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驱动的物流信息专业硕士培养探索和实践

2021-09-26白永强朱仲杰李君谢智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4期
关键词:项目驱动

白永强 朱仲杰 李君 谢智波

[摘 要] 针对目前物流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结合物流信息专业学科融合性强、实践目标性强的特点,紧紧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一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项目为驱动、以实际成效为目标,将项目的需求和成效动态融入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团队建设和创新评价机制等,完善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养成等多项机制,全方位改革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信息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专业硕士培养;产科教融合;项目驱动;物流信息方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科教融合项目驱动的物流信息方向高素质专业硕士培养探索与改革”(JG20190365)

[作者简介] 白永强(1983—),男,河南武陟人,博士,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视频信息处理研究;

朱仲杰(1976—),男,安徽安庆人,博士,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视频信息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4-0107-04     [收稿日期] 2021-02-08

一、引言

物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些年,天猫、京东等电商普及,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变革,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物流业的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除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物流人才緊缺,特别是高素质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紧缺,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物流工程专业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专业,已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专业硕士人才,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不同时期涉及信息技术的专业种类和技术层次也迥然不同,导致现有的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无法完全满足地区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制约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

由于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偏重技术实践,与企业行业地区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如何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并结合物流技术,优化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衔接,对提升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共有100多家物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促进了我国现代物流学科的建立及物流产业的发展完善。但是,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及技术变革来看,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略显缓慢和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计滞后

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硕士的学科体系基本成熟,基本形成了“产科教”联合为主的培养模式[4]。但是由于新经济、新模式、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物流信息方向现有的目标定位无法准确匹配地区经济和行业需求,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计尚停留在物流体系研究的层次,重系统工程轻技术支持,存在课程设计与工程项目“离层”的现象。因此,所培养的人才滞后于现代物流业运营模式和技术需求的转变速度,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二)师资队伍在“产科教”方面呈“点阵”结构

专业硕士培养的根基在于师资力量。对于物流工程这一综合性边缘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管理或技术方面的专业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企业、行业的实践和项目经验,并注重二者的融合。目前,培养单位多为单一型教师,双能型教师相对较少,多能型教师稀缺,基本在产业、教学、科研三方面呈“点阵”结构,尚未形成一专多能通用型的“网络”结构,导致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

(三)就业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成熟

由于课程设计和工程项目“离层”现象,以及师资队伍的“点阵”结构,现有的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主要停留在就业能力的培养阶段。据统计,该专业方向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创新(博士升学率)和创业(技术转化率)仍呈低迷状态。可见,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模式仍有待探索和改革。

(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综合质量保障能力失衡

专业硕士注重技术实践,但目前物流信息方向的重心有失偏颇,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而言,注重课程考核和毕业设计的审核,校外实践、项目参与和创新创业并没有完全纳入其中;对导师而言,校内、校外导师相对独立,二者在指导过程中投入的精力、积极性、协同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对高校而言,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合作企业的产科教融合,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能力培养—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培养理念与思路

由于专业硕士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物流现代化,因此,本文紧密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一主线,构建“能力培养—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模式优化和技术需求以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机融合到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研究、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项目实践为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为新时期物流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项目驱动
基于项目驱动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模式重构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电子工艺实习》课内创新实践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基于项目驱动的《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教学思考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