fanfan.Research Metho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ognitive Neuroscience[J].NeuroQuantology,2018,Vol.16,Iss.5,296-302.

[9]Ornette D Clennon.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f Multiculturalism:The Ethical Challenges,2016,pp.25-69.

[10]崔明远,张世良.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過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75.

[11]程聪,李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J].青春岁月,2016(23):208+207.

[12]吕纯洁,王荣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2):93-96.

[13]徐倩,薛婷彦.张黎声:将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J].上海教育,2017(03):66-69.

[14]赵吟雪.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9.

[15]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56-57.

[16]杨光,李喜峰,马越.“三微一体”: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0):53-55.

[17]吴佳伟.自媒体时代“微载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66-68.

[18]王兴伟.“微环境”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培育途径探寻[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3):127-128.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