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2021-09-26苏晓华

光明中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口服药物证候穴位

苏晓华

原发性痛经为妇产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1]。世界上有45%~95%的经期女性受痛经影响。痛经可以增加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降低经期的生活质量、导致情绪低落、睡眠质量差[2]。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达69%~84%[3],约10%痛经严重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4]。宁河区濒临渤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气温较高,因长期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易使寒气侵入机体。加之本地居民饮食多以海鲜等寒性食物为主,易损脾胃之阳气,使寒从内生。《妇人大全良方》指出痛经是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新血与旧血相搏,而致痛经。根据当地居民体质特点,本课题将寒凝血瘀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课题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痛经患者及院内职工,经妇科检查、彩超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参照《中医妇科学》[5]经辨证属寒凝血瘀证。共收集患者150例,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穴位贴敷组60例,口服药物组60例,空白对照组30例。3组年龄均在14~40岁。穴位贴敷组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l6年;口服药物组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4年;空白对照组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3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穴位贴敷组穴位贴制作方法:小茴香10 g,没药10 g,蒲黄10 g,赤芍10 g,五灵脂10 g,乌药10 g,川芎10 g,肉桂5 g,延胡索10 g,丹参10 g,吴茱萸5 g。将上药混合均匀,研成细末,过200目筛,高压灭菌后密封贮瓶备用,避光保存。用时用蜂蜜调成膏状,制成0.8 cm×0.8 cm大小、2 mm厚度药丸,将药丸粘附在5 cm×5 cm大小的医用贴中央,制成穴位贴。取①中极、血海、三阴交;②次髎、关元、归来、地机2组穴位,于患者月经来潮前4 d开始贴敷,每次取1组穴位,隔日一贴敷,每次6 h,贴至月经来潮后第3天停用。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停止3个月后统计疗效。

1.2.2 口服药物组口服用复方益母胶囊(翔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06,420 mg)进行治疗,口服,3 粒,每天3次,从上个月经周期结束开始服药,直到下个月经周期开始后第3 天停药,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6]。

1.2.3 空白对照组穴位处贴敷无药物的空白贴。

1.3 观察指标

1.3.1 痛经症状评分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及痛经复发情况,以痛经证候积分超过8分为复发。具体评分标准: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肛门坠胀0.5分;疼痛在1 d以内0.5分(每增加1 d加0.5分)。

1.3.2 疗效治疗后观察3组疗效,具体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者。

1.3.3 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彩超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A/B)变化。

1.3.4 免疫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月经来潮72 h内取患者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催产素(OT)、前列腺素F2α(PGF2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各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生工有限公司。

2 结果

该研究过程中,无终止及失访病例。

2.1 3组患者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3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贴敷组与口服药物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与口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例,

2.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均有复发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3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子宫动脉RI、PI、A/B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经治疗后子宫动脉RI、PI、A/B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例,

2.4 3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OT、PGF2α、TNF-α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经治疗后OT、PGF2α、TNF-α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和口服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OT、PGF2α、TNF-α比较 (例,

3 讨论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妇、儿、内、外等各科。研究表明[7],中药穴位贴敷可通过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穴位刺激及经络传导、透皮吸收三方面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用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中药制成穴位贴,经前开始穴位局部贴敷,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可降低寒凝血瘀型患者的痛经证候评分,治疗总有效率达8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口服复方益母草胶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彩超检测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可改善痛经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经穴位贴敷治疗后,痛经患者的子宫动脉RI、PI、A/B均降低,提示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多、循环阻力减低、血流速度减慢,子宫收缩减弱,从而使痛经症状得以减轻。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OT、PGF2α及TNF-α均有关系。OT可促进子宫收缩,同时可刺激子宫内膜细胞释放PGF2α。经期子宫内膜释放的PGF2α可刺激子宫肌纤维,引起子宫肌纤维强烈收缩,导致子宫内压力增强,子宫肌层血流量减少,进而使子宫缺血、缺氧导致痛经的发生。TNF-α既可以通过诱导环氧化酶的表达而促进PGF2α分泌,刺激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还可通过增加干扰素的表达而促使机体产生并释放一氧化氮,从而引起痛经。该研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降低患者血清OT、PGF2α及TNF-α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痛经症状。

本研究所选穴位,中极穴属任脉,具有培元益精、理血暖宫的作用。血海属于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之海,是治疗血证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三阴交可调补肝肾、理气化瘀;次髎可疏导水液、健脾,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关元属任脉,为一身元气之所在,具有补肾固脱、补阳益气、调理冲任、理气活血的作用;归来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血室、温下焦的作用;地机为脾经之郄穴,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本研究所选方中,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赤芍、川芎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止痛;乌药理气行滞。该研究中穴位贴敷药物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诸药合用,通过穴位贴敷刺激穴位,使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则痛止。

猜你喜欢

口服药物证候穴位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家庭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院外口服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导
住院患者口服药物拆零调剂的思考与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