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装裱修复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2021-09-26阮晓明

中华手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画心书画作品书画

阮晓明

摘 要: 装裱修复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美化及修复书画、碑帖和公文文档的技术,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的装裱修复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及造纸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历史悠久,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揭裱、修补、染色等都有文字记载。明代的周嘉胄著有《装潢志》[1],清代的周二学著有《赏延素心录》[2],均是我国古代系統论述装裱修复的专门著作。目前国内最主要的装裱流派分为苏帮、扬帮及京裱,这三种流派的装潢风格和修复手法各有千秋,受到世人的认可。装裱形式主要有条屏(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宣和裱,对联及屏条)、手卷、镜片、横披、扇面及册页(推蓬装,蝴蝶装,经折装)。

关 键 词: 装裱流派;装裱形式;传统手工艺

一、书画装裱修复相关理论研究

(一)书画装裱修复的概念

书画装裱修复是一门极其强调专业性、技术性和经验性的技艺,特别是对不同材料、年代、技术流派的书画进行修复。一幅书画从“确诊”到“出院”,至少经过数十道程序,短则一两周,长则数月。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完全利用传统工艺,以宣纸、绫绢、宋锦、浆糊、国画颜料等为材料。以棕刷、毛笔、排笔、美工刀、马蹄刀、针锥、寸尺等为工具,通过洗、揭、补、托、全、镶、覆、装等步骤完成的装裱修复工艺。如同诸多其他传统手工技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师与徒,父与子,手把手地传授,成了代代传承的纽带。装裱的作品形式包括中国传统的立轴、对联、镜片、册页、手卷、条屏等,利用传统技术装裱修复的书画作品不仅在损坏时可以再次揭裱修复,还能达到平、软、薄、光的特点,使书画美观大方。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正是对装裱修复技术之于书画作品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二) 书画装裱修复的基本实施流程

中国传统书画由于画作本身就是创作在比较不易保存的宣纸、丝绢上,加上时间流逝,环境侵蚀和虫蚀鼠咬,很容易造成书画的破损与灭失,因此书画的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书画装裱修复是一门技术要求十分精细严谨的传统技艺,从最开始的材料选择,方案制定,到最后的修复与装裱,步骤众多,环环相扣。

第一步:方案的制定

仔细审视画心,测量画心尺寸,查看画心的材质与破损状况,根据情况制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并准备相应的修复材料。如不需要清洗则直接进入第三步程序。

第二步:清洗画心

用清水或者药水冲洗画心,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去除画心表面的浮尘,黄斑,霉迹,水渍等各类生物和化学损害。而如何将画心清洗干净,又能使画心不受损,并保留一定的旧气包浆,是非常考验功夫的一件事。从清洗前的固色,清洗时的水温,药水浓度的控制,到排笔的运用,每个修复师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三步:揭裱

书画性命全在于揭,揭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修复工作的成败。修复过程中修复师需要揭除旧裱件的覆背纸及命纸,以便修复画心上的破损处并方便后续重新装裱。这一步骤是极其考验技术和耐心的活,稍不注意就会对画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被人形象地比喻为给书画“动手术”,因此书画修复师也往往被人尊称为“画郎中”。

第四步:补缺

揭裱完成后,还需要挑选合适的材料对已经残缺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使画心能够恢复完整。补缺同样是书画装裱修复最核心的工艺之一,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残缺的书画作品恢复完整,也是为了让作品能够长久地保存流传下去。

第五步:小托

当画心被修补完整后,我们就用厚薄相近的宣纸来出助条(助条颜色根据画心走,比画心颜色淡几层即可),并托一层命纸(命纸可以根据画心的实际情况选择染色或不染)。助条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画心,让镶料不直接镶在画心上,而是镶在助条上,方便后人可能的揭裱修复行为。

第六步:全色接笔

全色接笔要求书画修复师用笔和国画颜料补全画心残缺、失色处的颜色,以及接好残缺的画意或者笔画,这个步骤需要相当的专业性,尤其考验书画修复师的绘画技巧、色彩敏感度及美学素养等综合能力。一般在文物修复上我们只要求全色,接笔部分除非有确切的上下文考证才能接,切不可根据自己的臆想而仓促上手。而商业修复则一般都是要求接笔,恢复画面的完整性。

第七步:镶画

画心修复完毕后,就可以着手托染合适的镶料,用以镶嵌画心,镶料常用的材质一般有花绫、耿绢及宋锦等,镶嵌的方式有两种,比较考究的是挖镶,即整块大料中间直接抠挖掉画心的大小,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接缝,整体美观大气,但是非常费料,另一种则是拼镶,即裁切好长短宽窄合适的镶料后,拼镶在画心四周,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料,但是会有较明显的接缝,略影响作品美观。

第八步:覆被(大托)

用托制好的覆被(一般由2~3层宣纸合制而成)刷上浆水,浆水厚薄要适当,过厚裱件发硬,过薄则裱件易空,明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良工用糊如水。” [1]撤水后,覆于镶好的画心背面,用棕刷刷平,并排实。并在所有的接缝处用笃帚一一垫纸笃实吸水,避免上墙后因为接缝处水分过多而崩裂。

第九步:砑装

完成覆被的书画作品在经历板上3周左右的绷挺晾干后,就可以下板砑装了,首先用砑石把背面的覆背纸砑光,砑亮(这样可以在作品卷起时避免粗糙的背面磨损到画意,从而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然后用马蹄刀剔去多余的废边,如果是立轴、对联等卷轴类的形式,还需要装上天地杆。做完这些步骤后,一幅完整的作品才能算真正完成。

(三)书画装裱修复的文化传承作用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部分,流传至今的书画精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神韵、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这些不可再生的书画作品亦是十分珍贵且非常脆弱的文物,既容易受到虫蚀鼠咬、腐朽发霉,又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脆裂碳化,直至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正是得益于修复人员的高超技艺和责任心。一件件伤痕累累的书画作品才得以延长寿命,重新焕发生机,让后世得以观赏与学习。

二、书画装裱修复行业的现状与分析

(一)书画装裱修复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简析

书画装裱修复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分以下几类:

1.文博系统内的修复人员

这部分从业人员主要分布于各省级博物馆、图书馆等一级场馆,人数不多,每个场馆平均只有3~4名专职修复人员,相对于馆藏的文物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但就是这可怜的杯水,还要被众多杂事晃掉大半杯。加上文博系统是行政拨款,所有收入需上缴财政,导致他们接与不接地方馆或私人藏家的修复业务,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动力,接了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不接也不会少拿一分钱。这样的心态普遍存在于这批人群中,也早已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行规。

2.民间修复人员

这部分从业人员对于工作是抱有很大热情的,但鉴于每个人的学艺途径不同,他们的职业素養良莠不齐,既有深藏不露的“扫地僧”,也有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是天差地别,就目前来说民间搞修复的还是以个体户为主,真正成立公司正规运作的还是属于凤毛麟角,而这些公司中获得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则又是十不过一,他们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各类书画展、私人藏家和书画爱好者,这类业务层次相对较低,装裱修复要求不高,但数量巨大。

(二)书画装裱修复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书画装裱修复行业作为一门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的手工艺,在面临时代变迁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912年随着清帝的退位,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正式结束,中国开始了红红火火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轻视和抛弃,西方文化则逐渐受到人民的青睐及喜欢。由此导致了传统书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随着全国城市化政策的推进,无数的老房子被推倒,一幢幢新式楼房拔地而起,这些新房子不管装修的奢简,绝大多数都是西式风格,在这样的空间里,显然张挂西洋油画、现代装饰画等要比传统书画更适合,更协调,也更受人们欢迎。另外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过年时的对联,年画等都早已成了批量印刷的商品,虽价廉但毫无生气。在工业化时代,传统书画已被逼到墙角,书画装裱修复行业也逐渐凋零。

三、结论

综上所述,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作为一项起源于我国,且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手工艺项目,不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更是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及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政策来保护这一技艺,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大家了解并喜欢。书画装潢,好手难得。[2]正是因为懂的人少,学的人更少,才导致装裱修复行业青黄不接,技艺面临断层。我觉得可以向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做得相当好的日本学习,给予手艺人足够的重视及相对应的社会地位,使从业人员不再觉得这是一个毫无前景的行业,那么以上所有的问题必将会迎刃而解。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也定会迎来它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周嘉胄.装潢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6.

[2] 周二学.赏延素心录[M].扬州:广陵书社出版社,2016:2.

猜你喜欢

画心书画作品书画
治愈一幅画
治愈一幅画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
古旧书画揭心研究
小小书画廓
少儿书画作品8幅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