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2021-09-25杨小琴
杨小琴 马 丹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 南京211134)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均对人才产生了更高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青睐的对象,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教育领域提高了对技术性人才的重视。但因为许多通信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再加上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经验[1]。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扩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需要积极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国内外的先进办学经验,结合实际教育情况,构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符合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在“1+X”证书制度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1 “1+X”证书制度的相关概念
“1+X”证书制度中的“1”为学历证书,“X”为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则表示结合学历教育和技能等级标准考核。其中,“1”可以完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X”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2]。所以,“1+X”证书制度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实现办学理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双证书制度的提出是我国为了培养更多综合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所实施的一种教育改革创新制度。
“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和课程设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基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学生可以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3]。
2 “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价值
2.1 共同的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通信工程成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在各个方面起了关键作用。随着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其当前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缺口。我国虽然已经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但由于教育方式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导致就业障碍。而因为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导致许多企业认为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胜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改变,职业教育模式需要随着社会需求而进行创新[4]。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但是通过“1+X”证书制度下,开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因此,通过“1+X”证书制度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就业需求。
2.2 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均可以证明学生已经获得了该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可以满足相关行业的就业标准。“1+X”证书制度下,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需注意到行业需求,满足实际需要[5]。院校中的人才培养对象年龄较为集中,大部分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阶段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关键时期。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通信工程专业需基于相应的教学标准开展教学,还需根据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引进相应知识,并提供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可以尽快获得多个等级证书。
3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3.1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需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首先,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所有环境和要素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浦江办学特色和定位,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相关技能的形成进行专业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完成教学,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6]。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意味着学生在知识、能力、职业态度和技能上能够更加充分和自由地发展。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将学生的社会关系、心理健康、技能进步和自然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定位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包括后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特征,将“自由”和“个性”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1+X”证书制度的价值在于支持学生发展“自由”和“人格”,成长为复合型人才[7]。
3.2 突出学生复合型能力的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属于跨领域,是指理论知识库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人才,不仅包括几个专业方面,还包括特定领域的高层次。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逻辑来看,人才既需要专业技能,还要拥有问题解决能力和执行能力。但是能力不是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按照终身学习的逻辑,也是整个分散的学习渠道。因此,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学习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广泛多样的改革。
3.3 根据“1+X”证书制度的逻辑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支撑性因素能够体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学生的自由性、灵活性、主体性均需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支持。课程结构需要在多方面实施改革措施,支持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强调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结构,深化基础课程内涵,拓展课程选修体系等。首先,加强“体验”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促进基础课程的改革。体验是指在构建专业课程的内容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方案。其次,对按理论和时间划分的专业课程进行解构,根据学习任务转化为岗位任务的模式整合理论和实践的需求。最后,给出了一个深宽角度的选课系统,实现复合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的需求、社会选择的灵活性、组合空间的多样性的需求。其中,选择的灵活性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课程,尤其是跨专业领域的课程。组合空间的多样性是指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实现专业深化[8]。
3.4 加强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与学过程
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兼顾学历专业、实践性,还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强调技能的复合性,考虑长期发展需求。首先,在教学组织中,需要形成集群和分层相结合的策略。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营造出可以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时,通过更多的体验活动来获得专业技能。而学生在获取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自我探索和群体互动要比学校和教师重要的多。所以,聚集水平和兴趣相近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强调专业能力结合基础能力。学生如果脱离了通识教育,那么很容易脱离常规教学。与基本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的培养要结合通信工程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合作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等培养。要融入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过程,通过模式创新、形式创新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再次,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强调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以实践任务的方式设计学习活动。通过对学习活动的重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过程。通过学习活动,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地融合,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8]。最后,完善评价体系。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评价体系必须突破“知识为本”的理念,进行“能力为本”的评价。同时,需要将传统的书面评估从传统的评估方法转变为基于评估技能和多数据集成的评估。同时需要考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评价,及时反馈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9]。
4 “1+X”证书制度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意义
4.1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可以使校企之间因为需求产生更为密切的联系,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新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择业观、价值观,为社会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于专业教师也是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通过企业、学校和社会之间多方合作,共同育人,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育人理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1+X”证书制度可以检测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模式
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但因为数据准确率无法保证,所以导致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10]不确定性。而在“1+X”证书制度下,学生教育和评价之间实现相互分离,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培养人才,促进就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学生在工作后的信息反馈来调整下一届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所以,“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3 “1+X”证书制度可以推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成长
职业技能水平证书是学业证书的补充,也获得学生的认可[11]。通过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职业技能水平证书,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既定的职业规划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学校专业到社会体系,从封闭式人才培养到开放式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模式转变,不仅是教育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1+X”证书制度是及时出现的。“1+X”证书制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我国的就业矛盾问题,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但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并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企业、社会、行业、学生等多个方面相互共通,互相融合,互相协作来实现育人目的。“1+X”证书制度非常复杂,对于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存在深刻影响。“1+X”证书制度作为培养应用型、全能型人才具有许多优势,值得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