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学管理观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2021-09-25吴龙富
吴龙富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313300)
0 引言
现代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转变自身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主体教学管理观念,以便积极应对社会行业细分化发展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产生的强烈需求。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深挖主体教学管理的时代意义,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迈向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层次。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 主体教学管理观的现实价值
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带动着高职教育管理方法与策略的改进。主体教学管理观旨在强调教学管理中主动者与被动者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尤其充分尊重被动者的关键地位。在传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下,往往漠视被动者的现实地位,使其长期处于被控制状态之中,无法充分激发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其在高职教育中取得更好成绩。长期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管理中主体教学管理观的应用与创新,在持续不断深化主体教学管理观价值理念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与迈进式的发展,使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具备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优化提升高等职业事业发展质效的关键动力。在此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业内开始形成了以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为主要面向对象,以开辟主体教学管理新路径与新局面等为主要载体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带来了更大可能。
2 高职教育管理中主体性原则缺失及原因分析
2.1 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角色和地位的缺失
在高职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关键性地位不言而喻,在执行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教育管理责任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主题教育管理观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同样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综合素养构成了严峻挑战。纵观当前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实际情况,普遍存在着综合素养不足,对主体教育管理观的重要价值认知不清,所形成的主体教育管理观思维方式相对模糊,所采取的教育管理活动存在一定盲目性与随意性。同时,教学管理评价缺失,激励机制运用不充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未能有效形成。
2.2 主体教育管理制度缺失,约束性不足
完善而科学的教育教学制度是现代主题教育管理观得以充分体现的重要基础与根本,只有始终将制度与体制建设放在首位,才能为高职教育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实践表明,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狭隘地认为只要学生掌握特定的职业技能即可,无须在教育管理中做出其他安排,致使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制定缺乏必要依据与参照。同时,既有主体教育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不足,无法体现应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学生的主体话语权受到冷落,与当前高强度、快节奏的高职教育管理需求不相适应[2]。
2.3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充分,职业教育特点不显著
随着现代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教育管理观同样应探索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主体教育管理观与信息技术彼此衔接的有效措施。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在主体教学管理观探索中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方面的软硬件建设始终停留在浅层次意义上,无法在肯定与巩固学生主体性地位中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同时,教学内容设计简单粗略,教学实践环节传统保守,未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行为叛逆,在信息获取、沟通交流的渠道等方面更加多样化,因此有必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高职教育管理实际效果。
3 主体教学管理观下高职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
3.1 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构建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意识是主体教学管理观的重要特征,只有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深化民主管理意识,将其价值取向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肯定与尊重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民主管理意识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立足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需求,结合最新主体教学管理观的价值动态,构建形成具有民主管理色彩的相应管理制度,为突出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地位提供可靠保障,使得学生的身份能够在特定范围内、特定程度上实现转换与融合。将民主管理意识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以往民主管理制度做出适时优化与改进,摒弃传统保守陈旧的高职教育管理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突破僵化固化教育管理形式的阻碍与桎梏,激发学生实践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3]。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教师队伍水平
在主体教学管理观深化实施的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更要对主体教学管理观的重点实施步骤与核心环节进行充分有效把握,满足主体教学管理观要求下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产生的新需求与新形势。定期组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家为其讲解主体教学管理观的深刻内涵、价值方法、步骤环节等,无论是在高等职业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业余活动中,均应融入趣味性元素,突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质量互动,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健康稳定发展。
3.3 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丰富高职教育管理手段
在信息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必须将信息技术转换为深化运用主体教学管理观的重要载体,使得以往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主体教学管理观落实任务更具可操作性。因此,应密切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找准信息技术与主体教学管理观实现彼此结合的契合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在主体教学管理观活动中获取到的阶段性效果进行科学化、可视化评价,确保后续主体教学管理观相关方法对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建立以主体教学管理观为主要特征载体的人本管理思想,将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合理设计管理方案,并使学生多项技能全面发展[4]。
3.4 科学设置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是破解主体教学管理观浅层次发展表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大纲要求,设置最为科学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主体教学管理观的核心价值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各个维度。充分尊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需求、价值方法以及未来就业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性,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职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对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效果保持动态化、连续性关注,比对分析教育管理目标状况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对主体教学管理观落实见效中存在对各类弊端问题进行专门处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受主体教学管理观价值认同、过程控制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主体教学管理观下的高职教育管理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阻碍着高职教育管理效果的优化提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从业者应从高职教育管理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主体教学管理观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创建新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优化高职教育管理流程,切实提升教育管理总体水平,为促进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