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影响
2021-09-26董素贞
摘 要: 马来西亚电影《光》讲述了自闭症患者文光与弟弟的日常相处。忙于生计的弟弟时常忘却倾听哥哥内心的需要,但依旧会尽力地照顾哥哥。影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上。这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在华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光》 中国传统文化 马来西亚华人 影响
与类似主题的美国电影《雨人》一样,马来西亚电影《光》反映的现实是自闭症和手足之情。《雨人》里的弟弟查理(汤姆·克鲁斯饰)想方设法利用哥哥雷蒙(达斯丁·霍夫曼饰)的非凡记忆力去赌场行骗,让自己赢得了一大笔足以摆脱贫困生活的奖金。雷蒙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行为怪异,举止异于常人,但他天才般的计算和分析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查理终于接受了这个从小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唤起了他的记忆和良知,手足之情战胜了掠夺300万美元遗产的贪欲。
《光》中的哥哥文光(庄仲维饰)自幼不幸罹患自闭症,个性敏感,无法专注集中,更不善与人交际。在母亲撒手人寰后,弟弟便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重任。弟弟(张顺源饰)一直设法帮助哥哥寻找工作。面对哥哥的屡次搞砸,弟弟气愤又无奈。直到有一天,弟弟听到哥哥房间传来的音乐声,才意识到哥哥的音乐天赋。故事结局自然是哥哥和弟弟互相理解,继续好好地生活着。电影取名为《光》,既是主角哥哥文光的名字,也是照进每个人心中的爱和坚持,是耐心去倾听、理解、包容他人的善意。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深刻影响。
一、“孝悌忠信”的价值观
影片中,哥哥文光对声音有特别敏锐的感知,甚至能辨别出声音的赫兹,计算方式精准快速,他迷恋和收集各种玻璃杯具。通过正常人以为的“偷”、他认为的“拿”拿走小贩的玻璃杯、乞丐讨钱的玻璃杯和大型商场1799令吉的水晶碗。他滔滔不绝地向素恩(陈子颖饰)介绍玻璃杯发出的美妙声音,他梦想要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钢琴。而为生计奔波劳碌的弟弟是一家台球场的服务生,他不能理解哥哥文光的“不务正业”,忽视哥哥的异秉,设法让其从事常人的工作。影片中各种堆叠的叙事以此展开,剧情很平凡,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但两个主演的走心表演和精细的生活细节令人惊叹,弟弟的无奈和哥哥专注的神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有这样温暖的一句话:“每个人都会发出不一样的频率。虽然他跟别人不一样,可是在他的世界里面,一定有一小部分是可以被接受的。”
《光》的灵感来自导演及编剧郭修篆和哥哥郭修锴的真实故事,电影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导演与哥哥相处的生活琐事,如同电影中的哥哥文光一样,导演的哥哥在成长过程中也曾被误解,但家人的理解和陪伴,让他跟这个世界友好相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整部影片中,弟弟的名字全程被忽略,这个现象耐人寻味。妈妈临终嘱咐弟弟照顾哥哥,这个重托使弟弟被动地放弃建立家庭的幻想。在女友发来与别人结婚的消息时,他只能默默承受,继续认命地照顾哥哥。这种隐忍和伟大正是马来西亚华人继承中国传统“孝悌忠信”价值观的体现。
同样演绎手足之情,同样强调有别于正常人的自闭症患者,西方电影《雨人》中的弟弟与父亲争吵后一走了之,十多年来没有与家人有任何联系。东方电影《光》的导演则以轻松诙谐的马来西亚方式演绎亲情和友情,即便再苦再累,它是“甜蜜的负担”,因为“他是我哥哥”“我是他弟弟”“你是鼎力相助的好友,无须多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马来西亚华人在电影中展现了儒家的价值观。
影片中,弟弟回乡祭拜母亲时,一大片辽阔的山头呈现眼前。瞭望神州,从此忘却了故乡,马来西亚华人繁衍,最终落叶归根,生命的最后一站是华人义山,所有南来的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等都将在此埋葬。电影《光》中可以告慰妈妈灵魂的是有病的儿子文光可以嘱托给弟弟照顾:“以后你要当哥哥,妈妈睡了就不会再起来了,记得叫哥哥早上起来要刷牙……”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天生流淌在华人的血液里,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它属于华人的家庭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导演在影片开端响起的《我的家庭》乐曲,是任何一个在马来西亚上过华文小学的孩子的必学曲目。患有自闭症的文光用自制的第一部“钢琴”弹奏的第一首歌就是《我的家庭》,这首儿歌,让仿佛在世人眼里什么都不懂的他惦念着妈妈和弟弟对自己割不断的亲情。影片的结尾以高亢的交响乐再次回放《我的家庭》,展现鸽子高飞的场景,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
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文光和弟弟生活的吉隆坡市,到处都有华人生活的印记,华文广告牌“达昇电子有限公司”、T恤上“XX牛肉”等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汉语的广泛运用。2018年,《光》斩获第28届福冈国际电影节熊本市奖,在第十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获得年度新锐导演和年度新锐男演员奖。2019年,第三十届马来西亚电影节上,《光》更是一举将最佳导演、最佳潜质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四个奖项收入囊中。
《光》体现了马来西亚种族多元化的特点,大量的马来西亚式华语对白可能偶尔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正是这种这种掺杂各种语言和方言的表达成为整部戏的精髓和特色,如打麻将的印度牌友随口说出的客家话、广东话和华语,甚至无伤大雅的粗口等。除此之外,馬来西亚华语还夹杂着大量外来语,如印度语、英语等,整部戏的语言就像大杂烩,自然有趣。
当然,这种特色的形成,与马来西亚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吉隆坡开埠之时,华人客家籍首领叶亚来开锡矿厂,改造居住的房屋,修建公路和桥梁,疏通河道,使得吉隆坡初具大都会的样貌。之后的华人在这里开荒拓土,伴随他们的观音、关公等民间信仰在这里生根。在保有自己文化之根的基础上,马来西亚华人又自觉地与其他各民族融合,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就像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一样,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早期华人所到之处必有宗族教育,华侨领袖领导地方上的热心人士,构建华人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坚毅而执着,生生不息。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成立新式学堂,并改制所有旧有的私塾。新式学堂保留了对传统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科目。1904年,马来西亚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创立,即位于槟城的中华学堂。
现今,马来西亚华人民间系统所办的独立中学(简称“独中”),由董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与教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管辖。他们制定的《华文课程纲要》明确将华文定位为民族母语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继承和发扬华人族群历史和价值观。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并不仅仅是语言教学,其最大的使命是承传民族薪火。一切弱化或不利于华文教育的行为,马来西亚华人都视为威脅并坚决抵制。可以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所以能保留,并且有很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倚靠众多华人团体如会馆、庙宇、义山、福利会的支助。华人团体经常举办义演义卖会,所筹款项一概投入到学校,如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给贫困华人子弟,学习成绩属于中上等的学生领取各种奖励金几乎都不是难事。当地华文媒体,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等,也担起了一脉相传、薪火相承的民族重任。
电影里出现两次华文小学,两所小学的墙上书写着大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不是导演刻意的安排,而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常态。马来西亚华人会依循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教导小孩,华人子弟从小学开始背诵《三字经》 《弟子规》 《满江红》等,初中学习 《琵琶行》 《爱莲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木兰诗》等,高中研习四大名著等,在这些经典的熏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新加坡教育体制改道成为英语教学后的恶果至今仍受争议。1980年,时任总理的李光耀先生关闭南洋大学,这是东南亚唯一的一所华文大学,这么做相当于绝断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深造之路,由此招来了各种谩骂。而今,马来西亚政府批准开办的3所民办学院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和韩江学院已于2019年升格为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自己的大学。
与其说《光》是成功的,不如说华人在自觉传承民族文化上是成功的。华人社团始终坚持华校“母语母文教学,传承民族文化”的原则,以抗衡马来西亚政府的一元化国民教育。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华文教育都出现断层,同化政策导致华文教育遭到扼杀,唯独马来西亚幸免于难。当然,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上,马来西亚华人任重而道远。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9年的估算,在全国3260万人口中,华人占比进一步下降至22.8%。到2040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数量将以低增长率或零增长率增加至747万人,华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则将进一步下降至20%,而马来人群体占比将上升至72.1%。华人面对的还有人口外流等问题。有人讽刺,马来西亚就是新加坡的人才输出国,是新加坡城市发展的人才库。深受华文教育影响的马来西亚歌手如曹格、梁静茹、戴佩妮、阿牛、李佳薇、光良品冠等也各自移居别国以寻求更大的发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出路也将一如既往地成为当地华人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 者: 董素贞,硕士,晋中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