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地方依恋与忠诚度的影响
——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2021-09-25陈红玲张灵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恢复性巴马目的地

陈红玲,张灵杰,赵 赞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快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任务等也随之而来。长期背负巨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人们逐渐陷入紧张、焦虑、压抑的精神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富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因此缓解生活压力、恢复身心健康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旅游环境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环境,尤其是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自然旅游目的地对于治疗身心疾病、重塑身心机能、重拾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更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旅游环境对身心健康的恢复效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恢复性环境感知逐渐被旅游研究重视。众多成果已证明,旅游有助于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为人们带来积极情绪,从而提高人的创造力和认知灵活度[1],保持人的工作能力[2]。不同类型的旅游环境对游客的身心恢复作用不同,在城市环境中,具有恢复作用的休闲绿地能够降低游客的压力水平[3],与城市环境相比,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情绪与心理恢复水平更高[4]。恢复性环境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恢复性环境感知的维度测量[5]、游客的恢复性评价与环境偏好的关系等[6]。旅游目的地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游客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实证研究还有待深化。少数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情感恢复作用显著影响满意度与重游意愿[7]。以康养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研究旅游环境对游客的恢复效益及其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旅游目的地的恢复性环境研究是学术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综上,本文以康养旅游目的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案例地,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恢复性环境理论、地方依恋理论为基础,以刺激—机体—反映模型为研究框架构建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三者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理清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其内在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以期为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游客恢复身心健康、重获身心自由的心理诉求提供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地方依恋、游客忠诚度

恢复性环境感知这一概念是在恢复性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恢复性环境是“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环境”[8]。此后,恢复性环境感知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如恢复性环境的测量维度、恢复性环境的前因后果、恢复性机制,等等[9-12]。Lehto、Kirillova、Li等在恢复性环境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游客感知到的目的地能使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等恢复的特征被称为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13];郭永锐、张捷、卢韶婧等认为,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是指游客感知到的目的地能使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等恢复的特征,这种感知源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性体验,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环境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14]。

目前,尽管对于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地方依恋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但环境的恢复性作用与地方依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已得到部分学者证实。冯宁宁、崔丽娟研究发现,恢复体验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地方依恋,环境偏好在恢复体验与地方依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15];黄雅冰、傅伟聪、翁羽西等研究表明,游客对环境类型的偏好会影响其恢复性评价。游客的恢复性评价对其健康效益评估具有显著正影响[6]。刘群阅、吴瑜、肖以恒等基于环境偏好及场所依恋理论视角,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密切联系[16]。由此可见,环境的恢复作用与地方依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的质量是影响其行为和态度忠诚的重要因素。Kim、Lee、Kim以登山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登山者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其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登山者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满意度和忠诚度[17];Cho、Um、Lee等指出,情绪康复对重访意向的影响大于访客的满意度;游客的恢复性感知显著影响其重游意愿[7]。国内学者陈钢华、奚望的研究显示,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对满意度和游客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18]。由此可见,环境的恢复作用与忠诚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综上,提出假设H1: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其地方依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其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3: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其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 地方依恋与游客忠诚度

地方依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现象,受到了环境心理学、游憩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地方依恋是“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表现出与该地方的接近倾向”[19]。国外对游客忠诚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概念建立在营销学顾客忠诚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主张用行为意图代替实际的重游行为,认为游客忠诚度是游客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再次购买意愿[20]。

地方依恋在以往的研究被证明是忠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如龙江智段、浩然、张方馨研究表明,地方依恋是影响目的地游客忠诚的关键因素[21];周学军、于开红以“网红城市”重庆为例,研究发现地方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忠诚度,也可以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22]。需要指出的是,有学者认为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23]。因此,本文将地方依恋划分为两个维度,分别作出假设。据此,提出假设H4:地方依赖对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地方认同对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6: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3 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地方依恋在旅游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概念界定、影响因素研究、形成机制等方面[24-27]。地方依恋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及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孙凤芝、刘瑞、欧阳辰姗等研究表明,地方依恋能显著影响行为意向;游客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地方依恋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28]。感知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而恢复性环境感知实质上是游客对目的地环境的一种体验,可以视作感知价值的一部分。由于旅游的特殊性,游客重游特定旅游目的地较困难,很多研究者认为游客的游后行为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忠诚度。上述研究间接证明了地方依恋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游客忠诚度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本文假设地方依恋在二者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是有据可循的。据此,提出假设H7:地方依赖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假设H8:地方认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假设H9: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1.4 刺激—机体—反应模型

环境心理学领域,Bitner将刺激—机体—反应理论解释为外在环境刺激影响个体内部情感,并驱动其行为反应[29]。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刺激机体反应指的是人在一系列内外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图1展示的是Mehrahian、Russell提出的刺激—机体—反应模型(S—O—R)。其中,刺激作为前因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即情感反应)将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行为[30]。

图1 刺激—机体—反应模型设计

在旅游背景中,“S”刺激指的是对游客产生刺激的环境,此处指游客感知到的恢复性环境;“O”机体是由外在环境刺激影响个体的内部情感状态,地方依恋是游客与依恋对象之间产生关联,形成态度的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可以作为S—O—R模型的中介变量;“R”反应在本文中表示旅游者的特定反映,游客忠诚度是对目的地的态度或行为倾向,包括正面评价、推荐或者重游意向等,可作为S—O—R模型中的行为趋向。因此,涵盖环境刺激、情感反应、行为趋向的S—O—R模型能够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以上假设,以S—O—R模型为框架,本文构建了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与忠诚度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图2),以探究康养旅游目的地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地方依恋与忠诚度的影响。

图2 研究假设模型

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

本文采取抽样调查获取所需的研究数据,调查对象主要是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进行短期旅游的游客和长期在此的旅居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游的基本情况,包括游览次数、旅游动机、出游方式和计划停留时间;第二部分是本文涉及到的所有变量的测量量表,包括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量表、地方依恋量表和游客忠诚度量表,量表均采用李科特五点量表计分法,1—5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共18个观测指标[9,14,31]、地方依恋共8个观测指标[32-34]、忠诚度共3个观测指标[35,36];第三部分是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与受教育程度。

2.2 数据获取与样本结构

本文选取全国著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案例地。该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隶属河池市,分布有瑶族、壮族、苗族、汉族等12个民族,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平均每10万人就有超过30个百岁老人,超出了“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是巴马人长寿的重要因素。巴马自然环境良好、风景优美,是国内闻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水质量、空气质量、天然磁场受到了众多康养游客的追捧,每年有数十万的“候鸟人”在秋冬季节来此疗养度假。课题组成员于2020年8月12日至8月17日在巴马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游客进行交流,抽取部分游客进行访谈,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此次正式调研实地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2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7.33%。剔除回答不完整和明显胡乱作答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5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8%。样本人口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描述(N=257)

2.3 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首先,对问卷的人口统计特征和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和忠诚度的影响机制,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H1—H6;最后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验证假设H7—H9,探究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使用SPSS25.0和AMOS23.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及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是对量表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进行检验。在态度量表法中,检验信度最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α系数。Cronbach'α系数值界于0—1之间,越接近1,表示问卷的信度越好。信度在0.7以上表示信度良好。本文通过SPSS25.0软件对量表进行可靠性分析。恢复性环境感知量表、地方依恋和游客忠诚度的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是为0.920、0.868、0.875,且每个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每个量表信度都较好。

问卷效度分析用于检验问卷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常采用KMO值作为效度检验的主要指标。恢复性环境感知量表、地方依恋与游客忠诚度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6、0.867、0.726,伴随概率为0,说明数据的结构效度较好,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恢复性环境感知量表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成份,分别命名为迷恋、兼容性、逃逸、一致性和新奇;地方依恋提取出2个特征值大于1的成份,分别命名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忠诚度提取出1个特征值大于1的成份,命名为忠诚度。每个量表的观察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与本文设计的维度一致,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运用AMOS23.0软件对测量题项进行效度分析,结果见表2。潜变量的组合信度都在0.8以上,平均方差提取在0.5以上,达到标准。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提取达标,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2 效度分析

(续表2)

区分效度是指测量不同潜变量时,不同潜变量的统计能加以区分。根据以往的研究分析评判标准,不同潜变量对应的观察变量是不相关的。本文通过AVE法进行区分效度的分析。AVE法的标准是:每个潜变量的开根号的AVE值一般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AMOS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基本上每个潜变量开根号的AVE值均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仅恢复性环境感知根号下的AVE值为0.725,略小于忠诚度的0.735与地方依赖的0.785,地方依恋根号下的AVE值略小于0.785,但相差较小,认为量表之间具有区分效度。因此,整体上本文设计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表3 区别效度

3.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运用AMOS23.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本文选取χ2/df、GFI、AGFI、CFI、TLI、RMSEA等6个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模型的χ2/df值为1.838,在1—3的范围以内;GFI值、AGFI值为0.851、0.823,虽然没有达到大于0.9的理想值,但都在0.8以上,拟合效果良好;CFI值、TLI值依次为0.926、0.918,均大于0.9,说明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RMSEA值为0.057,也符合小于0.08的要求。因此,根据各项模型拟合指标的比对,本文中的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表4 结构模型拟合指标

由上述分析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运用AMOS对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检验(图3)。从图3可见,假设H1、H2、H3、H4、H5、H6的标准化路径的系数分别为0.79、0.42、0.48、0.28、0.07、0.38,除H5的临界值小于1.96,其他6个假设的临界值均符合要求。假设H5的P值不显著,其他的5个假设P值小于0.05,均显著,5个直接假设关系得到验证。

图3 恢复性环境感知、地方依恋、忠诚度的结构关系

由表5标准化的估计值和显著性可以看出,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正向显著影响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忠诚度,且对地方依赖的正向影响最大,对忠诚度的正向影响最小;地方依赖正向显著影响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对忠诚度产生正向影响的假设不成立;地方认同对忠诚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表5 模型路径系数

3.3 中介效应检验

以上研究表明,恢复性环境感知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路径有:恢复性环境感知—地方依赖—忠诚度、恢复性环境感知—地方认同—忠诚度、恢复性环境感知—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忠诚度。为了研究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即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Bootstrap法抽取5000个样本估计,以95%置信区间进行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从表6可见,总间接效应、间接效应路径1、间接效应路径2和间接效应路径3的Bootstrip95%CI的上下限分别为[0.272,0.522]、[0.033,0.221]、[0.102,0.264]和[0.048,0.147],均不包含0,说明间接效应都是显著的。其中,间接效应路径2的中介效应值是最大的,即地方认同的相对中介效应最强,占比20.96%;其次是间接效应路径1,即地方依赖的相对中介效应占比14.35%;最后是链式中介效应路径3的效应值是最小的,即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的链式中介效应是最弱的,相对中介效应占比10.76%。

表6 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3.4 模型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在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恢复性环境感知越高,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越强;游客感知到的恢复性越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忠诚度越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地方依赖正向影响其地方认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认同越高,其行为和态度就越忠诚。此外,地方依赖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地方认同在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和忠诚度之间起中介作用。游客对环境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可以通过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正向影响忠诚度。因此,本文除假设H4外,即地方依赖对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假设不成立,其他8个假设均成立。

表7 模型假设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以我国著名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案例地,对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地方依恋、忠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具体结论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地方依恋中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这两个维度与忠诚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巴马是生态宜居、风景优美的旅游目的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游客尤其是旅居在此的人获得了良好的恢复性知觉,增强了游客对巴马环境的功能性依赖。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对地方认同的正向影响,说明高质量的恢复感知会促进游客产生更高水平的地方依恋。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通过欣赏、体验外界环境满足了身心需求,心理紧张和精神焦虑得以缓解,内心容易产生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目的地的情感性依恋。巴马还是全国文明的康养旅游胜地,大量的旅居者在此疗养度假,长久以来在旅游者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的环境。在此旅居的游客可以获得当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促进游客对巴马的地方认同。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显著的正向影响忠诚度,说明恢复性环境感知会正向影响游客未来行为意图、口碑宣传等。巴马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助于满足游客的身心恢复需求,促使游客产生重游或者推荐他人来此旅游的愿望。

第二,本文从维度层面研究了地方依恋对忠诚度的影响,以及地方依恋两个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地方依赖对忠诚度无显著影响关系,地方认同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度,地方依赖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对游客忠诚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这一研究结论与余意峰、张春燕、曾菊新等的研究相一致[37]。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产生正向显著的影响,但二者的相关性较低。游客的地方认同能够影响忠诚度,路径系数为0.38,影响作用一般。地方依赖对忠诚度无显著影响关系,说明游客对巴马产生忠诚的过程中不受功能依赖的影响,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促使游客对巴马产生行为忠诚。从实证结果来看,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作为两个中介变量,相比于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不仅起到了中介作用,还能直接影响游客忠诚度。这也说明相比于功能性依赖,情感性依赖更容易使游客产生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忠诚。

第三,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中介效应均显著。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起中介作用,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最强。此外,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二者共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恢复性环境感知可以通过地方依赖,然后再通过地方认同影响到游客忠诚度,但此路径的中介效应最弱。综上,地方认同的中介效应比地方依赖强。以往学者们认为,情感性依赖强于功能性依赖,情感性因素居于地方依恋的核心地位,此结论回应了这一观点。

4.2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增强游客恢复性环境感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上述实证结果证明,恢复性环境感知是影响地方依恋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建议景区从恢复性环境的基本特质入手,增强游客的恢复性体验。①从迷恋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需提升景区的魅力,加大对旅游资源要素的投入,增加旅游环境的吸引力,结合本地特色,研发高品质的体验型旅游产品,激发游客自主参与性,满足其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②从兼容性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应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巩固和提升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着重满足旅游需求与景区环境相匹配的游客。巴马天然宜居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康养旅游者首选的胜地。巴马的管理者应努力建设和维护巴马“长寿”和“养生”的旅游形象,注重养生旅游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环境为主线,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促进巴马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③从逃逸的角度来看,旅游目的地需要营造安心舒适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在尽享自然之美的过程中释放精神压力,重塑身心健康。

第二,提升游客地方依恋水平。地方依恋是人们与某一地域特殊的情感连接,对于旅游目的地塑造具有特殊情感意义的目的地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恢复性体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表明,游客的地方认同能够直接影响忠诚度,且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恢复性环境感知与忠诚度之间产生中介效应。因此,提升游客的地方依恋水平,能够提升其忠诚度,进而提高游客重游的可能性。目的地应重点提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认同感,提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性依赖。这要求当地的服务人员要提升服务品质,通过热情、个性化的服务,促使旅游者更加认同旅游目的地;当地的居民也要注意团结长期旅居在此的游客,实现互动交流、友好相处,以提升旅居者对当地的情感性依赖。

第三,对于游客而言,本文为需要身心恢复的游客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参考依据。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增加的今天,很多人都有恢复身心健康的需求,游客可以根据自身的恢复性需求,选择合适的景区。本文已经证明游客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影响游客的情感态度,反之游客的情感态度也可能会影响其恢复性感知。因此,游客依据自身对特定环境的偏爱选择旅游目的地,可能会产生更佳的恢复体验。游客来巴马旅游是享受当地优质的生态养生环境,为了维护巴马养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游客应与当地社区携手共同维护巴马的养生环境,杜绝乱堆垃圾、践踏草坪、污染水源等不文明行为,重视并遵守当地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向短期游览者展示文明旅游行为规范。只有游客与居民、游客与游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才有利于营造相互支持的恢复性环境。

猜你喜欢

恢复性巴马目的地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主体培育 多措并举 助推中江蚕桑恢复性发展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动物可笑堂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应然与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