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混合式教学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索
2021-09-25宋宇辰
宋宇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0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动着高校教学模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被线上线下多场景混合教学形式所替代。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这一变革迅猛加速,在国家“停课不停学”的总体部署下,高校教师面对线上授课这一硬性要求努力适应线上教学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而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也随着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全面开展在线教学被进一步挖掘。
如今高校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正在进行着深远的变革,高校日常教学的重心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课堂的授课方式从最开始的教师单向教授转变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与项目,并向着教师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投身教学资源建设与在线课程搭建的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教室中的课堂活动内容很有可能转变为师生间的讨论答疑和情感交流等弹性教学环节,高度自主化的学生学习模式会让高校教师的身份由讲授者、引导者逐步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1 混合式教学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多方面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能力要求体现在因学习模式改变所需的师生共情能力、因教学流程改变所需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因教学资料变化所需的资源开发能力三个方面。
1.1 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师生情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线上授课师生交流效率低于线下,教师较难清晰把握上课期间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线教学有效地缩小了时空的跨度,却很容易增加了情感的距离,教学效果非常依赖于学生自主学习意愿。现今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发达的环境中,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上手快,能够迅速适应线上学习。借助线上平台高效直观的学习数据统计和进程管理模块,教师其实相较线下更能够跟进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将教学管理所省下的时间投入在师生感情建设上,提升学生认可度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新一代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不愿盲从的特征,经调研发现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教师在线授课过程中听课率、反馈率高出很多。随着线上教学逐渐成熟,专业课程的时序性会逐渐减弱,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变高,有魅力的教师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教师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加强对主流文化的了解,增加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提升人格影响力。相同尺寸的电子屏幕里,与众不同的教师才能脱颖而出。
1.2 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的教学设计能力
如今高校的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相较于传统课堂有着颠覆性的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都对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角度而言,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很大程度上不能涵盖如今高等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育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安排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制定每个教学环节的思政育人与双创育人目标;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传统课堂下的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已经逐渐不适用于现在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混合式教学带来的任务驱动法、体验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更适于未来教学,教师需要及时掌握这些更复杂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环节的安排角度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根据专业和课程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较为统一的是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环节比重增加。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在线上学习时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曲线,更新优化自主学习环节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安排;教学评价方面,就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该指标体系的成熟近在眉睫。其对于教师的综合要求将会远高于传统的线下教学,高校教师需要从现在开始积累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经验。
1.3 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熟练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混合式教学资源通常包括线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材料、课件、网络课程,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以及线下规范化实验、实习、实训的仪器设备等资源。线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与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含教学资源结构化、呈现形式多媒体化、资源检索快速化、互动过程网络化和内容处理数字化等[1]。高校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有三个难点,其一是课件类资源的技术加工难度变大,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线上课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多媒体展现形式,还需要一定的美术加工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表现力。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甚至需要利用到较难掌握的VR、AR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来达成人机交互;其二是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提升了配置难度,除了教学硬件设施和线上课件资源,混合式教学资源还包括由课程可以联系到的教师教辅人员、企业行业专家、各类学习者等构成的人力资源和以不同数字软件、线上平台、程序应用等构成的工具资源[2],这些资源的构建仅依靠教师个人难以实现,需要调动整个教学团队甚至院系的力量;其三是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不间断的长期工作,随着行业标准、技术工艺、政策法规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的评估反馈情况,混合式教学资源会持续的修正和改进,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更新和完善。
2 提升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2013年美国学者Graham等人提出了教育机构混合式教学实施阶段框架,将教育机构推动混合式教学的水平划分为三个发展层次:意识/探究、采纳/初期实施、成熟发展[3];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的冯晓英等人将教师混合式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分为了意向期、探索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4]。这些研究成果都指向了三个逐步深入的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发展模块,与上文中较为突出的三点能力需求相对应,高校教师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分为了观念构建、能力培养和合作拓展三个层级递进的阶段。
2.1 树立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共情能力
如今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环节比重加大,学生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学习者,而是逐渐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一方面学生的课程作业等阶段性成果能够在云端梳理保存,扩充了教学实例;另一方面师生交流讨论的记录可以成为后续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此外学生的学习数据借由信息技术可以进行较全面的样本分析,促进课程有针对性地改进升级;可以说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都可以成为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教师而言教好学生就是建好课程。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教学共同体”的观念,明确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配合,共同受益且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因驱动作用,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应不断变化的师生交流方式,提高师生共情能力来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2.2 构建科学的引导与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做好混合式教学的软硬件配置,提供科学的引导、系统性的培训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保障。在引导工作上,学校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公开课等形式展示混合式教学的优秀效果,提升教师的内在认知,进一步加强内因驱动。同时可为需要技术支持的教师搭建与校外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桥梁,减少教师对于技术的畏难情绪,鼓励教师迈出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第一步。此外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教学创新团队等研修组织,让一部分有经验、有热情的教师在各自的院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培训工作上,学校应当避免面向宽泛、形式单一的全体性培训,将混合式教学的培训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教师的能力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培训。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提升本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方面积极探索,打造了“分层展开、多元培训”建立学做一体的培训机制:对于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将培训重点放在教学平台运用、数字化办公以及优秀教学资源引入课程的方法之上,帮助他们解决起步难题,让他们“先有东西用”;对于有意愿或有能力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具有一定自由度的专项选修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理论和技术的难点,协助这些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让他们“创造东西用”;对于具备有较好的混合式教学实施基础的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参加教学比赛和校外培训、研修,进一步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并积极推广,让他们“分享东西用”;最终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了层次清晰,导向明确的混合式教学培训模式。在保障工作上,除了最基本的线上线下教学环境搭建之外,学校应积极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的效能,协助教师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工作计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合理监管;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综合保障。
2.3 构建共建共享的课程建设模式,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从混合式教学资源开发的难点来看,由多专业、多组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和技术优势构建互利共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备课效率、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资源质量的必由之路。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与本校航天专业以及校企合作单位通力合作,采用了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方案:由航天专业教师提供飞机发动机的结构图纸与技术参数,由数媒专业教师在二年级学生三维建模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资料构建发动机的三维模型,再依托校企合作下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三年级学生在VR交互设计课程中将模型运用于VR交互设计开发出发动机结构VR教学课件,并将该课件提供给航空专业师生使用。最后将整个操作过程和成果整理后制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永久保存,合作企业也利用该资源扩充了产品样本,并安排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本建课方案藉由信息化技术与在线平台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打造了精品在线教学课件,实现了专业教学的跨年级的纵向延展、跨专业的横向延展和校企之间的维度延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经验与能力也得到了综合提升。
3 结语
当下的混合式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进行着不断的深化改革,在未来混合式教学的课堂参与者将不仅仅是一门课的师生,而是数字技术下的“孪生校园”中同专业的诸多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人员,高校的课堂边界会呈几何式拓展。教师们不能停滞不前,只有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提升自身的混合式教学能力,才能驾驭更为宽广的数字化教室。教师们应树立端正的观念、做好内核构建,在学校的帮助下逐步提升对于混合式教学的认识,尽可能地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并积极探索师生间、专业间、校企间的协同合作,使自身的混合式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将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好地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