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U里的生命守护者
2021-09-26梁东婕李雨霖
□ 文 / 梁东婕 图 / 李雨霖
医院里的EICU(急诊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是医护人员较忙碌的地方。文山州人民医院EICU 主任陆宇翔在这个地方一待就是20 年。多年来,他无数次见证过危重症病人从这里转危为安,也多次看到过鲜活的生命因病魔而殒灭。为了和死神博弈,自参加工作以来的21 年中,陆宇翔选择长期坚守EICU,将当地各族同胞的健康安危担在肩上,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努力做好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患者和同事口中的“陆哥哥”
“大妈,您好好休息,如果今天情况好转一些,我们就把呼吸机撤了……”给患者听肺部声音,仔细观察监护仪,给患者盖被子,认真查看病历并以和蔼的语气对患者嘘寒问暖,都是陆宇翔工作中的“例行事项”。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这里生活着汉、壮、苗、彝、回、傣等多个民族。陆宇翔所工作的文山州人民医院是全州唯一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承担着大量的救治、科研、教学等工作。“日常工作中,为了让各族同胞及时得到科学的救治和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需要做好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工作。”医生程芳介绍说,作为门诊党支部书记和科室主任的陆宇翔,一直十分重视各族群众患者的健康,为了能更好服务各民族患者,他平时除了带领科室同事积极钻研各类专业知识之外,还组织大家定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并融入到科室诊疗活动中。
“送入EICU 的患者病情较重,处理不好,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对于我们来说,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相对较大。”陆宇翔说,工作虽然繁重,但换个角度来看,自己身上担着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希望,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为危重患者制定最佳的诊疗方案,使其尽早康复,是医生的责任和义务,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几天前,我老伴突发心梗,送到医院时嘴角还有白沫,我们怎么叫都叫不醒。当时我急哭了,手足无措。”陈静(化名)介绍,陆宇翔接诊后,抓紧时间完成了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随即进入抢救环节。“当时我心里很害怕,特别不能接受出现什么意外。从进入科室后,陆医生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安慰我,告诉我不要往最坏的情况想,要相信医生,一定会尽全力帮助我们。抢救大概持续半个多小时,我老伴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陆老师医术精湛、认真负责,没有架子。不只是患者家属对他评价很高,科室里的同事也对他赞许有加。”程芳说,EICU 工作的强度和压力不言而喻,医生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调整好情绪,既要给自己加油,也要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人。“陆老师常常会主动和同事谈心,不断叮嘱我们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考虑患者家属感受,要以平和又不失温情的语气与病人沟通,使诊疗得到顺利推进。虽然陆老师是科室领导,但与同事的关系特别融洽,很多年轻同事都叫他‘陆哥哥’。有的患者听到了,也跟着一起叫他‘陆哥哥’。”
对患者和家属的疑问耐心倾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作出解答、尊重各民族生活习俗、重大抢救时至少要有一名医护人员陪伴在家属身边……多年来,在陆宇翔的带领下,EICU 科室人员结合实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受到患者家属的欢迎。陆宇翔也因工作成绩突出而连续多年被医院和文山州卫生系统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急诊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并于2020 年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陆宇翔和团队深入山区为村民义诊
当患者情况好转时,陆宇翔和同事一起和家人报平安
发扬“西畴精神”保健康
在陆宇翔的办公室,记者看到锦旗挂满了一墙,感谢信塞满了一个抽屉。从危重入院,到奋力抢救,再到转危为安,在陆宇翔及其团队的帮助下,众多患者及家属一次次实现了从“做好最坏打算”到“康复出院”的神奇逆转,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医者仁心与大爱关怀。有一件事,让陆宇翔印象较深。
2019 年初,患者李芬(化名)因急性肝衰竭并肝性脑病转入EICU,呈深昏迷状,情况相当危急。由于经济、风俗等原因,患者家属实际上已打算放弃治疗,“因为他们认为不大可能出现奇迹,很怕‘人财两空’。如果要动手术的话,希望我们能给一个百分百成功的保证才能进行。否则就要马上出院,在家办理后事。”
“谁也不能排除手术和治疗当中所存在的风险,医生难以承诺一定会成功。但哪怕只有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患者,也要搏一搏。”陆宇翔对家属展开了耐心的说服,将“人工肝”这一不太为当地群众所知的诊疗方案做了详细介绍,以先前的成功病例来树立家属信心。
最终,在取得家属同意之后,陆宇翔对李芬进行了反复多次的“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患者逐渐清醒,并在一个月后顺利出院。陆宇翔把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家庭,从死神的手中挽救了回来。
实际上,自2016 年以来,文山州人民医院便将“人工肝”这一新技术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上百人次重症肝炎、肝性脑病、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等各类肝衰竭患者通过治疗,在EICU 走出了“鬼门关”。
其间,陆宇翔带领EICU 全体医护人员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先后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理论及上机操作,以保证“人工肝”技术在文山州的顺利开展。每次遇到肝衰竭的病人,陆宇翔他们都会耐心守护在患者身边,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直至患者康复出院。2019 年底,文山州人民医院被授予“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称号。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在路上,一切皆有可能!”这是陆宇翔及其团队经常鼓励自己的话。
由于受历史和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一段时期内,文山州部分地区的医疗和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生活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文山州人民医院一直坚持到山区、边境等偏远村寨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和业务指导工作。作为医院门诊党支部书记的陆宇翔,把支部规范化建设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有机结合,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常年组织医疗救护队定期为各族群众送去义诊,向群众普及常见的疾病急救和预防知识,使山区贫困患者实现“足不出户,在家就诊”。
陆宇翔为患者检查
陆宇翔说,“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也包括让各族同胞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每次送医下乡,医疗救护队常常驱车数十至上百公里。“患者来不了医院,那我们就把服务送到他们身边去。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以百姓健康为己任,为全州各民族健康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陆宇翔所在的门诊党支部,涵盖急诊医学科、EICU、急救中心等9 个科室,25 名党员中有着壮、苗、彝等少数民族党员10 名。“支部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集体,全体党员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克服一切困难去到田间地头、去到患者床前,给予贫困患者及家属最大程度的帮助,让各族患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20 年1 月,当听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陆宇翔便开始关注疫情。当得知疫情开始扩散后,他带领身边的党员干部向院党委主动递交了请战书。2 月19 日,作为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医疗组副组长、文山州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的陆宇翔率队出征。
队员惠素琼在“援鄂日记”中写道:“陆老师总放心不下病区里的每一个病人,同样也放心不下我们这群家乡的兄弟姐妹,带来的物资不忘分享给每一个人。记得有一次他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一篇‘穿防护服心脏骤停’的案例,请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制定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使大家在作战时又多了一层保障。德艺双馨的陆哥哥,为你点赞!”
在湖北战斗的31 天里,这支由汉、壮、苗、彝、傣、哈尼、布依、黎、蒙古等9 个民族组成的援鄂医疗队,总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9 人,累计治愈出院27 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赢得了患者一致好评。
“我能吃苦,善于沟通,有技术经验。”陆宇翔告诉记者,如果党和政府需要,无论何时,他都会去应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是医护工作者,服务各族群众、守卫人民健康是我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