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的关系分析
2021-09-26王艳珂
王艳珂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门诊部,河南 商丘 476100)
目前,急性脑梗死(acut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溶栓血管再通治疗,可实现早期闭塞动脉再通,较大限度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但溶栓的并发症(如出血率)、系统性损伤、疾病复发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1]。相关研究表明,对ACI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并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但患者疾病认知不足且缺乏有效自我管理能力,健康行为改变意愿不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健康行为改变意识具有重要性。疾病感知是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认知,而主观认知对其应对方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可能会使患者行为发生改变[3]。临床研究发现,加强疾病感知干预,可提高ACI患者身体功能,对改善临床结局具有积极意义[4]。由此可见,疾病感知可影响患者的行为改变,但关于二者在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中关系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00例ACI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0~76岁,平均(57.69±3.28)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以上70例;合并高血压39例,糖尿病33例;梗死部位前循环梗死47例,后循环梗死53例;梗死侧别左侧42例,右侧58例。本研究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②发病至溶栓时间<6 h;③接受规范性溶栓治疗,符合溶栓适应症;④每月定期到本院复查,获得3个月随访结果;⑤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可配合本次调查研究;⑥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②CT提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③发病前48 h接受肝素治疗;④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血糖、血压水平控制不佳。
1.3 评估方法
1.3.1行为改变评估方法 患者均接受规范性溶栓(时间窗≤4.5 h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间窗<6 h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随访3个月时,调查人员采用脑卒中行为改变问卷(stroke behavior change inventory,SBCI)[6]评估患者行为改变情况。该量表Cronbach’sα为0.872,重测效度为0.893。该量表包括生活方式、遵医服药2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采用1~4分评分法,每一项行为变化分数为ACI溶栓后3个月时分数与ACI前分数之差,分数介入-3~3分,总分-36~36分,分值越高则表示健康行为改变越好。
1.3.2疾病感知评估方法 随访3个月时,调查人员采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7]评估患者疾病感知情况。该量表Cronbach’sα为0.785,重测效度为0.834。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认知状况、情绪状况、理解能力、疾病认知,共9个条目,其中1~8条目采用0~10分计分法,第9条目属于开放性问题,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量表总分,总分0~8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个体负面感知水平越高。
1.3.3一般资料统计及质量控制 设计一般资料填写表,记录患者性别(男、女)、年龄(<45岁、46~60岁、>60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部位(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梗死侧别(左侧、右侧)、发病至溶栓时间(≤4.5 h,>4.5 h~<6 h)等一般资料。质量控制:所有问卷均由调查人员进行当场收回并检查问卷完整性,调查结束后,对收回问卷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本次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2 结果
2.1 不同资料特征的ACI患者溶栓治疗后行为改变评分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ACI患者溶栓治疗后SBCI评分低于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特征资料的患者SBC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资料特征的ACI患者溶栓治疗后行为改变 评分对比分)
2.2 不同疾病感知水平的ACI患者行为改变评分状况100例ACI患者溶栓治疗后BIPQ评分为(48.84±3.45)分,SBCI评分为(12.68±2.84)分,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水平与行为改变呈负相关(r=-0.384,P<0.001)。两者关系散点图见图1。
ACI为急性脑梗死;SBCI为脑卒中行为改变问卷;BIPQ为简易疾病感知问卷。
关系散点图
2.3 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关系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将ACI患者溶栓治疗后SBCI评分作为因变量,将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BIPQ评分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赋值情况见表2)。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IPQ评分高与ACI患者溶栓治疗后行为改变较差有关(P<0.05),得到方程:
表2 赋值情况
Y=21.325-0.213X。
式中:Y为SBCI评分;X为受教育程度及BIPQ评分。
其中回归模型F=10.190,R2=0.174,调整后R2=0.157。见表3。
表3 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关系的 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健康行为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病情好转出院后且没有他人监督指导的情况下,提高健康行为可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稳定患者情绪,利于疾病恢复。基于“健康信念”、“计划行为”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8]。因此,了解ACI患者溶栓治疗后行为改变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行为改变具有积极意义。
疾病感知是一种心理学变量,是患者基于自身心理特征、经历、所处社会环境对疾病形成的一个固有认知,对患者面临疾病时的主动思维(病情、病程及后果)、应对方式(遵医服药、生活方式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9]。ACI患者大多具有一定负性疾病感知,不良的心理应激状态可影响患者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重视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可促进患者健康行为改变。因此,探讨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的关系具有必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水平与行为改变呈负相关,初步提示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水平与行为改变存在一定关系。进一步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IPQ评分高与ACI患者溶栓治疗后行为改变较差有关,进一步证实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存在一定联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疾病负面感知水平较低者对疾病认知相对充分,可获得正确预防与处理疾病的方法,战胜疾病信念相对较高,可增加疾病适应能力,进而促使患者做出健康行为改变。反之,负性疾病感知会使患者对疾病治疗产生抵触心理,患者焦虑、恐惧情绪相对强烈,疾病不确定感较高,降低治疗信心,多以消极、回避态度面对疾病,行为意愿不强,进而导致患者行为改变水平较低[10]。此外,负性疾病感知使得患者人生价值及意义感较淡薄,易产生迷茫感与痛苦感,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导致家人、工作人员无法给予有效的情感、物质支持,疾病错误认知无法得到有效纠正,使得负面情绪不断加重,行为改变意识进一步降低。此外,本研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ACI患者溶栓治疗后SBCI评分低于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患者。其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多缺乏对疾病正确认知,健康意识相对淡薄,不良行为改变能力较低。因此,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的疾病感知,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疾病控制能力,进而促使患者积极地进行健康行为改变。
综上所述,ACI患者溶栓治疗后疾病感知与行为改变呈负相关,高疾病感知水平的ACI患者溶栓治疗后行为改变较差,未来临床可考虑关注患者疾病感知,提高其健康信念及疾病控制能力,可能对促使患者行为改变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