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

2021-09-26张萍殷玲张虹张卫星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屈肌痉挛疗法

张萍,殷玲,张虹,张卫星

(新乡市中心医院 儿科,河南 新乡 453000)

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不仅限制患儿的移动能力,还可形成固定化姿势异常、骨骼肌肉畸形等不良事件,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康复治疗可纠正异常姿势,重建并发展正常运动模式,利于患儿生活自理及重返社会。其中脑电生物反馈(EEG biofeedback,EBF)疗法通过对患儿脑电波进行强化或抑制,使患儿达到一个健康脑电波段,从而调节大脑功能状态,但存在主动训练不足弊端,部分患儿康复效果欠佳,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1]。悬吊带训练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强调主动训练,在不平衡状态下加强核心肌群肌肉力量,利于提高身体对平衡及姿势的控制[2]。但SET目前在儿童康复治疗中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EBF联合SET对SCP患儿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门诊接受康复治疗的100例S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10岁,平均(5.81±0.46)岁;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3]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11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9岁,平均(5.83±0.48)岁;GMFCS分级Ⅰ级17例,Ⅱ级24例,Ⅲ级9例。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新乡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4]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脑电图、CT等检查确诊;②GMFCS分级Ⅰ~Ⅲ级;③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④患儿意识清晰,可正常交流;⑤年龄3~10岁;⑥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肢体先天性畸形;②近期接受肢体矫正手术治疗;③具有精神疾病;④具有严重视觉、听力障碍;⑤依从性较差不愿配合;⑥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⑦康复期间病情加重。

1.3 训练方法

1.3.1常规康复训练 所有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疗法:以Bobath康复技术为主,包括双脚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每次30 min,每日2次,每周5次。(2)推拿:康复师采用推、拿、按、摩、滚、揉、掐等手法对患儿全身进行推拿放松,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3)针刺: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对患儿身体各部位经络进行针刺,每次30~40 min,每周2~3次。(4)踝足矫形器: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运动能力进行控制等。

1.3.2对照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EBF疗法,具体方法如下。采用DY-5100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及生物反馈系统(湖南德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分析患儿脑电波反馈情况,以抑制4~8 Hz θ波、增加13~42 Hz β波为主进行相应的短时记忆力、注意力维持及视觉追踪等训练(当θ波、β波达到预定目标值时,系统会自动播放音乐、动画等,康复师通过语言、动作等引导患儿进行相应的感受、想象,并不断重复该感受直至训练结束),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时间为6个月。

1.3.3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SET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训练前,对患儿进行弱链测试,根据结果针对性进行开链或闭链训练。(1)伸髋肌群训练:取仰卧位,将患儿双侧踝关节下方放置于钢性悬吊带中,进行抬臀、伸膝、伸髋训练,每个动作保持10 s,然后放松10 s,各动作完成4~5次。(2)腹肌力量训练:取仰卧位,双膝关节下方放于悬吊带中,伸髋伸膝,身体尽量平直为一条直线,保持10 s,然后放松10 s,各动作完成4~5次。(3)骨盆旋转练习:取仰卧位,将悬吊带放于膝关节下方,另一条腿悬空,腹部用宽带固定,拉高弹力绳使盆骨稍微抬离地面,同时进行伸髋、伸膝、抬臀,并使双腿稍微分开,每个动作保持10 s,然后放松10 s,各动作完成4~5次。(4)骨盆旋转练习:患儿取仰卧位,将患侧膝关节放置于悬吊带上方,另一条腿保持悬空状态,同时固定患儿腹部,然后将弹力绳进行抬高,使患儿盆骨稍微抬离地面,同时进行伸髋、伸膝、抬臀,每个动作保持10 s,然后放松10 s,各动作完成4~5次。(5)步行控制训练:患儿取站立位,将平行棒悬挂于适当的高度,协助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棒,然后对平行棒进行推拉,帮助患儿进行肢体旋转、重心转移等训练,每次5 min,每日1次。所有动作完成时间在30~45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时间为6个月。

1.4 评价指标(1)患侧肘屈肌、腕屈肌的肌张力。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5]评定患侧肘屈肌和腕屈肌肌张力情况,将该量表中各个分级 0、1、1+、2、3、4级分别量化为 0、1、2、3、4、5分,分值越低表示患儿痉挛改善越好。(2)平衡功能。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6]评定患儿平衡能力,该量表14个条目,每条目0~4分,分值为0~56分,分值与患儿平衡能力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肘屈肌、腕屈肌的肌张力治疗前,两组肘屈肌、腕屈肌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两组肘屈肌、腕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两组肘屈肌、腕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3个月时,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患侧肘屈肌、腕屈肌的肌张力情况比较分)

2.2 平衡功能两组治疗前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6个月时两组BBS评分均高于治疗3个月,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衡功能比较分)

3 讨论

损伤后的中枢神经具有在结构和功能上重塑的能力,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促使SCP患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部分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EBF疗法通过检测患儿脑电波活动变化,选择性训练相应的生理波来增强患儿对各肌肉群放松、收缩的控制能力,以此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7]。但该治疗主要通过缓解肌张力来增强肢体粗大运动能力,对于肢体整体姿势协调控制、运动平衡功能改善效果欠佳。因此,探索可改善SCP患儿肢体功能的康复方案至关重要。

SET是对传统康复技术进行整合、优化、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基于生物力学相关理念对不平衡平面运动进行训练,以此提高平衡状态下肌肉群相关功能。该方案在动态不稳定状态下对核心肌群肌力进行强化,并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有助于机体平衡、协调及姿势控制能力恢复,进而改善患儿相关临床症状[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6个月时,观察组患侧肘屈肌、腕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EBF疗法联合SET方案治疗可改善SCP患儿肌力,缓解患侧肢体上肢肌张力的痉挛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SET主要利用吊索来完成一系列运动训练,通过增强肌力与运动链功能来提高患儿对患侧运动能力的控制,进而缓解肌肉痉挛症状。此外,不稳定平面训练可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减轻高级中枢神经元损伤,进而控制中低级中枢神经元主导下的相关运动功能,利于原有异常运动模式的有效纠正,进而缓解肌肉痉挛症状。因此,EBF疗法联合SET方案可进一步增强SCP患儿肌力,缓解肌肉痉挛症状。

平衡功能受到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当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受损,SCP患儿平衡功能会出现障碍。而对深层核心肌群稳定性进行调节,可提升患儿运动模式和姿势控制,进而改善平衡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6个月时,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EBF疗法联合SET方案治疗可改善SCP患儿平衡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SET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提高患儿核心区域稳定性来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同时通过体位改变来提高腰椎-骨盆-髋关节稳定性,增强不同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与EBF疗法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患儿平衡能力[9]。但SCP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同时需采用多种康复方案进行综合性训练,未来可进一步观察患儿远期预后情况,以探讨该联合训练方案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SCP患儿运用EBF联合SET治疗可增强肌力,缓解肌肉痉挛症状,并改善患儿平衡能力,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屈肌痉挛疗法
“三线定位法”体表定位诊断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研究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成人前臂前群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及意义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针刀干预对中期膝骨关节炎兔模型伸肌-屈肌萎缩 状态及肌肉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