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1-09-25徐群英

科技视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校企协同

徐群英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文件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l]。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拉近毕业生与岗位实习与就业的距离,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即将踏上社会岗位的准设计师,都面临着大量未知且无法界定的岗位问题,人才模式的实施贯穿高职学生从入校到走出校门的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设计并不是单一的工作,它是产业中的系统问题,专业教学与岗位脱节,如果摒弃市场和项目,就会出现落伍效应,最终产生就业难,适应度低,迁移岗位多而杂的毕业生现象。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十年来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前后从技术型、技能型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现如今“重技能,轻理论”,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具备机械化、同质化特征,人的个性化和发展职业的需求变得迟钝。艺术设计项目岗位是多元化协作互助、敬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人才共同参与的。纵观几年来的专业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很多校外实训基地,挂牌效应突出,但真正能和学校有紧密联系的除了开头激烈一些是日渐茶凉,课程开展中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更多的局限在空泛的选题和虚拟的设定上。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应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目标而改革,重视除了毕业顶岗实习以外的在校关键课程的教学展开,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个性化定制,从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方式、方法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并根据岗位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技能人才。

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

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共同培养人才,解决传统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企业培养和发掘优秀人才,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利和共赢。

1.1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被职业教育所推崇,产学结合旨在发挥学校和企业自身优势,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把实际项目与教学课题挂钩,把实践环节教学在方式、场地、教学人员等方面落实到位。项目引领下的教学能让学生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本省的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能停留于挂牌效应,要真正发挥双方的优势,并互补深入合作和长期坚持。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改革以往校方单方依赖企业的做法,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合作。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验可以借鉴,学校也应该从企业的发展考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2 协同教学属于团队教学、合作教学、共同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联合教学方式

协同育人早在德国包豪斯魏玛时期就开始实施,其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聘请艺术家、建筑师、工艺师以具体项目来实施教学,艺术基础造型教师和技能技术型教师共同承担项目课程,这种双轨制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相融合,以企业实际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崇尚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集体协作是设计的核心方式,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发挥极致力量,学生的课题任务与企业项目挂钩,这种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观。在日本以及欧美国家,为了弥补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和职业训练方面存在的不足,采取了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方式[3]。协同育人通常是企业技能人才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分工明确,协作教学,共同育人。协同育人的优势在于解决传统教学中面临的瓶颈问题,企业和学校思路碰撞,一线专家和专任教师交流,互动合作环绕,师生之间教和学情景和谐自然,协同育人是通过多人智慧交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并打开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协同教学,共建育人模式

高校开展校内工作室,重视企业资源与工作室的联系,将企业项目不断地引入到工作室,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实践,借助项目操作,将系统地统筹计划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带动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2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2.1 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组建

高职课程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适应岗位需求为方向而构建的,多元化的师资力量的合集能促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每门课程根据教学的需要,配备主负责教师,主负责人通过多元化路径,寻找校内外合作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实施团队。组建团队同时也要考虑专业领域、分工协同的问题,构建比例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学团队可以是企业的一线设计师、项目经理、能工巧匠以及兄弟院校的兼职教师等组成。主负责人全面做好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的严格把控,并开展教学集体备课,做出研讨、交流、制定的目标任务。协同教师之间互相串课,互评教学运作中的优与劣,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

2.2 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本专业培养学生“能创新,懂设计,熟工艺、会制作”的空间设计人才。空间设计主要分为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以及景观设计。根据培养目标定位,高职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完善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为全面开展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保驾护航,重视教学团队构建,集众人智慧,实施协同育人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助理设计师岗位需要具备制图的能力、做初步设计方案的能力,懂材料懂工艺的能力,以及必要的沟通表达能力,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分为居住空间设计师助理、工装设计师助理以及景观设计师助理等,核心课程也围绕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这四门课开展技能实训。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设计逻辑以毕业生就业岗位需具备的能力为起点,岗位核心课程分别在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第一学期实施,归纳为住宅室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穿插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开展,由设计表达(1)AutoCAD、设计表达(2)三维软件、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具设计史、模型设计与制作、陈设元素与风格六门主课组成,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实施,主要以设计表达基础、手绘效果图技法、设计构成、设计美学、编排设计、设计制图六门课。拓展课程是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补充,摄影、项目管理与规范、建筑设计初步等课程组成。

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从艺术审美、设计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应变能力等角度运作开展,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强调学生艺术思维与设计课题实操能力的系统性提高。

课程以项目任务引领实战,解决项目实际问题为目的,在实战中不同的技能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并建立交流和工作的平台,协同进行实战项目的演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前瞻性的空间设计专业理念和专业化技能素养的人;具有上手快的设计表现能力的人;具有有效的专业实战经验和亲市场服务意识的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沟通能力的人。

2.3 课程项目操作与毕业设计学生分组,团队协作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愿景,在课程安排总体规划内进行组队与选题。通过组队,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监督与管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开展团队内讨论与互评,促进团队成员吸收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题实施的质量。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主题性项目作系统研究与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协同安排,明确组员的角色、责任和义务。

2.4 循序渐进,交叉循环教学方法

根据课题需要,教师开展循序渐进式,由简到难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操作项目所需的内容。教师依据自生专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交叉循环式授课;以典型案例具体辅导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专题设计中加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职场模拟的方法协同培养学生;也可以按学生的分组与选题,采用分组授课或工作室集中授课形式,专案指导与协同指导相结合。教学实施中淡化教室的概念,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团队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生产实践,把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激活转化为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场所,项目式教学打破单一课程内容,呈现跨界和系统性设计特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让师生接触到实际项目的生产运作中,学生通过项目所需的市场调研,素材收集与组织、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零距离面对企业和市场,在校就能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促使学生明确将来的职业目标。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校企合作的项目实施过后,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将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时间,很快融入企业,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企业能工巧匠、一线人员与教师组成协同育人团队,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互动,在实践教学方面,互相渗透,使学生们能够有次序、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即把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有效融合,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升,教师之间也接触到最前沿的咨询与技术,不断的提升自我,专业综合能力上升的也较快。校企合作是协同育人教学与市场的桥梁,产学研一方面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合作。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实惠,助力勤工俭学。

4 结语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为目的,能较好的被企业认可并发展成为有系统设计思维能力、整体设计观、跨界整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角色,相互合作、良性改进教学方式促使课程项目有效运作。教师之间合力、教师与企业人员合力,科学系统的归纳协同育人的教学规律,教学团队扬长避短,团结协作,每位教师发挥自身专长,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中都能遇到合适的指导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发问,形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校企协同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