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馆工作从深入学习中华文化谈起

2021-09-26李强

中华手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馆中华文化民族

李强

摘 要: 文章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创造的结晶、中华民族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中华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了文化馆工作中加强对中华文化深入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对文化馆工作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 键 词: 中华文化;文化馆;文化修养;提升

文化馆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力阵地,是连接文化和人民群众的中间桥梁,通过文化馆的保存和传递,中华文化得以在民众中继续传承。文化馆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是重大的,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是必修的功课。为此,作为文化馆员认识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是关键和基础。

一、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创新,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代替,在新的形式中包含民族持久永恒的精神。中华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有国家的含义,也有文化的含义。以汉字为例,从 3700 年前殷商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组字的原则上下相承,发展的轨迹历历在目。原因是在政治、军事和自然灾害的干扰下,使用文字的人群无以为继。五千年的延续性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性。

中华文化倡导“厚德载物”,用宽厚的心态包容万物,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夏商时期夏族分布在三河一带(豫西、晋南、关中),东夷、北狄、西戎、南蛮都是兄弟民族。语言不通,兄弟民族与夏族交往要经过翻译,四方兄弟民族不断融入夏族,到秦汉形成一统的汉族。从汉民族的容貌上、血型上,从汉姓的演变历史中都证明汉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体。由于融入汉族的成分不同,南北汉人在容貌上和血型上有较大差异。北方汉人接近北方兄弟民族。南方汉人接近南方兄弟民族。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敕勒歌》是北朝敕勒人斛律金用鲜卑语创作的,译成汉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长短句不齐整。书中的语言称呼,礼仪婚俗,饮食习惯,游艺骑射,宗教祭礼,都有满族文化烙印[1]。周汝昌说:“没有满汉两大民族的融合,是没有产生《红楼梦》作者与作品的可能的”。在科学技术方面,元代《万历年》的作者马鲁丁是回族。他是北京观象台的建造者,浑天仪等七种观象仪器的设计者。服饰方面,汉人古代上衣下裳,裳是裙子,男女都穿裙不穿裤。赵武灵实行胡服骑射,学穿游牧民族服饰,提高战斗力。从赵武灵王到北齐,前后经历八百多年,汉完成服饰改制。今天国服旗袍随满人进关传到中原。我国三大石窟文化遗址,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都始建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河北名胜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各民族古典建筑文化交融的结晶。当年康熙和乾隆南巡,令“画师、工匠,把江南各地建筑名胜加以模写,回京后仿造于避暑山庄之中”。外八庙各有楷模。普陀宗乘之庙仿照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照扎什伦布寺;安远庙仿照伊犁固尔扎庙;普宁寺仿照西藏三摩耶庙;普乐寺旭光阁仿照天坛祈年殿;殊象寺仿自五台山。

二、中华民族一体化

中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有同一性,在意识上有海内一统观。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述强烈的一统观。禹贡成书于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按华夏形势,将全国划分九州,是一统观的标志。任继愈说:“只要细看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不难发现,他们争论的都是如何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建成后如何管理。孔、孟、荀、墨、韩非都提出了他们统一的方案。貌似超脱的老子、庄子也设计了他们治理天下的蓝图,并不是不要统一。”老子讲小国寡民是指基层乡村组织要小,至于管理天下,还得要无为而治的圣人、圣王。

中国的内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国家。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字形区域差异愈演愈烈。秦始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同时统一度量衡标准,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长安办太学,在各郡设学校。西汉末年,太学生达一万多人。清朝全国有宣扬儒学的孔庙 1560 所。林语堂说:“历史上遗传一种宝贵的普遍方式——文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一上之困难。”任继愈说:“行同伦不像书同文那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但它起着更深刻的社会影响。它向中华民族系统地灌输共同的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有“韩如潮、苏如”美誉的韩愈和苏轼对岭南文化都有突出贡献。韩愈一生三过南岭,在韶关、阳山、潮州逗留。晚年贬居潮州,恢复州学,兴置乡校,传播儒学,为百姓祈福消灾。盛世修志,统一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完成大型丛书编纂等文化事业,可以大规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努力吸取域外文化的优秀内容,清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是我国社会长盛不衰的重要方针。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认识的基本前提,进而可以将中华意识文化区分为整体观念、伦理观念、勤奋观念和笃学观念几个观念。对这些观念的认识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前提基础。

(一)中华文化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指的是任何事物存在对立面的转化,存在相反相成,需要和谐与均衡。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反两方面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儒家思想中庸的核心是肯定事物的本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事物的和谐统一“过犹不及”,过头与不够都是无益的。正如中医治病主张治本,强调人体各部分间的不可分割性,生理功能上的互相协调性,病理变化的相互关联性。这与西方正反二元对立的文化观念完全不同,中华文化整体性追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阴阳互补,互为增长的思维境界[2]。

(二)中华文化伦理观

中华文化崇尚“天下为公”,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需要道德来维护,中华文化有发达的道德规范。“教之道,德为先”,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备,德在才前。每一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德。医有医德,艺有艺德,武有武德。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的本质是两个人间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等等。“家国同构”,家和国是不可分的。重视家,推而广之,要重视国。国家一词大概就有这层含义。官吏是父母官,是百姓的父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士大夫立身处世的纲领。

(三)中华文化勤奋观

中華民族的勤奋包含勤俭和奋发自强两个方面。勤是奋发自强,进取革新的基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效法刚健的天道,从大自然的天道中领悟为人的准则,勤奋自强。华人漂洋过海,到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来,靠的是勤奋。翻阅华人经营成功的记录,都会提到勤奋两字。华人勤奋与东亚季风环境和长期小农经济体制有关。东亚季风区有适宜农耕的一面,也有降水变率大、水旱涝等灾害较多的一面。先民只有克勤克俭,积谷备荒,才能度过灾险,繁衍生息。中国百姓就像原上小草,历经万难,顽强求生。

(四)中华文化笃学观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重视学习,尊敬师长是中华文化的美德。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爱好学习、重视教育是基础。199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史蒂文森对美国3500 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时间做过调查,华裔学生每星期学习时间比白人学生多一倍,华裔学生每星期学习40小时。

四、结语

在明确了文化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后,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普及传承下去是关键。文化馆员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传承工作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采集整理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和高度。加强文化馆员文化修养,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鉴别力和认识度,从而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方向把握和传承操作。文章就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本质从历史形成、多元一体、共同体意识几个方面为文化馆员提供了增强文化修养的基础内容,以期对各级各类文化馆员提升工作实效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2]惠西成.中国民俗大观[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文化馆中华文化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多元民族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