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电生物反馈仪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25徐景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4期
关键词:脑电波脑电生物反馈

徐景政

(武汉市江夏区精神病医院,湖北 武汉 430212)

0 引言

抑郁症主要是指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在临床中,患者大多表现出情感低落、言语减少、动作迟缓等症状,大多还伴随悲观和缺乏主动性等现象,若不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采取治疗干预,随着病情发展恶化,其抑郁程度会逐渐加重,影响睡眠、生活和工作等多个方面[1]。因此,抑郁症患者大多存在睡眠障碍,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缓解抑郁,消除负面情绪之外,还需要改善睡眠质量[2]。目前,治疗该病的方式较多,不同的治疗方案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其应用价值也不一样。而本文为研究脑电生物反馈仪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武汉市江夏区精神病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6例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纳入本组研究,再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22~60岁,平均(40.61±5.82)岁;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5~65岁,平均(40.42±5.77)岁。两组患者对比基本病例资料(P>0.05),研究结果具有临床探讨价值。经确认,本次研究已获准医院伦理会研究批准许可。纳入标准:①符合抑郁症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且具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③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心、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免疫系统障碍疾病患者;⑤不满足治疗条件和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是遵医嘱服用抗抑郁症药和抗精神病药(控制病情急性发作),再结合心理和认知治疗(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纠正患者的认知偏差),以及饮食和运动调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首先,向患者讲解治疗仪的作用及相关应用原理,使其加深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其次,指导患者在治疗前清洗头部,且清洗过程不能使用化学物品,避免影响后面对脑电波的测试。在分析患者脑电波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抑制或提高。例如对4 Hz~8 Hz的θ波就需采取抑制措施,对15 Hz~20 Hz的β波就需采取提高措施。此外,要增加α脑电波,降低肌电值EMG、提高肌电值SMR;最后,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将脑电生物反馈仪与患者连接,将其电极黏贴在患者的两耳后侧,根据检测到的原始脑电波图进行反馈性治疗。具体需要用4个不同的画面伴随着音乐的方法进行反馈训练,每次训练时间需持续24 min,若出现异常波段信号,则需要调整训练时间,治疗结束后需对患者的脑电波进行再次检测,以此检测结果来判断治疗效果。患者需持续治疗2周,第1周治疗5次,第2周间隔2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睡眠质量,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分值评定,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低于改分属正常群体,高于该分值则抑郁程度逐渐加重。分值与抑郁程度呈正比,即治疗后,分值越低,抑郁程度越轻;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分值评定,评分项目主要由19个评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其中第19个条目和5各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其余18个条目共有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等,每个成分为0~3分,总分为0~21分。分值与睡眠质量呈反比,即治疗后,分值越低,睡眠质量越高[3]。

(2)对比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WHO QOL-BREF量表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涉及认知、情绪、躯体、社会以及角色功能5个维度,最高分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即治疗后,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年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计数资料(性别),两种资料对比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分别以(±s)、(n,%)来表示,结果对比(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后,其抑郁评分(SDS)和睡眠质量评分(PSQ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数据经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显示(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

表1 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

注:★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SDS PSQ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 78.93±6.55 52.47±3.86★ 18.25±3.31 10.28±1.44★对照组 28 79.21±6.63 58.08±5.13★ 17.99±3.52 13.65±2.57★t - 0.159 4.624 0.285 6.053 P - 0.874 0.001 0.777 0.001

2.2 两种不同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后,其生活质量评分(WHO QOL-BREF)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经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显示(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种不同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2 两种不同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注:★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 62.38±5.16 87.93±7.51★对照组 28 60.97±5.12 81.72±6.69★t - 1.026 3.267 P - 0.309 0.002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疾病,致病因素较多,但根据现有临床资料来看,大多认为与遗传、生化、心理和社会因素等相关,因此,多发于有家族病史、长期服药、生活环境差等人群[4]。此外,饮食和作息不规律可能也会导致抑郁症。在临床中,抑郁症患者基本都存在失眠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依据心理专家表示,大多数失眠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症状,都是基于抑郁症影响出现的,因此,在考虑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案时,重点就在于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只要缓解了抑郁程度,使其情绪得到控制,就能改变生活态度,继而消除睡眠障碍[5]。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国社会安全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6]。因此,基于其危害,国内外相关专家均纷纷长期致力于研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力求早日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药物、心理和认知治疗等,且大多选择进行多种治疗方案的联合治疗,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起效较慢[7]。而脑电生物反馈仪作为一种替代性疗法,主要以高科技仪器实时采集人的脑电波状态,通过分析对比脑电波数据与大脑各项指标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在训练的过程中会逐渐平衡大脑弱项,提升各项指标,起到改善患者注意力、集中力、记忆力以及自我控制力等能力的作用[8]。并且由于该治疗直接作用于脑电波,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直接刺激的效果,其治疗效率较高,将其与药物、心理等常规治疗联合应用于抑郁症,可以起到快速缓解抑郁情绪的效果。依据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其抑郁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均更低,生活质量评分则更高(P<0.05)。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仪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中可发挥出显著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抑郁症状,稳定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脑电波脑电生物反馈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脑电波情绪分类算法的研究
基于脑电波传感器的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现代实用脑电地形图学(续) 第五章 脑电地形图的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