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途径探究

2021-09-26刘伟豪李荣兴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科类毕业论文选题

刘伟豪,秦 莹,李荣兴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一、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三个主体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论辩思维、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写作水平、文献分析能力等的综合性考察,是本科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程序之一,也是对各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论文的质量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1]。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相继召开,都对优化毕业论文管理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分析文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建设,对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和实现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教师及管理者是毕业论文全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学生是毕业论文的完成者,其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者,教师的启发、指导是提高论文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系主任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者是督促者,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会影响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态度和效率[2]。因此,需要综合这三个主体的配合情况来思考,客观判断文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从而对症下药找到提升质量的良策。

二、文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认知和重视不足

有部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存在着认知不足、思想不重视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一般都没有写过如此长篇的文章以及学术论文,也不懂得如何高效地调查数据、整理资料,面对查重和答辩,一开始就会产生畏惧心理,而教学层面却忽视了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压力,若不加以疏导,就会加重学生的茫然感,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低,独立性不强,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热情,依赖于指导教师,造成一种“不督不写、不教不学、不逼不改”的现象,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都较为被动。再次,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毕业论文的作用和意义所在,只是简单地把它当作一次“毕业作业”,甚至功利性地认为毕业论文对工作和升学产生不了直接的价值,反映出其思想意识上的忽视和认知不足。

(二)学生的写作时间不能保障

充足的写作时间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理论上来讲,学生都会在毕业答辩的几个月之前甚至是第七学期就开始论文撰写,完成初稿,以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现实就是,由于毕业年级的学生需要寻找工作和考研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就会忙于实习和求职,以考研、出国升学为导向的同学就会忙于目标课程学习,以致写作的时间被严重压缩。据反映,有些学生在完成省级公务员考试后才开始撰写初稿,这时距毕业论文答辩不足一个月,时间之仓促令人哀叹。

(三)学生缺乏科研与学术训练

虽然没有要求本科生像研究生一样要开展系统性的科研工作,但是毕业论文作为本科阶段必要的人才培养环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性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意识。从学生的毕业论文现状来看,一是教材化现象严重,研究流于表面,行文表现出形式对称优美而内容空洞老套,多概念阐述而少实践观点,多理论探讨而少实证分析,即“正确的无用话”占据了大量篇幅;二是学术规范不够,例如摘要不得要领,只在摘要里进行自我评价或是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3],而没有精简地阐明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观点结论等,又如引用内容的注释不规范,参考文献著录残缺,对国内外重要的文献把握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从科研训练来看,在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处于一个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面对本科生的科研学术类课程和讲座较少,很少结合毕业论文来引导学生。有些文科类专业平时毫不注重科研训练,学生在大三结束甚至是论文选题的前夕,才开始接触到科研的相关知识,这就必然产生灌输式的速成教育模式,学生的盲目性和不适应性油然而生,不能真正了解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撰写要求,难以写出一篇具有一定学理性和规范性的学位论文。

(四)学生的选题方式有待完善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步骤,良好的选题是开启成功研究的钥匙。现代文科类大学生对学位论文的功能认知,基本上是一种“无用论”,因而选择何种题目进行论文工作也就无所谓了[4],学生不重视选题,被动选择老师提供的题目和方向,如若发现其与兴趣和能力无法匹配,就会导致后期换题,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对新选题的研究,而自主选题可以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自主选题由学生综合考量自身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动力。实际上,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中,自主选题方式并没有占主导地位,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来选题者居多。另外,从选题来源来看,很少有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教师科研课题等来挖掘选题信息,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相应的科研活动,但是缺少学术实践的贯通,忽视科研训练的延伸。

(五)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者,其指导态度、科研能力等都会对论文质量产生影响。第一,由于高校的扩招,不断增设新专业,从而造成师生比例不合理。在毕业论文关键阶段的第八学期中,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外,还要忙于指导众多学生,精力有限,压力陡增,导致教师的投入不足,客观上影响了指导效果。第二,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方法陈旧,知识更新缓慢,指导水平自然有限,据调查,有部分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对学生的论文指导仅仅限于语病、笔误等语言表达和论文格式方面,而对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这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升。

(六)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单一

单一的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和评价标准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现状。由于当今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越来越凸显,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发挥毕业设计对现代人才培养的作用。所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势在必行。虽然国内少量高校已经开启了多样化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但是大部分文科类专业仍固守旧制,评价体系僵化,不敢迈出改革的步伐,当前的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跨学科的融合性、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单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进新文科建设发展。

(七)毕业论文管理缺乏反馈机制

绝大多数高校完成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和工作总结之后,就结束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所有程序,而没有开展毕业论文的反馈和评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反馈程序是挖掘信息、发现问题、教学改革、管理优化的重要方法。如若没有反馈机制,学生对成绩有疑问,难以进行核查和申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也很难得反馈,教学管理者就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完善。众多高校专注于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而忽视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的总结,缺乏管理制度上的反馈机制。

三、提升文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学生只有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毕业论文的价值,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从而减少依赖性,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要树立对毕业论文的正确价值认知,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毕业的必选条件,还能使专业知识运用、写作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科研水平等得到综合锻炼和提升,是一次素质升华和状态过渡的良好机会,不管对就业还是升学都会产生较为长远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师要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把握论文开始前的时间,主动关心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学生论文写作时的情绪变化,针对压力、情绪波动过大的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疏导[5]。

(二)前移教学安排

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主要安排在大四学年,第七学期开始选题、开题答辩等准备工作,第八学期开启正式答辩等关键程序,学生的求职、考研升学与毕业论文难免会产生不协调,对此,应进行教学安排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第一,根据各个专业实际情况,前移选题和开题的时间,调整实习和专业课程,使之与毕业论文的安排相协调。第二,前置导师负责制,可在大三就落实导师安排,提前增进双方的了解,减少后期的指导压力,要进行毕业实习的同学也可以在实习期间,与导师保持沟通,以便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选题和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对那些一进校就有意考研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从大一就进入有课题或项目的教师团队中,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积累科研经验,缓解适应学术写作的紧迫感。

(三)完善科研训练体系

第一,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打造数字化网络平台,从而建立毕业论文研究资源库,该资源库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包括选题表、任务书、开题答辩书、中期检查、评审表、指导记录、评审标准、论文格式模板、毕业论文工作流程图等在内的一系列有关毕业论文的文档;另一方面是保存培训视频、指导课件以及示范性优秀论文,通过这种方式,这些资源便可长久利用,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硬件条件。第二,增加科研训练课程及相关活动,课程内容应涉及研究方法、写作技巧、格式规范等。活动方面应该包括专家讲座和科研课题,科研能力和学术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活动安排在本科阶段的全过程,而不是集中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前夕,从而减少学生适应科研学术的时间,避免灌输式、速成式培养模式带来的弊端。

(四)优化学生的选题方式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选题在毕业论文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实践经验、研究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及完成选题和研究所需的资料、经费等客观条件。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自主选题,可以提供选题方向,但是尽量避免直接命题,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严控选题关,重点关注题目的质量和可行性,认真审议修改,防止自主选题带来的方向偏离和价值脱钩。再次,管理者要深化选题制度改革,把握专业特点和定位,实行分类多元选题,例如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学生可多从实习、社会实践等角度进行选题,增强论文与社会现实、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对于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的文科专业,应该促进学生科研实践的延伸,鼓励学生结合科研课题、学科竞赛等来确定题目。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对于指导教师任务重、师生比例不协调的问题,既要靠前置教学计划,避免任务过渡集中在大四上学期,疏解教师的压力,也要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引进,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兄弟院校的资深教师作为客座教师或者兼职教授[6],对于一些应用型文科专业,还可以联合校外的行业人才作为兼职导师,解决师资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既要实施职称评定对科研论文的考核,又要对青年教师或者经验不足的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建立“优师帮扶、经验传导、模范示例”的机制,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前沿理论和先进方法,把握专业动态和研究现状,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六)实施多样化评价标准

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实施多样化评价标准,是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突破,是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选择。通过推进多样化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分流职业型和学术型人才,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定位。所谓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不是否定毕业论文的价值,也不是摒弃传统毕业检验的方式,它同样是一种检验学生水平的做法,可以与传统毕业论文的形式融合和补充。以H大学某文科学院为例,该学院近年来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了多样化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并初见成效。该改革方案规定,可将相应的学术成果和服务社会的课题项目转化为毕业论文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见表1),但是成果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保持一致,以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检验的目的。

表1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成果评价表

(七)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反馈机制

只有建立事前准备、事中严控、事后反馈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多方位管理,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立毕业论文管理的反馈机制。第一,建立沟通联系人制度,保障反馈渠道畅通有效,如学生对成绩有异议,可通过此渠道来核查或申诉,将意见反馈到学术委员会或论文管理专家组,学院做出及时回应。第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后,管理者要针对学生、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包括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学术不端抽检、工作评估等,形成总结材料,在学校或学院有关会议上进行讨论,按照专家意见改进优化,并将此固化为一种常态化的制度。

总而言之,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学生、教师、管理者三方主体齐发力,才能切实解决当前文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好毕业论文能力提升、素质涵育、学业评价、教学检验等功能。

猜你喜欢

文科类毕业论文选题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文科类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关于高校文科类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