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培养模式对轨道交通信号与制控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1-09-25蒋建华
蒋建华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545616)
0 引言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拥有极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它构建了与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重要专业的关联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轨道行业专业群落,在相互信息互联过程中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意识与能力。例如,它就传授了学生在自身所学习专业过程中建立学习体验系统,这一系统中就包含了各种运行与设计机制,确保在专业知识分析与运营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有效维护与管理,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到未来行业岗位中,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构建了轨道信号设备制造体系,确保“专业+”培养模式能够融入相关工程设计教学体系中,确保设备检查重要工作机制建设到位。
1 关于“专业+”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革新推出的新教育理念,就这一培养模式来看,它希望体现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优化,建立相对自由开放的改革发展模式,如此就能深度体现“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体系,确保设计框架内容优化,确保全校制度性要求得到深度满足。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学生入学后所选择的专业内容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体系,就这一点就建立了以围绕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为中心的学习体验活动。一方面确保主干专业体现高考录取专业内容;另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在入学后也能自由选择自己所希望学习的专业。总体来说就包括了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内容,充分体现实践课程教学价值。在完善构建“专业+”培养模式后,也希望教师能够获得高等职业院校所颁发的毕业证书。
2 新时期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基本发展概况
当前我国交通建设行业领域已经提出了“四纵四横”主干线建设策略,其策略主要任务内容已经由国家整体交通建设向重点城市区域交通建设转变。在我国进入新经济社会时期后,轨道交通线路布局也已逐渐完善,所以我国当前需要继续强化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在《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理念实施大战略、大背景下的轨道交通信号建设与管控机制,优化研究力度内容。总体来讲,国内各大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已经陆续启动开展了各种轨道交通信号体系,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控制,基于这一点就全方位深入培养了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行业发展需求。
在“专业+”教育培养的新模式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发展希望满足社会需求,精心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所以提出了两点人才培育思路。
第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正在迎合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发展态势,培养大量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理论以及轨道交通信号工程内容的专业化人才,传授给他们相关专业方法与技能,建立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当前市场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需求量正在逐渐提升,所以职业院校方面希望建立相对健全的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支撑。首先就是确定专业课程,一般专业课程在设计方面都会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参与,例如,建立自动化学科,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对轨道信号与控制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而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人才发展要求,对相关课程内容实施科学划分,确保专业课程设计明确到位。其次就是设置专业支撑课程内容,结合专业课程参考资料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与丰富,例如,设置信号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基础、通信原理,等等重要课程,有效强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保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拓展到位,也满足社会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总体来讲,当前专业发展需要完善建立实践基地,建立专业实验室,结合试验项目开发创建实践教育管理全新模式,结合实际操作探索教育模式内部内容,优化产学研综合一体化发展体系,确保深入围绕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机制合理设置各种教学方法模式,融入更多专业知识内容,开展专业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各种实习条件,主要围绕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其中更融入了像“专业+”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2]。
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思考
3.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思路提出
目前社会企业对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需求也引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有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考核方式、调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关系,进而实现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重构。在该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融入其中,它立足专业拓展跨学科知识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无缝对接教育管理模式,优化相关教育管理内容,为区域高铁、城轨、铁路交通行业领域服务,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学生人才市场就业竞争力。
在专业实际调研过程中,学校方面就希望建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应届生大数据库,面向社会企业提供人才资料,解决以往学生就业口径不宽、就业率相对较低这一尴尬问题,即建立多学科、多专业高新技术联合体。而在轨道交通设计与规划方面,则希望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对完整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内涵有效调整与合理完善。
3.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教学过程有效实践
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中,专门设置了实践课程为铁路信号基础,其课程内容中涵盖了多种实践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内容,相当丰富多元。其目标是培养专业中的轨道交通信号与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不过从传统教学层面上讲,其教学模式内容是相当单一的,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设计、施工实践层面上缺乏创新,在优化整体教育评价指标方面也只是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就体现了较大的教学内容填充的必要性,同时导致实践教学效果相对偏差,为此应该考虑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层面融入“专业+”教育模式理念[3]。
3.2.1 “专业+师资”教育模式
首先是师资发展,结合这一点优化教育模式,专业课题组应该做到定期安排专业内青年教师参与到专业进修与学习过程中,支持教师参加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会与专业教师培训班。与此同时,要在校外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参与到校内专业交流活动中,不断拓宽专业教师、学生与专家学者的相互交流合作路径,建立“专业+师资”教育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3.2.2 “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要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在该过程中合理把握校企合作契机,建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中的城市轨道信号与轨道列车控制实验室,在实验室中专门布置铁路信号实训基地计算机联锁设备、高铁信号仿真系统设备、城市轨道通信与车辆控制设备,等等,并为学生展示轨道列车的自动监控ATS系统设备。主要是利用“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建立对口轨道信号施工的专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践成果有效优化,体现学生的教学项目执行能力有效优化。
4 结语
当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希望深入思考应用“专业+”教学模式,基于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相互匹配设置专业出发点,并积极开展校外校企合作项目,争取为专业师生提供更专业、更丰富的教学体验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对接,深度探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内涵,培养新一代专业复合型人才。