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

2021-09-26菅肖霞顾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4期
关键词:隐性青年教师教学质量

菅肖霞 顾海

[摘 要] 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的教学主力军。发挥青年教师的才智与价值,是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是值得高校青年教师和教学研究机构深入思考的问题。从青年教师的角度,思考影响青年教师发挥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因素,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与情况,从教学技能提升途径、心理认知阶段分析,以及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青年教师;地方高校;教学质量;逻辑思维;认知阶段

[基金项目] 2016年度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换乘场站出入口人群博弈行为与安全疏散策略研究”(ZZZZyyx16016)

[作者简介] 菅肖霞(1981—),女,内蒙古包头人,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青年教师发展、公共安全及应急疏散管理策略研究;顾 海(1974—),男,浙江宁波人,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国际会计与会计史、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4-0030-05   [收稿日期] 2021-04-16

近年来,地方高校录用的专任教师一般均具备博士研究生學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均经过系统化创新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知识管理的技能。如何让青年教师群体,或者称之为教学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是值得青年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深入思考的问题。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与想法,抛开青年教师的收入、地位等社会因素,仅从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研究的角度,思考阻碍青年教师发挥其教学价值的客观因素,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19年统计数据[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为50.68%,由此可见,青年教师队伍是相当庞大的。此外,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的主力军[2,3]。但是,青年教师是否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是否能在教学上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本文从青年教师的视角出发,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变教学策略,从中发现阻碍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经验

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录用条件中,并不限制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大量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博士愿意成为高校教师,并且认为高校提供了继续进行科研的良好环境。对于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而言,无论是从教学要求还是从科研强度的角度考虑,地方高校专任教师的职务与其学历和能力相对较为匹配。从地方高校专任教师招聘要求看,科研的考核要求在不断提高,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基本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博士研究生阶段工作的后续完善与提升正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而高校鼓励研究课题的申报正好为博士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大量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博士被地方高校录用。

但过度强调科研能力,势必会弱化教学能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师范教育的系统培训[4],缺乏背景性的教学知识[5]。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6],在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教学互动等方面,缺乏专业的训练;在制定合理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一系列教学相关的硬性工作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尽管这些内容表现为表格文件,青年教师似乎不难填写完成;然而,这些教学工作不是简单的填表任务,而是多因素、多方位、多变化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合理衔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其中各个环节的教学意义、设计思路、培养目标,未必能深层的实现与客观评价,最终都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课程杂多,缺乏深度挖掘

青年教师尽管缺乏教学经验与技能,处于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阶段,但是具备极大的学习冲劲与工作干劲。他们每个学期会承担不同的课程,很可能这些课程是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但是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懂得如何从高校内部或外部获得大量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材出版社提供的课件、习题答案、微视频等。由于时间有限,青年教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专注于熟悉课程内容。通常,大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需要一个学期,也就是近三个月的时间。面对一门新课,教师备课的时间是一个暑假或寒假,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在授课前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与提炼,同时要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资料的准备与熟悉工作。此外,青年教师在一个假期的时间里需要准备2~3门新课程,还要完成科研项目等多项任务,因此,备新课只能是仓促完成。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青年教师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要比大学生强很多,抓住课程的主体思路、重点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从大量的内容中提炼出知识体系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把提炼出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理解、感受、经验加以丰富,就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果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新课程,不利于青年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隐性知识浪费

青年教师承担新的课程、准备上课资料,但如果后续这个课程得不到延续则是备课资源的浪费。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课程,主干课程由有经验的教师承担;新教师承担选修课、非重要专业课,甚至是临时加课。不管教授专业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教师不会区别对待,都需要充分准备,花费精力收集资料、熟悉内容。有时由于学院课程设计发生变化,这门课程也许只上了一个学期,下个学期就取消了。表格上的删除很容易,而教师为此付出的精力与知识传承的储备资源被删除则是隐性知识的浪费。

“隐性知识”的概念是1958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论著《人的研究》中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等表达的,是显性知识;不能系统表述的,是隐性知识[7] (P1)。按照“知识创造理论之父”,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观点,隐性知识包括技术层面和认知层面,前者包括个人技巧,是“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后者包括信念、理念、价值和心智模式,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7] (P1)。因此,隐性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学习甚至生活都是相当重要的。青年教师经过了博士研究工作的系统化训练,总结了学习、研究工作的经验,具备了丰富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个人技巧。

猜你喜欢

隐性青年教师教学质量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