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2021-09-25郭亮亮叶明旺曾荣峰马维疆安玉梅
郭亮亮,叶明旺,曾荣峰,马维疆,安玉梅
(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人民医院 脊柱关节外科,广东 清远 513400)
0 引言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主要是指受到外力造成胸腰椎连续性破坏,主要发生在下胸段和上腰段,如果不展开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容易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手术是治疗该疾病患者最为有效的方式,不过传统正中入路的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性比较大,容易在手术结束后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此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最长肌肉与多裂肌之间的间隙显露小关节突,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对肌肉造成损伤[2]。为进一步探讨更为安全高效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方案,本次以70例该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此种治疗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0±6.75)岁,病变部位:5例T11,7例T12,18例L1,5例L2;病变类型:18例为单纯屈曲压缩型,17例为爆裂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0~60岁,平均(40.00±6.66)岁左右;病变部位:6例T11,8例T12,16例L1,5例L2。病变类型:19例为单纯屈曲压缩型,16例为爆裂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3];每一个患者还有其家属对研究的内容充分了解而且自主参与。排除标准:曾经有或者现在有精神方面疾病者;有肺等方面器质性疾病者;手术禁忌证;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即:对患者展开全身麻醉,并指导其采取俯卧位的躺卧方式;治疗过程中利用X线机(南京普爱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302456)定位确定患者伤椎位置,在皮肤后正中做切口,然后逐渐切开皮肤等组织,将双侧关节突的位置可以充分暴露出来;使用自动拉钩将双侧的旁肌撑开,再把椎弓根螺钉放置进入,安装连接棒,常规复位,并防止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常规抗菌素预防感染。
观察组:实施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即:对患者展开全身麻醉,并指导其采取俯卧位的躺卧方式;了解患者具体的脊柱曲度,并选择合适连接杆,将胸廓和双侧髂棘的位置垫高,再把腹部悬空,使用X线机进行定位,标记切口等位置,在皮肤后正中的位置做一个大约15 cm左右的切口,逐渐切开相应组织,将深层肌可以充分暴露出来;在见到外侧最长肌和内侧多裂肌的间隙后,把筋膜拉向一侧的位置,然后沿着背部外侧最长肌和髂肋肌间的肌间隙的位置,将其分离并进入,直到关节突的位置;使用电刀将横突上面的位置或者在腰椎人字嵴的位置,将椎弓根螺钉方进入,再使用相应器械进行定位,之后将4枚椎弓钉植入骨折椎上面和下面相邻的位置,再把准备好的连接杆放进皮下的通道,对前面和后面的韧带进行牵拉,把椎体的形态逐渐恢复,之后再使用相应器械观察患者伤椎的具体高度;手术结束后的处理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②对比两组疼痛状况与生存质量,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生存质量(WHOQOL)评分进行评价,前者的评分一共11分,分数越低代表着疼痛越轻;后者包括饮食、行动等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临床指标对比(±s)
手术时间(分)观察组 35 87.69±19.21 57.11±20.42 40.59±9.43对照组 35 206.15±38.22 198.98±35.67 75.88±13.29 t - 16.383 20.421 12.812 P - 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
2.2 VAS、WHOQOL评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WHOQOL评分均保持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WHOQOL评分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而WHOQO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VAS、WHOQOL评分对比(±s)
表2 VAS、WHOQOL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VAS t/P WHOQOL t/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7.73±1.36 4.22±0.48 14.398/0.001 43.55±3.29 90.14±5.27 44.366/0.001对照组 35 7.30±1.19 6.14±1.02 4.379/0.001 43.61±3.78 71.68±4.13 29.661/0.001 t - 1.408 10.076 - 0.071 16.311 -P - 0.164 0.001 - 0.944 0.001 -
3 讨论
腰胸椎是脊柱的T11-T2椎体,是脊柱自由度运动的应力转折部分,所以该部位容易发生骨折,且大多为胸腰椎骨折[4]。在对该疾病患者展开治疗中,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主要是沿椎板向两侧剥离,并牵拉开两侧椎旁肌,暴露椎板,从而直视关节突关节,手术视野比较清晰,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此种治疗方式往往会影响患者术后脊柱功能恢复,预后效果差,而且这种手术治疗的方式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比较复杂,容易对患者产生一定损伤。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在治疗期间为了保证术野清晰,会将脊柱周围包裹的肌肉分向两侧,而此环节容易损伤及神经内侧,导致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影响预后[5]。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中观察组临床指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要低,WHOQOL评分和对照组比较要高。在对患者展开治疗期间,正中入路手术方式需要先剥离肌肉组织以及机椎旁软组织,容易损伤静脉发引发大出血。由于椎旁肌血液供应为单侧循环,肌肉之间没有明显交通血管通过,所以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方式能够减少对血管造成的损伤,降低出血量,而且可以避免触碰神经,并通过简单分离即可暴露手术视野,降低对患者脊柱附近神经的损伤,同步降低术后疼痛感[6]。所以在实际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此种治疗方式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提高预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在苏虹[7]等的研究中,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传统后正中入路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结果显示后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等方面表现更优,同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不过在展开手术治疗前,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和需要注意事项,了解患者具体文化知识水平,根据其水平不同采用不同方式讲解,使患者能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展开工作。
综上所述,此种治疗方式在该疾病患者中有着显著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提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