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教育”,培育高复合型新人才
2021-09-25沈洪刘嘉秋
沈洪 刘嘉秋
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海将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高复合型人才。但是,现有学校课程更注重学科内的知识结构,常忽略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高复合型人才。
自2017年起,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顺应时代需求,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发课程,组织教学,将学校特色定位为“市政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者”,确立了“培养明理、乐群、好学、力行的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者”育人目标,致力于推动学生成长为新时代高复合型人才。
基于“市政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内容设置
在与国家课程形成联动的基础上,学校利用选修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围绕市政相关主题和内容,搭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生涯定向,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权。学生在学习三门通识课程——《人类城市进化史》《城市科技大百科》和《城市生活新探索》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涯定向,自主选择核心课程(包括城市人文类课程群、城市科技类课程群、城市生活类课程群)和学校开发的专题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创新跨学科学习方式,开展城市情境下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特征。《智慧交通绿波带》课程基于近年来城市道路交通日益拥堵的问题,让学生扮演司机、交警、交通规划师、管理者等不同角色,真实感受不同路段设置、红绿灯切换频率设置对交通的影响。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实时查看、模拟车辆行驶情况,感受数据管理等技术在城市情景中的使用;运用物理知识,建立运动模型,分析现实中影响车流速度的因素;运用数学坐标系图解法与公式法计算进行分析,设计交通绿波带理论模型。
基于“市政特色”的跨学科课程评价
开发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式。学校在“双新”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理念的引导下,立足育人目标,根据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绘制学生成长曲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即时互动评价工具。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可视化即时互动评价工具。在教学楼一楼大厅配备学生“学习画像”,记录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和阶段性成果,学生输入学籍号即可看到自己在每个节点的学习情况和上一阶段的课程学习评价雷达图。
基于“市政特色”的跨学科课程成效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组建了由同济大学教授领衔,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跨学科特色课程教研团队,开发了34门跨学科课程,有效引导教师在跨学科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
学校打造“市政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市政环境空气检測、直升机应急救援等创新实验室,为跨学科课程创设多元、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直面城市问题,进行项目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市政课程的学习,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出对未来城市建设的建议,并在专家指导下孵化课题超过100个。在第十五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我校聂瑀钧同学获得一等奖,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责任编辑:李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