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

2021-09-26孙茹阳

中华手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闽南地区民间舞民间舞蹈

孙茹阳

摘 要: 舞蹈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和象征;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是中国民间舞的一种,同时也是闽南地区独特文化的载体。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由闽南文化沃土中诞生,因多样的文化因素造就其丰富的种类,其现有形式和发展变迁都離不开闽南民间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它不仅是闽南传统民间文化的缩影,也是闽南人生活理想和观念价值的寄托。

关 键 词: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石,融合了古闽越族文化和海外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闽南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不仅保留有传统的祭祀乐舞,也保留了大量的生活劳动歌舞。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反映了闽南地区民众的民间信仰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和节日习俗的演变及发展。[1]

一、植根本土文化形成,融合中原文化发展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生成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闽南,古为蛮荒之地,闽越先民生活在江海相交、地理环境复杂的东南地带,这里常年蛇类动物肆虐。蛇能脱皮蜕变,窜突腾越,水陆两栖,来去无踪,能毒杀猛兽,甚至吞食人畜。在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古闽越人形成了对蛇的图腾崇拜,祈求神灵的庇佑。在蛇图腾崇拜的作用下,古闽越人以手拍击自己的身体发出清脆的响声,以胯部的横移和身体的“S”型姿态模仿蛇神的形态,以达到娱神媚神的作用,这也是拍张舞的基本形态。拍张舞最早是为祈福而进行的一种巫术性行为,以力量均衡的拍胸、夹肋、拍腿、拍掌等打出“七响”的动作节奏。正是蛇图腾崇拜、“七”数崇拜心理、人类的模仿本能及表现冲动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了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拍胸舞的产生。

初唐到两宋的三次大移民使中原文化传入闽南,包括河南的花鼓灯、豫地秧歌、河北冀东的“地秧歌”等,其与闽南传统民间舞在体态、舞姿、动律、舞蹈表演形式乃至服装、道具上都十分相似。可以说,中原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是闽南传统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最重要源头。闽南传统民间舞蹈也是随着秦、汉至唐、宋的中原文化传入的进程,逐渐进入成熟期。到了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海外文化,包括伊斯兰舞、印度舞、波斯舞、阿拉伯舞等,与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产生了相互的渗透与融合。明、清时期,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有所拓展,民众为抒发对闭关锁国高压政策的强烈不满,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艺术地表达了反抗压迫、顽强抗争的思想情绪,寄托理想愿望,其表现的主要形式有“踩街”、民间节庆、文庙、祭祀性活动等。

正如拍胸舞是融合了蛇图腾崇拜心理、人的模仿本能及表现冲动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一样,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正是在多方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出来的。在闽南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的多重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内部的生物因素,以及起主导作用的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唐及五代至两宋,三次大迁徙将中原的文化艺术传入闽南地区,对闽南传统民间舞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本质特征还是由其深深扎根的闽南独特的文化土壤决定的。凡事都会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舞蹈也不例外。对于闽南传统民间舞来说,中原乐舞及海外乐舞的传入,只是闽南传统民间舞蹈发展演进历程中的一个个节点。不管是来自中原的秧歌,还是来自海外的印度舞、波斯舞、阿拉伯舞,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舞蹈样式,它们传入闽南地区,与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相遇,发生相互作用,会得到一些阶段性的产物。每一种民间舞蹈样式都是当地文化基因的表达,而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生长的闽人的宗教信仰、观念意识、生活、劳作形态等内部因素,才是生发闽南民间舞蹈独特动律特征、表演形式、服饰装扮的决定性因素。[2]

二、源于生活,形式多样,赋予理想

村落是闽南传统民间舞生成和存在的单元,闽南传统民间舞在村落这一社区的多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与文化塑造,又深化了社区中与社区之间的交往交流;不仅使社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还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它与闽南地区的村落文化紧密相连、互相促进。

闽南传统民间舞作为一种植根于闽南独特文化土壤而生成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涵化海洋文化的农业文化形态、生活与艺术双重性、群体性、综合性、即兴性等鲜明的艺术特征。其中,“即兴性”最能体现民间舞蹈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即兴能力,不仅要求表演者具有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还对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民间节庆活动的舞蹈表演中,民间表演者常常可根据当时的情景、环境、条件、场地、自然景物、氛围等因素,进行应时应景的即兴创作表演,表演者也会因此受到民众的喝彩。表演者和观演民众间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丰富多样,主要有“拍胸舞”“火顶公火顶婆”“大鼓凉伞”“钱鼓舞”“大神尪”“竹马灯”“宋江阵”等。这些多样的表演形式凝结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劳动的智慧,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农耕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化表达。人们在舞蹈中寄寓了美好的生活理想:不仅希冀生命繁衍、种群兴旺,也期盼平安幸福;不仅感化人格道德,也赞颂保卫家国的精神;不仅期望美满的爱情、追求财富,也赞颂了劫富济贫的观念。

三、在变化中传承和发展

闽南传统民间舞作为闽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外化表达形式,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不断变化的,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乡村社会中的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由原来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节庆典礼上的表演,转变为一种以娱人为本质目的的群体娱乐、健身形式,而广泛存在于乡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中。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闽南传统民间舞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化市场,这不仅是闽南传统民间舞蹈自身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闽南传统民间舞蹈传承和延续的内在需求。随着当今世界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愈发表现为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以对国民意识形态起重要影响的、以文艺领域为代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闽南传统民间舞蹈开始进入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从体态、动律、组合的练习,到风格性的学习,从即兴能力的培养到舞台上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表演技能,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时代在更迭,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随着人们的审美倾向与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闽南传统民间舞蹈必须进行现代转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民间舞也在“被产业化”和“被商品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传统的民间舞筑起了厚厚的“保护层”,“保护层”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它深入地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生产、娱乐的各个方面,不仅起到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作用,更是在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在人们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为人们接受民间舞真正艺术性的那部分,做好铺垫,奠定基础。但如果人们一味注重舞台效果、堆砌编创技法,不注重最纯正的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那么这最重要的部分则会有被越来越厚的“保护层”埋没的危险,其文化内核也可能逐渐淡化,最终仅留下空有形式的躯壳。

故笔者认为,不论是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或是以健身舞、广场舞的方式融入人们的健身娱乐活动,还是进入大中小学艺术类普及型教育课程,都不能使闽南传统民间舞的精髓与核心得以传承。而真正要使其艺术精髓和文化精神内涵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还是在专业院校的民间舞课程和专业院团的作品中。或是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亲身传授,或是舞者的田野调查与采风,或是专业编导在深入当地生活的观察感受后,经过艺术处理创编出的精品剧目,只有这样才能使闽南传统民间舞蹈从动律、表演、人物形象塑造到呈式、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准确地、把握精髓地传承下来,并且在民间艺人现有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创造、提炼,继而得到升华。

四、结语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是一条流淌着族群文化记忆的河,以身体表述裹挟着常在常新的文化因子,一路滚滚而来;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体现着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理想的寄托。血脉不仅需要延续和传承,更需要强健和更新。唯有在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创新中,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才能在时代大潮中不被湮没的同时发挥作用——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 闽台文化关系论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民间舞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新媒体与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